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震災害作為破壞力巨大的一種自然災害,其危害是十分嚴重的。近年來,隨著大地震的頻發,所造成的損害也在急劇上升。本文通過探究新時期的地震形勢,力圖采取一些預防措施來減少地震所造成的損害,并提出一些預防策略,降低地震帶來的危害。
關鍵詞:地震;預防;減災
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來,我國及世界其他一些國家地震災害頻發,而且多次發生7級以上的大地震。從歷次地震的破壞力來看,除了那些發生在無人區或者人口較為稀少的地區之外,這些破壞性的大地震所造成的人員傷亡、經濟財產損失巨大,有的甚至引起嚴重的環境危機。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每一次地震所造成的損失也逐漸增加,呈上升趨勢。
一、地震災害的概述
由地震所引起的災害稱之為地震災害。作為一種具有突發性和較難預測的地質災害,地震一旦發生,其對社會穩定、社會心理等方面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此外,地震災害除地震本身所造成的災害以外,還會引起其他方面的災害。
1.1地震所帶來的原生災害。由于地震的破壞力巨大,其所造成的損害也是十分嚴重的。而地震本身的巨大破壞力可能給震區造成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第一、震區地面出現問題。一是由于地震造成地裂問題,導致震區的路面受損。二是受地震影響,導致山體發生松動,可能造成山體滑坡。三是泥石流也是容易由地震所引起的地質災害,如果震區出現連續暴雨的天氣則極有可能發生泥石流。四是地層塌陷也是較為容易發生的一個災害;第二、震區建筑物遭到破壞。如出現房屋倒塌、橋梁發生斷裂垮塌、水庫大壩被震裂以及火車鐵軌受地震影響發生變形;第三、臨海地震也有可能誘發海嘯。2004年在印度洋發生的海底地震就引發了巨大的海嘯,造成約幾十萬人遇難、無數房屋被毀的大災害;第四、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大地震的破壞力巨大,從我國歷次大地震的結果來看,大都造成極為慘重的人員傷亡。
1.2地震所造成的次生災害。除了地震所造成的原生災害以外,次生災害也不容忽視,主要包括:火災;水災,即大壩破裂或者雨水較多形成的堰塞湖都會給震區造成嚴重的水患;瘟疫及各種流行病的蔓延。
1.3地震所造成的其他災害。發生在城市中的地震會造成城市部分功能在一定時間內癱瘓,造成城市管理的混亂,不利于災民的安置工作以及城市的管理工作。此外,如果城市中有核電站等一些設施,有可能會受到地震影響發生核泄漏,例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的福島核泄漏事件。而地震給人們心理所帶來的創傷也是較難治愈的。
1.4新時期地震災害的新特點。地震作為地殼運動中必然會發生的一種災害,在不同的時期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就目前而言,中國地震災害的狀況也出現一些新的特點。第一、城市人員傷亡減少。隨著房屋抗震等級的提高,由于地震所造成的房屋倒塌現象有所減少,人民的生命財產得到極大的保障;第二、農村地區人員傷亡比例還很高。由于我國地震頻發的地區大都在山區,而這些地區的居民房屋大多是土坯房,抗震能力極低,一旦倒塌人就會完全被埋其中,容易造成較大的傷亡。而近些年來發生在山區的地震災害,往往就是由于居住的這種房屋所造成人員的傷亡;第三、地震預警技術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廣。如2014年10月7日發生在云南省普洱市景谷縣的6.6級地震,就充分發揮了地震預警技術。但鑒于簡易烈度計構建的市縣地震預警技術系統還存在一定的技術局限性、預警信息服務發布和處置存在風險性以及國家地震預警有關法律法規還不健全等原因,目前市縣地震預警系統只能在個別地區開展試驗,并為極少數用戶對象提供地震預警信息服務試驗,還需要進行大量的地震實踐檢驗和系統完善后,進一步擴大推廣應用試點試驗,及早造福于民。
二、地震災害預防的相關策略
基于目前地震監測方面的能力,要做好地震預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難度大并不意味著不能預防,我們還是可以采用一些措施,從震前和震后兩個方面著手進行地震的預防和減災工作。
2.1震前預防措施。對于震前預防,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加強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減少因地震所造成的建筑物倒塌而產生的傷亡。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對建筑物的建設標準以及抗震等級都做出了嚴格的規定。這就意味著,在建筑物的工程建設過程中,相關施工單位必須嚴格依照法律所規定的建設標準進行施工,而且相關的設計標準更不能隨意改變,必須符合國家所規定的抗震等級時,才能通過相關的工程驗收。而對于已有建筑,則需要采取相關措施對其進行抗震加固,提高抗拒地震所造成破壞的能力。第二、做好地震的預測工作,提高預測地震的能力。盡管地震具有難預測的特點,但它是能夠被預測的,而且在科技不太發達的年代也有過成功預測地震的先例。因此,在科技日益先進的今天,必須加強地震預測方面的工作,實時監控地殼活動,盡量能夠較早的發現端倪,給人民群眾做出及時的預警,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留出更多的時間。第三、提高地震預警能力。地震預警是近年來出現的新型防震減災技術,其原理是利用地震波和電磁波的傳播速度差異,在地震發生后根據觀測到的地震波初期信息,快速估計地震參數并預測對周邊地區的影響,搶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之前,發布地震動強度和到達時間的預警信息,使企業和公眾能夠及時采取應急處置措施,減輕地震災害損失。
2.2震后的減災工作。雖然地震所帶來的災害非常巨大,但通過震后減災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震災害所帶來的損失。首先,政府各級部門要提前制定地震應急預案,在地震發生后立刻啟動,及時投入到賑災減災工作之中。其次,組建專業的地震救援隊,在震后及時投入到賑災工作中,開展更為專業的搜救工作。最后,全民動員,發揮社會團體的合力作用。除此之外,還應綜合震前震后建立一套防震減災的應急決策系統。在震前和震后都能夠進行科學決策,將地震所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同時也能夠將所有信息得到最大化的使用。
三、結語
地震作為一種自然現象是不會被消滅的,因此,我們必須采取措施,將地震的負面影響減小到最低。筆者從震前震后兩個方面著手,提出了防震減災的一些策略,希望這些策略能夠真正起到作用,能夠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
參考文獻:
[1]李輝.北朝時期的自然災害及國家與民間救災措施研究[D].吉林大學,2006.
[2]李宏.基于國民財富損失控制的自然災害防災減災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1.
作者簡介:孟凱,(1983年9-)男,山東省臨沂市,本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防震減災,監測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