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種語言,是漢語言的“文物”,是我們民族語言的根基,是歷史的符號,是繼承和發揚中國文化的起點。文言文教學歷來是語文課程中的一大重點,然而縱觀新課改以來,文言文教學實際情況不甚理想,其原因有諸多方面。通過喚醒教育,呼換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和效率。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喚醒教育;課堂導入;基礎把握;主題感悟
德國的著名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馬克思也說:“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因此說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喚醒。所謂喚醒教育,就是通過主體間的意義及對話活動,從人的生命深處喚起沉睡的自我意識,促使其生命感、價值觀和創造力的全面覺醒,以實現自我生命自由自覺的建構。[1]
一、課堂導入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即教師采用簡潔的語言或輔助動作拉開一堂課的序幕。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首要兼主要環節之一,一堂課如果導入得當,就會為整節課起到良好的鋪墊作用,喚醒學生學習欲望,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并處于積極狀態無論是直觀導入,音樂導入,故事導入,情境導入等等,只要能夠調動了學生的關注力,讓他們在面對文言文時,心靈的窗戶是敞開的,感情的大門是開放的,那么課文在他們眼中就不是一堆沒有生命的文字了。
二、基礎把握
學習一篇文言文,首要的是掃除字詞障礙,教師不應從頭到尾全盤解釋,學生在自己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自己思考加之課文注釋便能解決不少問題,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這樣也培養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意識。
文言文中的語言文字,承載了文化的積淀,信息含量尤為豐厚,學習文言文的語言文字要引導學生透過其歷史,感悟它原有的生命光彩,喚醒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2]比如說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綠”字為什么用的好?在之前作者又打算用那些字呢?“綠”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用得絕妙。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最終確定了這個“綠”字。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一個“綠”字真是出神入畫,化平淡為靈動,一讀就感受到了江南春天那生機盎然的朝氣,好神奇!
三、主題感悟
1.寫作背景
文言文作為古代的一種語言,學生理解起來確實有一定的難度。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對研究文章有很重要的意義,文學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時代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論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客觀地、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孟子說過的知人論世,大抵就是表達了這個意思吧。了解了背景知識,不但有助于學生對本篇文章的了解,同時也有助于同類文本的把握,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還原了寫作背景,學生對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和意蘊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對其中的思想就會把握的更透徹,這樣的教學才是真正的觸動學生的內心,引發情感的共鳴,起到喚醒的作用。
2.自主領悟
新課程標準頒布實施以來,特別強調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學習文言文中,教師不應拿著教參千篇一律的講解,而是應該著重引導學生培養自主領悟能力。在文言文的學習中,教師應善于使用閱讀、誦讀等手段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自主感悟的欲望及實踐。[5]葉圣陶先生曾經指出:“在語文閱讀活動中,進行美感教育,培植學生的審美能力,是語文教育者的明確目標。”語文閱讀與審美教育是聯系在一起的,美感的培養是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質量,教師帶領學生進入到閱讀情境中,培養他們美的探索力和情感熏陶,產生個性化閱讀
3.審美體驗
在文言經典文章中,有很多值得探討和品味的地方,通過恰當的提問以及引導能夠很好的使學生發掘文本的美感及感悟經典的魅力。比如說“你最喜歡文章中的哪一句?,你覺得這樣寫好在哪里?”等等。闞景忠老師在教授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針對“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一句中的“盜賊”一詞向學生提問:杜甫為什么會稱南村一群孩童為盜賊呢?這個問題很有趣味以及探討性,不僅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也喚起了學生思考的興趣。前節寫“灑江郊”的茅草無法收回,除此以外,還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卻被“南村群童”抱跑了。如果詩人不是“老無力”,而是年當壯健有氣力,自然不會受這樣的欺侮。“忍能對面為盜賊”,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盜賊。但其實,這不過是表現了詩人因“老無力”而受欺侮的憤懣心情而已,決不是真的給“群童”加上“盜賊”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辦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無可奈何了。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真正的融進了這個文本,內心的思想感情也會被喚醒,理解起來也就變得相當容易了。
教育的喚醒主要依靠教學的喚醒來完成。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通過高效的課堂導入,恰當精準的內容主旨分析以及審美意蘊的體驗,來提高學習文言文的成效。加強喚醒教育,引導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重視價值觀和精神方面的教育。用愛心,激勵,鼓舞喚醒學生的心靈。
參考文獻:
[1]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3.
[2]曹明海.本體與闡釋:語文教育的文化建構觀[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1:4.
[3]錢夢龍.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M].中學語文教學,1997:4
[4]汪海洋.古詩鑒賞巧用背景知識[J].閱讀與寫作,2000(10),44—46頁.
[5]王洪艷.課堂閱讀教學,喚醒學生主體意識[J].教師,2011(32).
作者簡介:張燕燕(1990.5-),學校:曲阜師范大學,學院:文學院,專業: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