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可以認為是發展方式以及對于環境的認識有很大改觀的時代。由于我們已經經歷了過去的發展方式的局限性,以及自然破壞對于我們的報復,更明白人類同自然的關聯性整體關系,就不能不把環境問題放在需要考慮的優先方面進行分析。而環境的影響可以說是微妙而深遠的,并不會出現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潛移默化之下必然的會使得人類對于環境的敬畏程度有所增長。就效果來說,由于一直估計短期利益并沒有很好地對于環境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因而就必然的在出現問題的時候會對于更加長遠的問題進行考慮。所以,從系統化的環境建設的監督來看,環境文化的發展和確立可以說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也要求我們真正的將環境文化樹立起來,并且通過廣泛的影響方式在每個公民心目中建立威信,通過這樣的方式,從全民出發,對于環境建設作出努力。
關鍵詞:環境文化;塑造;潛移默化
引言
可以說在經濟改革的背景下我國在經濟領域已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因此可以認為是經濟上的進步使得我們的需求進一步提高了。同時,專注于經濟發展的情況下,對于其他因素的忽視也逐漸的顯現出來。環境因素作為影響生活的重要關鍵點,一直以來并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而且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可以說對于環境的破壞能力也得到了加強。因而,我們也不得不面對生存環境日益惡劣的狀況,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承認不可能忽視環境的作用。而在環境建設的過程中,由于其本身的長期性的特點,因而必然的不可能在比較輕松的情況下用更多的努力來短期內實現。這就需要從系統方面進行塑造,從而對于整體的環境認識產生變化。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環境文化的作用就可以說非常的明顯了,也就必然的可以認為是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進行完善的了。
一、我國環境特征分析
從總體情況來說,我國的現階段的環境問題已經可以用嚴重來形容,需要承認現階段的環境水平屬于比較低級的狀況,而且可以說對于生活的影響已經非常的嚴重了。單純的從最貼近的例子來看,空氣污染的嚴重性已經可以說讓大部分人感同身受,能見度大幅度的下降并且呼吸受到很大影響的狀況,可以說也并非一日兩日了。空氣的影響無所不在,然而通過化石性燃料的大量使用,以及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的無節制排放,可以說給生活帶來的麻煩并不在少數,空氣污染的影響可以說是對所有人一視同仁,更不可能加以忽略。而水污染方面,由于排污方式不合理,再加上大量的環境破壞,也不得不承認在這些方面已經影響到了用水的安全。而固體垃圾的存在也可以說處理越來越困難,每隔一段時間大量的出現,也是必然的給環境污染方面制造更多的麻煩。
而對于現階段來說污染可能只是一個方面,生態破壞的問題可能更加迫在眉睫,由于生態系統本身是一個循環的系統過程,因而其中的一環遭到破壞是很有可能引起連鎖反應的。就現狀來說,我們遇到的就是這樣的情況,由于生態系統本身的循環方式遭到了相當的破壞,因而在正常的情況下難以發揮相應的作用,因而作用的缺失就導致生態循環不能完成,從而造成大量的問題出現。就最直觀的生態破壞問題來說,水土流失的影響可以說對于江河和土壤都造成了極大的破壞,而荒漠化的擴張不僅進一步縮小了人類的生存空間,更是可以說對于沙塵暴等自然災害的出現提供了基礎,濕地的減少固然擴張了耕地,但卻更加使得生態調節系統的作用削弱。而且毫無疑問這些表面上的現象并非單獨的孤立的存在,而是從整體上出發對于整體形勢的惡化[1]。因而在進行針對的過程中的,也只能說需要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態度,更要注重系統化的調節。
現階段我國的主要環境特征包括以下幾點:首先是系統性,生態環境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通過各種各樣的聯系形成的一個系統。可以說生態環境問題也并非僅僅是本身的問題,更需要對于影響的因素進行分析和調整。對于這些存在也可以說必然的不能夠僅僅依靠單獨的治理工作,而是需要從源頭以及影響環境方面,對于生態系統進行有效的調節,才能夠相對而言有些效果。
第二點應當說是動態性和持續性,也就是說環境狀況的變化是持續的,而且并不能夠完全根據一個方面的狀況進行預判。更重要的是,動態性的影響可以使得環境破壞的后果產生一定的潛伏期,并不容易被直接發現。而如果沒有很好地發現手段和應急方式,就很容易在突發的狀況下措手不及。同樣的,由于持續性影響的存在,因而治療也可以說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堅持來做到將生態結構做到完善的調整。
第三個重要的特征應當說是不平衡性,所謂的不平衡主要是各地的環境因素的主要缺失方式不同的,而且各個地方所最急需解決的環境問題也存在差異。而且由于我國可以說各個地方的環境差異本身就可以說非常的巨大,因而環境影響方面以及問題的出現,都可以說有很強的地域特性,而且保持著比較不平衡的狀況。最明顯的表現就在于:發達地區的環境問題比較嚴重,但是持續的破壞力量以及結構性的調整都比較容易受到控制,而且可以說卓有余力和信心來針對環境問題;而發展中的地區,可以說環境污染方面還沒有那么迫切的需求,但是生態方面的脆弱卻可以說猶有過之,更加糟糕的是,由于依然面臨嚴峻的發展需求,使得很難在環境保護工作能夠得到過多的支持,雖然大多數情況下已經有了對于環境保護的意識,但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觀念,似乎已經流傳了一段時間。不得不承認這樣的慣性相當的強大,也不可能不考慮個別情況來進行針對性的區別對待。
