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大音樂學院學報中關于民族音樂學文章的研究在數量上當屬《中國音樂》最多,本文對《中國音樂》2010年發表的關于民族音樂學研究方面的文章(47篇)進行整理且予以綜述,首先以時間的順序做大的宏觀分類和描述,然后再根據文章的類型做更細一步的分門別類,并對部分文章作簡要概述和評價。
關鍵詞:中國音樂;民族音樂學;綜述
一、《中國音樂》2010年度期刊
2010年度《中國音樂》發表民族音樂學方面的文章共47篇,現分期將其羅列如下,并對每期文章進行分門別類,并作簡要評述。
1.《中國音樂》2010年01期
《中國音樂》2010年01期關于民族音樂學研究的文章有12篇,其中學術會議記錄或綜述的4篇,分別是張天彤的《“首屆全國高校民族音樂教學與區域音樂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如期召開》、《立足傳統創造未來—“200北京傳統音樂節”總結座談會綜述》和祝薇的《“新中國60年音樂事業發展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綜述》,這樣的會議記錄式的綜述,向我們展示了全國音樂學專家的研究成果,賦予會議以特別的意義。另外焦一梅記錄整理的《張錫祿談白族傳統音樂文化》記錄了喬建中和張錫祿的談話內容,學生把此也歸于會議記錄或綜述一類。
其中對音樂學著作評述的有兩篇,韓冰《從<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和“集成”相關卷冊中看赫哲族音樂的搜集整理與記錄》和徐天祥《<中國民間音樂研究提綱>版本考》。
剩下的6篇筆者將其歸于地方音樂個案研究,劉雪英的《赫哲族“伊瑪堪”的生存現狀》史琳的《江蘇太湖宣卷的文化淵源和藝術特征》施詠的《梅庵琴派傳承現狀調查與思考》、趙雷《民間原生態說唱音樂—蒼南漁鼓》、姜華敏的《浦江祭祖活動中的板凳龍儀式音樂研究》陳培剛的《音聲背后的風景—江蘇邵伯鑼鼓小牌子文化意蘊考察》。6篇文章中涉及器樂音樂2篇、說唱音樂2篇、儀式音樂1篇,佛教音樂1篇。
2.《中國音樂》2010年02期
本期涉及民族音樂學方面的研究文章共24篇,其中關于曲牌音樂研究的有3篇,分別是王珣的《曲牌音樂考釋研究的新成果—<中國曲牌考>述評》、謝建平《‘曹譜’<鈞天妙樂>索隱—蘇南道家吹打曲牌探源之二》和于林青的《曲牌音樂學習筆記之四(補遺篇)》,而同時王珣的文章更是一篇對《中國曲牌考》的述評。
對民族音樂保護發展提出建設意見的文章涉及到3篇,即唐樸林的《“樂改”何從》、耿紅梅的《關于建設<中華傳統音樂文化資源庫>的探討》和孫云的《音樂文化遺產保護中傳承主體的能力探究》,他們從樂改、資源庫、非遺的方面各自闡述對民族音樂前景的發展建議,具有前瞻性。
本期有3篇涉及對戲曲音樂的研究,它們分別是張文華《辰州儺戲特征初探》、何小全的《紹劇[二凡]中的“海底翻”長腔》和任秀梅《新疆兵團農八師豫劇音樂創新研究》。
其中樂器方面的研究有傅暮蓉的《琴歌的傳承與發展》、胡斌的《歷史記憶與群體認同: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琴人文化身份探析》和周菁葆的《絲綢之路上的揚琴源流考》,3篇文章涉及到古琴和揚琴兩件樂器。
這期中有6篇文章是關于兩個事物之間聯系的探究,有謝萬章的《<納瓦木卡姆>唱詞阿魯孜格律對旋律節奏的影響》、羅濤的《淺談松陽高腔唱腔詞格與唱腔音樂的關系》、金士友《滿族薩滿音樂與東北二人轉的淵源關系》、盛秧的《姜蘷的<大樂議>與南宋音樂文化》、周強的《從復排<小二黑結婚>探民族歌劇演員的音色個性》和董華的《從電視連續劇<血色浪漫>配樂論陜北民歌的傳承與創新》。
剩下來的5篇文章是地域性的音樂個案調查研究,有張天彤《達斡爾族傳統民歌的調查與研究報告》、米瑞玲《衡陽“勞動號子”的分類及其藝術特色》、李開沛的《土家族打溜子的傳承與變遷研究》、李華平的《忻州王要村葬禮儀式中的道教音樂》、汪瑤《云南富寧壯族“坡芽歌書”考察記》。只有這些地域性音樂研究的一磚一瓦,才能構建中國區域音樂研究大廈,同時做好區域音樂研究才能完善我們中國民族音樂—喬建中(語)。
3.中國音樂2010年03期
本期關于民族音樂學研究的文章有28篇。曲牌音樂研究1篇:謝建平的《“曹譜”<鈞天妙樂>索隱—蘇南道家吹打曲牌探源之二》。
