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質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性、基礎性工作,服務于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伴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日益加快,顯著增加了礦產資源需求量。目前,在我國工業生產過程中面臨著礦產資源短缺的問題,礦產資源供給與實際生產之間存在出入,因此,急需建立和完善地質礦產勘查新機制。筆者講結合經驗,對地質礦產勘查新機制進行概述,然后分析了建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具體的完善策略。
關鍵詞:建立;完善;地質礦產勘查;新機制
前言:相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看,當前公益性地質工作的進展程度、社會服務的覆蓋面、服務功能等都還難以全面滿足經濟、社會方方面面對地質工作的需求。地質找礦工作與國民經濟以及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關,為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進程,應構建集國家、政府以及企業于一體的地質礦產勘查新機制。因此,本文對于地質礦產勘查新機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地質礦產勘查新機制
為提高找礦效率,沖破傳統工作模式的束縛,應加強體質創新,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地質找礦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在計劃經濟背景下,提倡調查勘探一體化,此種找礦模式多樣化,以國家出資為主,將其形象地比喻成為國家找礦。伴隨著時間的遷移,經濟體制發生了一定的轉變,傳統找礦模式的弊端日益突顯,并對工業生產活動產生了嚴重損失,在此背景下,急需進行礦產機制變革,逐步構建地質礦產勘查新機制[1]。要進一步加強地勘行業管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以行業發展戰略為導向,明確行業長遠發展目標;以地質勘查資質管理為抓手,嚴格規范地質勘查市場準入;以地勘行業服務為宗旨,加強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政策引導,完善地質勘查行業技術標準、規范、規程,強化地質勘查行業信息服務。
二、地質礦產勘查新機制建立存在的問題
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礦業的負面影響,目前正在逐步消退,礦產品市場逐漸升溫,但仍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隨著地質礦產勘查的技術難度不斷的加大,國家對地質礦產勘查資金的投入已不能完全適應當前地質礦產勘查形勢的需要。
(一)勘查規模不大。在商業性礦產勘查中,勘查規模不大,技術水平相對落后,勘察水平不高,經濟效益較少。
(二)資金投入不足。在礦產勘察工作中,普遍存在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政府作為資金投入主體,不能有效帶動社會其它主體的投資,大大制約了勘查效率。
(三)配套體系不健全。與礦產資源勘查相關的配套體系不健全,無法有效滿足市場經濟發展需求。
(四)保護力度不足。截止到目前為止,針對勘查機構,尚未編制具體的權益保護體制,保護力度不足,并弱化了礦產勘查的重要性,自然不能準確定位礦產勘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促進作用。
(五)體制建設不夠完善。在現在的市場經濟體制下,這種模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政府開始退位到公益性的地質勘查,大部分投資的主體和受益主體在市場,而原有單個地質礦產勘查單位無論資產、人員、裝備、機制,特別是獨立投融資能力、抗風險能力與合格市場主體的要求相距甚遠。
三、地質礦產勘查新機制的完善策略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國民經濟水平日益提升,地質礦產勘查機制在工業水平提高中的作用日益突顯,因此,我們應有效融合礦產勘查與企業經營管理,從社會性以及商業性層面,有效剝離礦產勘查。相關部門應正確認識地質礦產勘查,合理區分公益性與商業性,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尊重企業的主體地位?,F階段,政府投資仍是礦產勘查的主要投資來源,很大一部分社會資本還未加入到礦產勘查投資隊伍中。從整體層面上而言,此種行為不僅背了地質工作的相關規定,并削弱了企業的找礦自主性,其中在公益性地質工作中由政府負責;在商業性地質工作中由企業負責。另外,財政撥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并增加了成本投入。礦產資源勘察具有較大的風險性、投入多、回報誘人的特點,其活動主體是企業,并不是政府。同時,只有采用自負盈虧的模式,才能促進勘查業的可持續發展。從另一層面來說,企業是構建合理、長效的勘查機制的關鍵。
(二)理清關系、責任清晰化。地質礦產勘查新機制的構建需要國家、政府、企業以及地勘單位通力合作,它們應各司其職,協調統一,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完成地質勘查工作。其中在國家層面,應編制科學的機制與戰略規劃,加強監督,注重檢查;政府應全面落實國家政策,結合地方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配套措施;企業應有效執行國家以及政府出臺的各項決策,拓展融資渠道,增加資金投入;地勘單位應充分利用科學技術,深化改革。
(三)妥善處理公益性與商業性地質?,F階段,依據特征可將地質礦產勘查工作劃分成公益性與商業性這兩種,其本質為連續過程,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條件,如若缺少公益性地質的支撐,商業性礦產勘查將會面臨巨大的風險。但是,這兩者在投資主體、資金渠道、運作手段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別。然而,均圍繞特定區域與物體開展相關活動[2]。
(四)構建合理的融資體制。在西方國家中,礦產生產已經沖破了手工采掘的束縛,有效融入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金融產業,構建規范的礦業資金市場,這是礦產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障。我國應積極引入國外最新理論成果,著重構建資本市場,以此來拓展礦產融資渠道,獲取更多資金。伴隨著資本市場的前進以及金融體制改革的全面推進,我們應加大在礦產融資市場的建設力度,構建合理的融資體制。
(五)優化交易市場。出讓以及轉讓市場共同組成了礦權交易市場。在西方國家的礦產市場中,無論公司規模大小或者企業性質如何,均存在出讓或者引進項目的可能性,此種交易形式十分常見,主要借助公開招投標的手段完成,也可互相尋找對象自主洽談。分析國外礦權交易實例可知,交易市場的規范是成功融合的重要環節,因此,政府應加強鼓勵,積極引導,約束礦權交易市場規范進行,進而構建有效的礦業資本市場。
結語
目前,在我國地質礦產勘查新機制的建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問題,為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加快工業化發展進程,我們應積極構建地質礦產勘查新機制,以此來改善勘測質量,提高找礦效率,有效緩解礦產資源供給與工業生產之間的矛盾。
參考文獻:
[1]李俊琦.建立和完善地質礦產勘查新機制的探討[J].地球,2013,(1):157,159.
[2]王瑞文.關于建立和完善地質礦產勘查新機制分析[J].中國化工貿易,2014,(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