摘要:學生有效學習和理解地理知識的根本在于發展自身的地理思維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借助有代表性教案的應用,由方法、過程,以及累積思維素材等環節實現學生思維的培養,從而使學生應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增強。
關鍵詞:地理;思維能力;培養;方法
地理思維指的是歸納地理現象與事物從表到里的根本特性。發展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對自我的學習習慣進行調整,自主地學習和理解地理知識,有效地激發自身的地理學習興趣,從而實現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應用地理知識的技能。這在進一步地認知當今環境以及人地關系問題上具備至關重要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方式
1.要求學生觀察地理現象,從而提高認知
初中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比較有限,缺少對一系列地理現象與事物空間聯系、空間分布、空間結構等的認知,這是由于缺少有關的知識與生活經驗進行感悟。教師能夠設計一部分問題,啟發學生進行觀察,以使學生掌握大量感性素材,從而有利于學生思維活動的正常進行,以及實現感性認知向理性認知的提升,最終實現質的改變。像是高原與平原的區別是什么呢?可以要求學生對高原和平原的景觀圖片進行觀察、比較,這樣,學生在高原上站著伸手能夠將云彩摘下,體會到高原海拔之高,而能夠看到綠油油的平原,好像要滲出水來,體會到了平原非常低的海拔,如此由直覺上體會到了高原與平原的不同之處。
2.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
教師提問學生富有挑戰性、獨特、新穎的問題可以迅速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像是我國的北方地區缺少水,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北方的井愈挖愈深的漫畫,讓學生說說自己的見解。如此的提問沒有標準性的答案,然而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教師則給予有效地啟發。教師借助語言為學生表達的信息需要盡可能地是“為什么”這種程序性的內容,而非“是什么”這種陳述性的內容。以使學生具備充足的思考時間,且具備表達自身觀點的時機。像是巴西的城市與人口分布重點在什么地方,這是為什么呢?以使學生進行回答,并非直接性地解釋地理事實。以如此的方式教師能夠對學生探究學習的整個過程進行把握,從而實時地調整教學實踐活動。
二、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策略
1.以地理現象或者是事物的發展規律作為視角進行思維活動
物質的變化與運行是絕對的,而相對的是靜止。地理現象或者是事物也是這樣,我們應當通過發展的觀點對如此的規律進行認知。像是有些人贊同轉變我國的“北大荒”為“北大倉”,也有些人不贊同,我們需要如何進行正確地判斷?以事物的發展規律作為視角,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開發“北大荒”之后,“北大荒”成為了“北大倉”,這使我國的糧食產品豐富起來。然而此處的原始林地和濕地被破壞掉,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喪失,它們業已滅絕或者是頻臨滅絕。再者,持續惡化的氣候以及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1998年出現了特大洪澇災害。這警示著我們應當退耕換草還林,從而實現地生態環境的保護。
2.立足于地理現象或者是地理事物的互相聯系進行思維活動
一系列的地理現象與事物都是互相影響、互相依賴、互相聯系的,應當對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把握,這樣才可以順著相應的脈絡進行思維。明確了結果能夠對原因進行追溯,而明確了原因能夠對結果進行推理。像是我國的洞庭湖面積越來越小,其形成原因是什么呢?我們能夠由人類活動、位置,以及地形等方面進行探究:處在長江干流和支流湘江交匯位置的洞庭湖,干流和支流中上游的植被持續地被破壞,再加之比較多的降水,這加劇了水土流失,泥沙持續地淤積湖泊,并且,填湖造田造陸等導致洞庭湖面積變得越來越小。那么消亡或者死退縮的洞庭湖會對此地的氣候和環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呢?這樣,我們以人類生活、環境、湖泊等現狀的改變進行探究,發現這大大地危害了生態環境。
3.借助邏輯思維的策略進行思維活動
地理教學是為了借助一系列的載體,要求學生懂得思考,根據地理課程的特性,揭示復雜地理現象和事物間邏輯聯系,這要求學生有著相應的邏輯思維能力。地理思維教學中較多應用的一種策略是比較法,能夠橫向地比較相似或者是相同的現象、事物,也能夠縱向比較相同現象或事物的不同發展時期。在進行比較之后,我們能夠明確新型的地理發展規律以及地理概念。像是比較密西西比河、長江、亞馬孫河、尼羅河的水文特性和制約因素,能夠明確氣候和地形是制約河流流量大小的關鍵因素。
三、積極地建構訓練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素材庫
1.有效地統一跨學科知識
地理教學牽涉到很多課程的內容,像是歷史和化學等。我們能夠借助跨學科的思維對地理內容進行探究,激發學生以不同的視角分析問題,最終將正確的結論得出。像是對于《非洲》這一部分的內容,其牽涉到“水能資源”,這涵蓋了物理勢能和動能的知識,學生缺少這方面的知識,也沒有形成應用物理知識探究水能資源的習慣。鑒于此,教師能夠要求學生觀察一個實驗:在不相同的高度上將相同的一杯水倒在沙地上,會出現不相同的結果。對其中的原因進行探究,學生能夠迅速地發現答案。
2.通過實際生產和生活當中的事物建構思維素材
只有統一生產實際和教學,才可以調動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在社會實踐中,學生往往能夠自主創造,他們的創造潛力非常之大,這亟需教師的培養與挖掘。像是針對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全年都有降水,而夏季降水比較集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學生在進行探討以及對課本當中的降水量柱狀圖進行觀察之后,能夠明確重點由降水量上進行區分對待。
綜上所述,作為人類智力中心內容的思維直觀重要,初中學生在不斷拓展的知識視野和日益增長的年齡影響下,思維活動也在潛移默化中由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在整個的過程當中,最為有利的制約因素是教師的啟發,教師應當指導學生探究的方式與策略,從而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