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合作組織于2001年,由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六國在上海簽署成立。至今為止,上海合作組織已經簽署了多個經濟和投資的多邊協定,基礎的經濟貿易投資框架已經形成。隨著各國之間的經濟交往更加頻繁且深入,各國之間的摩擦也呈現了井噴之勢。盡管締約各國之間就爭端解決事項簽訂了一些雙邊條約,但始終未曾在體系內建立一個統一的機制。雙邊條約在解決爭端的過程中,總免不了帶有權利導向的色彩,為了避免這種顧慮,從法律設計的角度建立上海合作組織爭端解決機制變得十分必要。
關鍵詞:上海合作組織;爭端解決機制;體系
一、制定上海合作組織多邊經濟爭端解決協定
任何實體法均需相應的程序法來保障其有效實施。上合組織的多邊經濟爭端解決協定需要在借鑒國際通行原則的同時,還需具備體現其自身特點且比較完備的內容。制定上海合作組織多邊經濟爭端解決協定對于解決上合組織中可能出現的經濟爭端具有重要意義。該協定的制定能有效解決爭議,為爭端解決提供一種可靠地制度性安排。由于締約方之間的爭議可能同時涉及多個條約的規定,所以協定需要確定具體適用的爭端解決程序。考慮到貿易自由化的因素,上合組織多邊經濟爭端解決協定可規定,不妨礙條約各方根據其他條約的規定解決爭端的權利。但是,如爭議當事方已選擇根據該協定來解決爭議,除非當事人一致同意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爭端解決機制,那么當事方就不得再選擇其他爭端解決機制。[1]由此,根據多邊經濟爭端解決協定而啟動的爭議解決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管轄,從而有助于提升該協定的權威與效率。
二、設立常設機構
上合組織多邊經濟爭端解決協定可以參照《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爭端解決機制協議》的做法,要求締約方設立一個負責該協定的相關事務常設機構,該機構的日常運作和費用由締約各方負責。常設機構的職能是負責爭端解決所有事項的聯系以及相關文件的申請和受理。除多邊經濟爭端解決協定另有規定外,各締約國將協議項下之爭議的相關申請和文件遞交該機構,則被視為提交了此申請或者文件。就《上海合作組織憲章》中奉行的“上海精神”以及上合組織各國間經濟合作關系的特殊性來看,上合組織設立常設法院采用硬性的司法方式解決成員國間的經濟爭端可能性不大。因此上合組織多邊經濟爭端解決機制也應考慮其特殊性,可以主要強調通過仲裁來解決爭議,而不是設立常設法院來解決爭端。
三、多邊經濟爭端解決協定規定的爭端解決的范圍
上合組織多邊經濟爭端解決協定需要全方面規定爭端解決機制的適用范圍,該協定的締約方應是上合組織的所有成員國。上合組織多邊經濟爭端解決協定的爭端解決范圍可以包括成員國之間、成員國與本國或其他成員國私人之間由于貨物貿易、投資、能源合作、運輸等經濟合作領域發生的爭議。因此,多邊經濟爭端解決協定的爭端解決管轄范圍不僅包括目前上合組織經濟領域相關協定,甚至還可以運用在將來協定中規定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所產生的爭端之中。
四、多邊經濟爭端解決協定規定的爭端解決的類型
上合組織經濟爭端包括不同成員國的私人之間的跨國經濟爭端、成員國與本國或其他成員國私人之間的跨國經濟爭端和成員國之間的經濟爭端。從國際實踐中來看,經濟糾紛主要是私人之間的爭議和國家同外國私人之間的爭議。其中,最常見的爭議就是私人之間的,而最復雜的爭議是國家與外國私人之間。[2]私人爭端由各國國內法解決,從上合組織自由貿易區的角度來看,上合組織多邊經濟貿易爭端解決協定主要涉及成員國之間因貿易方面的國際經濟條約解釋或適用產生的爭端、成員國與其他成員國私人投資者之間的爭端以及跨國能源爭端這三類爭端的解決機制。
(一)成員國之間的貿易爭端解決機制。成員國之間的貿易爭端一般為成員國之間因貿易協定的解釋或適用產生的爭端,從爭端主體角度來看,爭議雙方都是主權國家,享有訴訟程序、管轄權、執行方面的國際法上之豁免權。未來的上合組織多邊經濟爭端解決協定對于成員國之間的各類貿易爭端應當規定具體的解決方式。對于已經加入WTO的中國、俄羅斯與吉爾吉斯斯坦之間的貿易摩擦應當規定可直接適用WTO的爭端解決機制。其他的國家在不久的將來也很有可能加入WTO,屆時WTO爭端解決機制將會得到更為有效的利用。
(二)成員國與其他成員國私人投資者爭端解決機制。成員國與其他成員國私人投資者即東道國與外國投資者之間的投資爭端,一般包括兩類:外國投資者與東道國政府因對合同的解釋和履行,或因東道國單方面修改、廢除合同產生的爭議;國有化、東道國管理行為或東道國國內政治動亂引起的爭議。[3]從投資爭端解決方面來看,中國與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之間的雙邊投資協定中均規定了爭端解決條款,但并未提供一個具體的爭端解決機制。上合組織成員國之間投資爭端解決方式采取的是先協商再經雙方同意提交國際仲裁機構的傳統方式。對于投資者與東道國之間的爭議,在爭議解決方面,應當吸收中俄雙邊投資協定的內容,即締約一方與締約的公正公平待遇,成員國可以在多邊經濟爭端解決協定中作出相應規定,限制仲裁庭在解釋和適用公平公正條款時的自由裁量行為,或者將公平公正待遇排除在可仲裁事項范圍之外。[4]在具體的爭端解決方式上,不妨借鑒ICSID的相關規定。
(三)跨國能源爭端解決機制。國際能源機構(IEA)理事會設立了“國際能源機構爭端解決中心”,該機構負責以仲裁方式解決石油買賣雙方之間的爭端,或者在執行緊急石油分享計劃期間因石油供應交易引起的石油交換方之間的爭端。爭端解決機制中心的管轄權來源于有關當事方提交的明確接受其管轄的聲明。在統一的多邊能源多邊協定尚未制定、上合組織能源俱樂部尚未建立的情況下,上合組織設立專門的區域能源爭端解決機構的條件顯然還不成熟。對于國家之間的爭端,可以具體區分爭議性質,分別采取不同的做法。對于能源過境的爭端,可以借鑒《能源憲章條約》(ECT)的特別調解機制,它能有效解決過境爭端并保證在不影響能源的供應的基礎上和平解決爭端。對于國家之間的能源貿易爭端,則可將WTO的普通商品貿易規則納入上合組織經濟爭端解決協定中來。
總而言之,爭端解決機制是自由貿易區比不可少的安全防控機制。因此,必須建立適合上合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以期上合組織自由貿易區經濟合作的正常運轉。多邊經濟爭端解決機制將成為上合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的支柱之一,它的設立將進一步加強上合組織合作法律機制的效力和影響,使上合組織各成員國的經濟合作更加規范化與制度化。
參考文獻:
[1]程信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法律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2]姚梅鎮主編,于勁松修訂主持.國際經濟法概論[M].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