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于美感的心理學的研究和哲學認識論的研究是目前美感研究的主要方向。但它們能否切中美感的本性?因此我們有必要深思它們是如何規定美感的。從心理學和認識論上來看,美感作為關于美的感覺不僅是一個心理現象,也可以作為一個意識現象。事實上看起來也的確如此,美感就是一個心理和意識的事實。
關鍵詞:美感;審美;心理
如同美一樣,美感在日常語言和理論語言中有非常復雜的意義,往往是模糊的和歧義的。如當欣賞到一片美麗的風景和一幅著名的畫作之后,我們常常會說,它給與了我們美感。當品嘗了一杯陳年美酒之后,我們也會說,感覺真美。這無非表明,一般所說的美感就是好的感覺和愉快的感覺。當然這種美感的范圍過于寬泛,并不是嚴格的美學意義的。我們所要討論的美感只限于相關于純粹的美的存在者的美感。
即使這樣,美感仍然是多義的。人們一般將美感分成狹義的美感和廣義的美感。狹義的美感指對于美的感覺,如感知或者情感等。這是審美心理現象中的相關于感覺的個別環節。人們描述這種審美感覺的作為感覺的一般特性,同時也指出它作為審美感覺而不同于一般感覺的特性。廣義的美感則指出美的感覺之外的這個審美心理結構,它包括了感知、想象、理解、意志和情感等要素,因此它可以等同于整個審美心理。但現代審美心理的研究具有十分寬廣的領域。除了實驗心理學外,如精神分析理論、格式塔學說和人本主義心理學都對于審美心理提出了自己的思想。
但不管是狹義的美感,還是廣義的美感,它們都只具有心理學的意義。在對于美感進行心理學研究的同時,人們還探討了美感的哲學意義。在此美感指審美意識、審美理想、甚至審美理論和審美文化等。它們不再是關于美的感覺的心理學,而是關于美的思想的認識論。但關于美感的心理學的研究和認識論的研究有什么關系?后者當然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上的,后者是對于前者的分析和反思。只不過前者具有直接性,后者具有間接性;前者具有個別性,后者具有一般性。
讓我們看一看美感的事實吧。當我們置身與海南島亞龍灣的藍天碧海中,當我們在欣賞宋元山水畫或者是在傾聽古曲《春江花月夜》時,我們的確是有狹義的審美感覺,看到了,聽到了,此外還有廣義的審美感覺,整個心理都為之感動。在審美心理活動的同時,我們的審美認識也活動了,審美意識、審美理想、審美文化和審美理論都直接和間接地發生作用。但是在審美心理和審美認識這些事實一起顯現的是這樣一個更根本的美感事實:人置身于美之中。人不僅是感覺美,也不僅是認識美,而是已經和美共同存在了。這就是說,我們與風景、繪畫和音樂的關系,首先是一種存在的關系,然后才是一種感覺和認識的關系。人與美的共在是一個比美的感覺和認識更本原的事實。
基于這樣的事實,美感在根本上既不能理解為狹義的審美感覺,也不能解釋為廣義的審美心理,當然也不能表達為在此基礎上的各種認識論的規定。美感必須理解為美的經驗。經驗不是人作為主體對于客體的體驗。它既不是一個心理學的事實,如感覺,也是不是認識論的概念,如感性認識,而是人對于美的存在最直接的把握方式。
因此我們必須放棄關于美感的狹義和廣義的規定,也必須走出心理學和哲學認識論的種種設定,而回到美感呈現的原初事實。當我們把美感規定為美的經驗的時候,我們不僅可以把握美感的本性,而且可以洞察美感和美最深刻的內在關系。
不管人們在何種意義上理解美感,都會遇到美感的本源以及美感和美的關系問題。
唯物主義的美學認為美感的本源是物質性的。這就是說,美感不是源于感覺和它所屬的精神自身,而是與之相對的物質世界。這個物質性的世界既是美自身的存在之所,也是美感產生的根源。美感不過是關于物質性的美的感覺而已。與此相關的是,美感不僅是對于物質性美的反映,也是人的物質性的生理本能。它是人的生理結構的一種特別的機能,即一種感受美和欣賞美的能力。因此美感根源的物質性可以分為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物質性兩種。
與此相反,唯心主義的美學認為美感的本源是精神的。它們認為對于美感而言,最根本性的不是那個引起美感的對象,而是美感自身。這是因為美的對象都是美感的構成物。作為美感自身,它當然是精神性的。但精神一般分為主觀精神和客觀精神,與此相應的就有所謂的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前者將美感歸于主觀性的感覺,如直觀和情感等;后者則歸于客觀性的精神,主觀性的感覺不過是對于它的回憶和覺悟而已。
與上述兩種觀點不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論認為美感作為人的一種特別的感覺是物質和精神交互生成的。但使物質和精神得到統一的不是其它什么東西,而是人的實踐。它是人類能動地改造自然的活動。在實踐的歷史中,一方面是外在自然的人化,也就是說自然成為了人性的自然。由此誕生了美。另一方面是內在自然的人話,人的身體和感官成為人性的身體和感官。于是感覺在成為人的感覺的時候便成為了美的感覺。由此便產生了美感。
在這種種關于美感本源的規定中,人們其實已經規定了美感和美的關系。這在于美感作為感覺一方面是情態性的,即感覺是美的;另一方面是意向性的,它是對于美的感覺和朝向美的感覺。因此美感自身不是獨立的,而是包含了關系的,并且自身就是關系。具體而言,美感就是它自身和美的關系。
一般而論,將美感看成物質性的觀點認為美是第一性的,美感是第二性的,因此美決定美感。與此相反,將美感看成精神性的觀點認為美感是第一性的,美是第二性的,因此美感決定美。至于歷史唯物論從實踐出發規定美的本源,也就確定了美和美感的相互作用的關系。
雖然上述三種理論及其變式對于美感以及美感與美的關系的規定在許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即美與美感的分離。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人們才展開了關于美與美感關系的各種可能性。
美感和美首先被設定為分離的,不同屬一起。人們甚至可以設想一種極端狀態:沒有美的美感,或者沒有美感的美。于是美感或者美具有自身的絕對性。這樣唯物主義美學和唯心主義美學才可能各執一端。它們不過是將一種孤立的美或者美感絕對化了。
在美感和美原初分離的前提下,人再試圖建立美感和美的關系。它們或者是從美走向美感,或者是從美感走向美。但它們無非試圖表明,美在何種程度上是相關于美感的,而美感又在何種程度上是相關于美的。美感和美之間一般構成了一種特別的關系,即主客體關系。美感是主體性的,美是客體性的。因此美感是主體的感覺,美則是被感覺的客體。這樣一種主客體關系的思想貫穿了心理學和認識論的美感研究。無論是美感反映美,還是美感構造美,它們都是主客體關系的各種可能形態。
當然各種美學理論并不只是設定美感和美的關系的差異及其關系,而也是追求美感和美的同一。這種同一表現為美感對于美的感覺的實現,即美感反映美或者構造美等形態。但這種同一自身仍然是具有差異性的。要么是美同一到美感那里去,要么是美感同一到美那里去。這也就是說,同一并不表現為美感和美是同等的,是合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