關于民歌的研究有4篇,他們分別是黃凌飛《紅河南岸地區哈尼族栽秧歌的文化解讀》、李閩《湖南民歌中的地域性差異成因》、張利珍《閩粵贛客家山歌音樂特征之比較》和馮智全的《蘇州民歌<孟姜女>在“吳歌”中的流變》。同時寫民歌,卻同時從文化解讀、地域差異、音樂特征與流變的不同角度出發。
對于民間器樂的研究涉及7篇,包括嗩吶、古琴、揚琴、伽倻琴等樂器。文章如下:崔長勇《“平派”銅桿嗩吶調性轉變的時代境遇》、李秀蓮《傳統樂器改革得失探微—以朝鮮族樂器伽倻琴為例》、劉嫻麗《對重慶綦江永城漢族民間吹打樂的省略_與思考—記劉道榮樂班的傳承與革新》、陳博《論潮州音樂的低音樂器》陳棟《論廣西文場與揚琴之間的藝術姻緣》、劉小琴《四川宣漢縣薅草鑼鼓初探》和王珣《徜徉于美與樂之間—劉承華著<中國音樂的神韻><古琴藝術論>等讀后感》,其中王珣的文章更是一篇讀后感。
戲曲音樂的5篇,分別是楊洪冰的《古老聲腔藝術的表意性空間—陜西老腔戲劇藝術的個性特點》、張藝的《靖西南路壯劇的唱腔音樂特點》、尹建軍《淺析上河陽戲音樂的構成及唱腔特點》、馮蕓的《蘇州的昆曲傳承:昆曲曲社的歷史變遷》和鄒林波《探究地方曲藝“祁陽小調”》。
探討二者聯系如有蒲亨建《“亂云飛”中二黃主腔與柯湘主題之關系再研究》,考源的有薛雷的《“拉魂腔”淵源及形成考辨》、喬志亮《平遙弦子書源與流》兩篇。
民間樂舞研究3篇:王華《納西族民間樂舞“勒巴蹉”再探源》、肖罡《土家族民間歌舞祈佑功能研究》、張小梅《壯族民間舞的保護與傳承——以廣西藝術學院壯族民間舞傳承的探索為案例研究》,同時王華的文章也同屬于考源類文章。
有兩篇屬于音樂分析類,分別是芝達林《蒲劇音樂調式研究》吳慧娟《三一教儀式中的音聲分析》,這些音樂本體性的音樂分析在期刊中很少見,我們應鼓勵去多做我們民間音樂的本體分析,構建我們民族音樂的曲式和和聲體系的大廈。
另外李強的地方音樂描述《南方二人轉—麻陽苗族花燈》和崔斌《中國塔塔爾族音樂研究之回顧與理論思考》和說唱音樂“同里宣卷”的研究:劉燕《同里宣卷開放性探微》。
4.《中國音樂》2010年04期
本期關于民族音樂學方面的研究有19篇。其中民歌部分的研究有4篇:史小玲《“出走“與”留駐“—在山西民歌“走西口”和“開花調”的背后》、徐寒梅《黑衣壯山歌唱腔析論》、王躍萍《江蘇徐州原生態民歌的音樂研究》和耿生廉《我國漢族民歌歷史簡述》,其中耿生廉的文章更貼近于音樂史類型。
樂器類的研究文章有5篇:田聯韜《蘆笙是什么—評楊方剛<蘆笙樂譚>》此文章也是一篇書評。楊子江《論笙樂器“和”的美學意味》文章更是傾向美學觀點。趙艷方《置身于兩種文化“傳統”中的中國揚琴》還有桑海波的《中國民族器樂的“和色”特征》。高敏《苗、瑤、黎族口弦調查及其與Jew_sHarp的比較研究》對國內外兩種口弦樂器進行了比較研究。
戲曲音樂兩篇:黃強《京劇老生、花臉唱聲長時平均譜特征初探》、李愛真《徐州琴書音樂唱腔結構研究》均是對戲曲演唱方面的研究。
有4篇書評:盛秧《復興之路古樹新花—評析<秦箏文譜>與陜西箏派》、何光渝《貴州民族音樂的文化探索—讀<貴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集粹>叢書隨感》、龔妮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解讀的新嘗試—評大型叢書<貴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集粹>》、馮光鈺《現代視野中的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研究—<貴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集粹>讀后》。
另外本期儀式音樂研究1篇:趙書峰《瑤族“還家愿”儀式及其音樂的互文性研究—以湖南藍山縣匯源瑤族鄉湘藍村大團沅組“還家愿”儀式音樂為例》,采風日記一篇:劉誠:《天路.天境.天籟—西藏采風手記》。
參考文獻:
[1]蔡際洲《音樂文化與地理空間—近三十年來的區域音樂文化研究》音樂研究[J]2011年5月第3期
[2]孟凡玉《關于區域音樂研究的幾點思考》中央音樂學院學報[J]2012年第2期
[3]杜亞雄的《民族音樂學家,請你也將目光投向城市》中國音樂[J]2011年第1期
[4]李曉哲、蔡際洲《西方計算民族音樂學的新發展》中國音樂》[J]2011年第3期
[5]田耀農《中國雅樂興衰與復建的思考》音樂研究[J]2013年04期
作者簡介:張開峰(1989-),男,漢族,河南開封人,浙江音樂學院(籌)碩士研究生,學歷:碩士,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