二、環境問題與文化關聯分析
文化的影響可以說無處不在,而且是潛移默化的作用,并非是一時之間能夠完全明了的。對于環境問題來說,同樣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進行表述。文化本身是意識的,可以被認為是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因而從本質來說文化并非是能夠完全脫離經濟基礎,但是文化本身的延續性以及地域特點可以說決定了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獨立的特性,因而文化在作用的表示方面,可以說既有依附性,也有足夠的獨立的反作用。
而就環境問題本身而言,文化觀念的影響可以說是很重要的,可以說人類自古以來在面對自然方面雖然有了很大成就,但是一直都具有很多無力的地方,因而總體上可以認為是敬畏自然的態度一直都占據主流。而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生產力得到了突飛猛進的提高,并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實力得到空前的發展,再加上科學的進步使得人們能夠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自然,從而使得在精神上對于自然的敬畏受到很大的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征服者的蔑視,在這樣的觀念下,也很正常的出現了對于資源的掠奪性開發,以及對于環境任意破壞的行為,有些時候甚至可以說并非故意,只是下意識的就直接做了,也只能說文化影響雖然看不見,但實則是無所不在。然而這樣的情況下看似無欲無求的大自然并非僅僅是孤零零地看著,而是通過自己的方式給人類好好上了一課。在這樣的現實面前,人類自然會從精神上認識到自然界并非自己可以任性妄為的對象,從而意識到環境是自己的生存的基礎,也可以說是人類的生存發展所不可不考慮的因素。只能共榮共利,而不能拋開和壓迫。而可以說新的環境文化,正是人們吸取了之前的教訓所得,然后通過文化的影響來對于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引導作用,并進一步指導生活的方向[2]。
就現階段來說,人類實際上已經認識到環境問題的嚴峻性,因而環境文化的塑造也可以說得到了非常迅速的發展。作為意識的存在,可以說形勢的變化使得它必須深入人心,才能真正的改善人類的生活狀態。可以看得見的是,無論是新聞媒體的引導,或者是政府官方的宣傳,再還有部分專門以環保為目的的政治團體的出現,都可以說是環境文化塑造和培養的結果。通過這樣的方式,也必將給環境文化的塑造帶來更多的機會。
三、我國環境文化優化對策
1.構建生態自然文化觀
自然文化的觀念可以說對于所有人都是會起到一定的效果的,而且應當說這是每個人的環境素養的問題。作為比較基本的素質,就應當對于大自然保持足夠的尊敬之心,更需要了解自然界作為人類的生存基礎,是應當受到保護的存在。同時也要明白生產活動必須有其限度,來避免對于自然環境的過度破壞。只有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同發展,才是根本解決環境問題的辦法。而在這方面,更需要從自己做起,人人都盡上自己的一份力量,才能夠更好地實現。
而可以說生態自然的人文觀念,最重要的還是需要從全社會的宣傳教育方面入手,有效地在所有公民的心目中樹立環境觀念,通過長期性的影響以及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影響和改變人們的環境觀念。
2.發展可持續價值文化觀
可持續價值的文化觀念可以說也是對于全局都有很大的影響的,由于對于自然的認識不夠因而出現的錯誤的發展和認識觀念使得人類本身深受其害,因而可以說價值方面的持續性的研究,以及對于自然本身的持續性的認識,也可以說成為了必然的趨勢。因此,就不能不對于自然環境保持適度的運用,并且在進行開發的同時,盡可能的對于未知的事物保持保留的態度,保證不會出現過度的浪費。更需要在生活中保持敬畏,維護自然環境的長期發展。通過這樣的方式,相信也能夠進一步的完善環境文化的建設和進步[3]。
3.保持科學發展文化觀
科學發展的觀念,應當說本身也是對于資源環境友好的情況下而出現的,因而在這方面就需要在發展方式上有所轉變,從生產的方面對于環境的污染和破壞進行控制乃至于消除。需要承認相對于現在的發展方式來說,科學發展可以說克服了局限性,并且能夠適應更高層次的發展要求,也是進行生產力革命所需要保證的長期性的條件之一。
對于科學發展的文化觀念的塑造,其主要的受眾就在于政府和企業方面了,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對于生產的全面性以及持久性做出更高的要求,并且需要通過對于法律規范的制定和落實,來保障生產模式能夠得到有效的改善。更需要注意的是在思想上一定要轉變先污染后治理的觀念,更需要反對只求一時的想法,必然需要從長遠利益出發,來通過生產方式的變更,進一步的促進發展的實現。
四、結語
對于環境文化來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結合實際,從現實狀況出發對于環境進行認識和評價。也可以說只有立足于實踐,才能夠真正地使得文化具有信服力,能夠在相應的情況下發揮作用。因此可以說環境文化的建設,最基礎的條件就是要將我國的環境基本狀況,以及相關的特征進行一些分析,從現實的角度來構建和培養合適的環境文化。
參考文獻:
[1]周玉玲等.文化、環境文化概念的新界說及闡釋[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13(1):25~27.
[2]潘岳.環境文化與民族復興[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4,6(1):26~32.
[3]潘岳.發展我國環境文化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J].長白學刊2004(1).
作者簡介:鞠民(1967-),女,漢族,江西南昌,高級實驗師,碩士,江西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