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群眾文化不僅是黨的要求,同時,也是人民群眾的需求。文章通過闡述當今文化建設的現狀,提出了群眾文化建設的方向——文化品牌,并從實踐的角度闡述了品牌文化建設的要求和注意事項。
關鍵詞:群眾文化;品牌;注意事項
1.我國當前的群眾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由于經濟發展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群眾文化活動多年來一直處于無序的狀態,文化建設在地區間有著較大的區別,城市的群眾文化建設要比城鄉的健全,發達地區的群眾文化建設要比欠發達、落后地區更加完善。即便是在同一個城市,不同區域的文化建設也存在不小差距。這樣的差距,除了與經濟有關外,還與當地的相關部門的重視程度有關。重視旅游的地區往往要比重視經濟發展的地區在群眾文化建設上更加的完善。
群眾文化在各個地區的發展不均衡,沒有形成統一的管理,有潛力的群眾文化沒有得到推廣,各個文化團體各自為戰,沒有明確的發展方向,市場的參與度低,文化的創新力度不夠,導致部分群眾文化很快消弭。
隨著十七大、十八大的召開,群眾文化的發展得到了重視。目前,各個地區從上至下,都在積極研究和部署有關于群眾文化建設的相關事宜,同時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以我市為例,通過這幾年對于群眾文化的發掘、發展,逐漸的將“劉三姐故鄉”這個文化品牌打響,同時,也是的很多極具地域特色的群眾文化發展并壯大起來,如彩調劇。
2.群眾文化品牌的含義及意義
建設群眾文化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形成文化品牌。什么是群眾文化品牌,簡單來講,就是一種被眾人所認可的文化產品,其具有相對其他文化所不具備的“差異性、獨特性、價值性、認知性”。群眾文化品牌的形成,不僅能夠提升地區的文化內涵,還能夠為地區的旅游帶來巨大的助力,同時,群眾文化品牌的形成還能夠提高地區群眾的文化生活。
3.建設群眾文化品牌的幾點要求
3.1定位準確是建設群眾文化品牌的前提
群眾文化顧名思義就是以群眾為基礎的文化活動,既然是以群眾為基礎,就要符合群眾的鑒賞寬度。另外,群眾文化除了要雅俗共賞外,還要能夠實現大眾的參與,如舉辦大型的廣場活動,組織有廣泛性的廣場舞等,就能夠被廣大的群眾所接受。所以,群眾文化建設一定要在方向上做好定位,決不可盲目或是一意孤行,以我市定期舉辦的旅游文化活動為例,就是一個很好的群眾文化建設活動,而這樣的活動不僅提升了地區的文化,也發揚了當地一些有特色的群眾文化的參與和進步。如當地的彩調歌舞劇《劉三姐》就因此廣為大家所了解,同時,催生出了一批群眾文化活動參與者和熱愛著積極投身到群文活動的建設中,為群眾奉獻上美味的精神糧食。
3.2與時俱進是群眾文化品牌建設的要求
群眾文化不能總是固步自封,還需緊跟時代的步伐,當大家都流行起廣場舞的時候,我們的群文工作者不能因為廣場舞的一些弊端就排斥它,應該做的是合理的引導這些文化,將這些新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我們的文化活動中,如在群文活動中,增加廣場舞節目,讓廣場舞的大叔大媽能夠通過廣場舞參與進我們的群眾文化中,讓我們的群眾文化更加的具有時代感、現代氣息。
3.3融入地域文化是打造群眾文化品牌的關鍵
“就地取材”才是建設有地方特色群眾文化的根本。群眾文化融入地區文化元素,更能夠親近當地的群眾,也更加能夠為當地的群眾所接受。就像這個扭秧歌,在北方那是家喻戶曉,人人都會那么兩三下,也是普及率極高的文化活動,但是在我們南方,就行不通了。宜州,劉三姐的故鄉,什么出名?當然是山歌、彩調歌舞劇、勞作、生活習慣、人們生活的環境、養蠶采桑等。我們在建設新的群眾文化品牌的時候,就要將這些富有當地特色的文化融入進去,只有這樣,才能夠引起當地群眾的注意,才更加具有吸引力,群眾也才更加樂于參與。如宜州市開展的“劉三姐杯”全國山歌邀請賽,經過多年的經營,已經成為了宜州市文化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成為了群眾最主要的文化活動,不僅提升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進一步的提升了宜州的城市文化和旅游價值。
3.4市場的參與是激活群眾文化品牌活力的重要元素
多年的工作實踐表明,群眾文化要發展壯大并形成自己的品牌形象,除了需要政府和群眾的支持外,還需要市場的參與。首先,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是需要經費的,各種獎勵是激發群眾參與的有效途徑,只有參與了才會逐漸喜歡上。其次,市場是要盈利的,市場在贊助的過程中,是要實現其經濟效益的。商家的目的就是將自己和自己的產品宣傳出去,我們通過將群眾性的文化活動與商家的商業活動接軌,由商家出資籌辦各類群眾文化活動,推動群眾文化活動的蓬勃發展,而我們則在活動中積極的為商家的做好宣傳,擴大企業的知名度、影響力,同時積極宣揚商家的社會公德,提升企業的社會形象。不僅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我們的群眾文化的生機活力。在多次舉辦的文化旅游節活動中,正是有了商家的參與,才使得每一年的文化旅游節人潮涌動,各類的群文活動在商家的大力贊助下,舉辦的豐富又多彩,不僅吸引了大量的本地居民,也將眾多的外來游客吸引到了宜州,并喜歡上了宜州的山歌、山水、人文。而商家也在每一次的旅游文化活動節日上,賺了個滿盆滿缽,還將本土的優質企業宣傳到了外面,實現了雙豐收。
3.5不斷地創新是群眾文化品牌的源動力
創新群眾文化,并不是要快餐式的文化,那樣的文化是無法成為品牌,成為一個地區的名片的。如何進行創新呢?我市在這方面積極探尋,不斷發掘新的源動力,通過引導和培訓,發展了一批優秀的基層文化工作者,這些工作者先后組建了20余個業余的文藝團隊,這些團體在編排文藝內容上也始終緊跟時代的發展,如編排了關于當前的清潔鄉村、留守兒童等的節目,一些節目則以彩調等極具地域特色文化方式開展,很好的展現了宜州的新的精神風貌。用參與活動的一位宜州市民的話來講“內容蠻新穎、蠻貼近生活滴,看了之后很受教育,也豐富了我們的生活。”
結語
群眾文化的開展與發展不能離開群眾這條主線,同時,群眾文化發展的成果也應該由群眾來分享。合理的引導、發展群眾文化,不僅能夠提高人們的精神生活質量,同時,也能夠為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