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復合地基中樁的不同布置方式時,面積置換率的計算方法也不同,本文通過對樁在正三角形布置、正方形布置、矩形布置以及小面積地基中m的簡化計算,加強對m的理解,并將結果與規范進行對比。
關鍵詞:面積置換率;計算方法;討論
前言
地基承載力特征值是指單位面積的地基能夠提供的承載力(單位:KPa),在《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中做淺層平板載荷試驗時,承壓板面積為0.25m2、0.5m2,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就等于承壓板所受荷載除以承壓板的面積。由于復合地基中除了有土以外,還有散體增強體或剛性增強體,有的樁間距甚至達到2m,因此,如此小的承壓板無法真實反映地基增強后的承載力。如何確定單位面積的大小、形狀和位置,就成了計算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的關鍵一步。當然,最準確的方法是將承壓板做到與整個地基的面積一致,在這個承載力特征值里面,有樁的功勞,也有土的功勞,彼此按截面積進行分攤,樁的功勞就用面積置換率m表示。
1、小面積地基
根據面積置換率的基本定義:
m=nApBL=n×3.14×d2/4BL(1-1)
2、大面積方形、三角形、矩形地基
對于大面積地基,由于樁的數量無法預知,公式(1-1)計算就存在困難,但是無論是單一樁型或是多樁型,由于每一種樁自身都是規則布置,所以,如果每種樁有n根,那么就可以將地基的面積分為n等份,每一份就是一個單位面積,在這個單位面積內剛好有1根樁,面積置換率就是這根樁的截面積除以這個單位面積。
對于上圖所示方形布樁形式,在任意四根樁中心進行連線,則每根樁有1/4樁截面積在虛線框內,則虛框內共有4×1/4樁截面積,即一根樁截面積,該根樁截面積處理虛框內的地基,因此:
m=3.14×d2/4s2=d2(1.13s)2=d2d2e(1-2)
其中:de:一根樁分擔的處理地基面積的等效圓直徑。
同理,對于正三角布樁時,如圖所示,取三個圓的中心連線,圍成的一個正三角形,其中樁的面積為1/2單樁截面積,則:
(1-3)
同理,對于矩形布樁時,如圖所示,取四個圓中心連線,圍成一個矩形,其中樁的面積為4×1/4樁截面積,即一根樁截面積,則:
(1-4)
s1、s2分別為樁的縱向、橫向間距。
在《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7.1.5.1中,等邊三角形布樁de=1.05s,正方形布樁de=1.13s,矩形布樁,對比1-2~1-4結果可知,上述計算與《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一致。
3、結語
在工程實踐中,通過以上簡化計算,可以提高從業人員對面積置換率的深刻理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規范、而不必死記硬背,對工程實踐有一定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2012)
作者簡介:賀育勝(1982-),男,河南民權人,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巖土工程勘察、基坑支護設計與施工方面的研究。
李睿(1988-),男,陜西富縣人,本科,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巖土工程勘察、基坑支護設計與施工方面的研究。
員園園(1986-),男,陜西大荔人,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巖土工程勘察、基坑支護設計與施工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