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聲語言的表達是隨著時代變遷,受眾喜好而發展、變化的。一味的固守原有的播音模式必然會受到受眾的冷落。任何一種受眾喜愛的播音方式都有它獨特的魅力和表現力,近幾年,有聲語言的生活化、平實感越來越受到追捧。如同電視紀錄片的解說不再追求聲音的洪亮,語勢的力度,更多的追求表情達意的韻律與美感,成為觀眾欣賞和喜愛的語言表達形式。但是無論語言的表現方式如何變化,在播音創作中,任何有聲語言完美的表達,都離不開純熟的外部技巧與堅實的內部技巧的融合。兩者的融合既互相支撐又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關鍵詞:播音;畫面;內在語;融合
一、什么是畫面感和內在語
這里指的畫面感,不是真實的畫面與場景,而是經過文字的排列組合傳導出作者所要描寫的人物、景物或事物反饋到讀者腦神經當中的獨有或自有的一種畫面狀態,也就是播音理論基礎中所提到的情景再現。
內在語在播音基礎理論中是這樣界定的:“那文字語言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沒有完全顯露出來的語句關系、語句本質,就是內在語。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潛臺詞或潛在語”。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這樣解讀內在語:“只有當人們藉自己的體驗從內部賦予所要表現的作品的潛臺詞以生命的時候,在這部作品里,同時也在演員自己的心里,才顯露出作品所要表達的精神實質,創作的意義就在潛臺詞上。”
一個是非常具象的畫面,一個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潛臺詞,這兩者該如何結合在一起應用呢。說到內在語和畫面感的結合,就一定要理清一些關系,有同行會質疑,畫面感不就是情景再現嗎?是的,畫面感就是情景再現,但是情景再現作為播音創作的一種內在表現技巧,同時它也存在一些弱點,大多時候它是適用的,但有時來表現文字的畫面感,語言表達的語境會過于寫實,不夠靈動。如果用情景再現播讀的時候卻要一一展現畫面感,腦海里展現的速度肯定跟不上語言的速度,聽眾感受不到孩子處在危險的境地,如果播讀者直接表達畫面中危急的情景,內在語潛在表達就會很著急,語氣也相應的跟著急促起來。所以說,內在語和畫面感的結合將會令播讀者找到一條把握文章內容基調最簡單的途徑。
二、如何把握有聲語言的畫面感
如果說,聲音就是把紙質的閱讀變為聲音的表達,那么聲音和文字指向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是讓閱讀和聆聽的人進入一個虛擬的或假想的真實空間。播讀者如何通過文字所描摹出的畫面感,給人帶來更為生動的聽覺享受。電視作品的創作和廣播完全不同,廣播需要把人物的形象動作具體的描述出來,在電視畫面上看到一條大河如何蜿蜒曲折奔流入海是不用解說員去解說的,黃河咆哮奔騰的畫面直接傳遞給觀眾的沖擊力更為強悍。這也是為什么優秀的電視作品大多靠畫面本身來反映主題與內容,而電視一幅畫面全部解決問題的原因,此刻聲音的描述純屬多余。那么是不是電視的解說詞不需要細節的描述了呢,答案是否定的。電視作品的解說基本源于畫面無法替代但又要告知觀眾的一些信息,比如介紹事件和人物的背景等。但是能夠引起觀眾共鳴的往往是一些具有畫面感的細節部分,例如,英國大選的一條新聞中有這樣一個片段,“當她赤腳走入鋪著地毯的房間,被人拍照留念,英國民眾驚奇地發現:照片上的卡梅倫夫人沒有涂趾甲油,與她的時尚形象不太相稱。”在這一小段新聞中,出現了非常具象的人物和景別的描寫,“赤腳走入鋪著地毯的房間”“她的腳部沒有涂趾甲油”,這些畫面非常生動的讓我們看到了卡梅倫夫人進入房間的情景。
三、如何將畫面感與內在語有效融合
在播音創作中很少有人把畫面中景物和人物的遠近高低的距離作為研討的課題,結合電視編導對畫面蒙太奇的表現手法分析播音作品,就會發現文字中關于場景,景物,人物的形象、神態的描繪都是極具豐富生動的畫面感的,散文《春》當中的語言極具特色,例如“小草偷偷的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因為人是比小草高很多的,只有孩子和它的距離是相近的,一個“鉆”字,同樣表現了小草的活潑、俏皮與可愛,這時候在播讀者心里的畫面是一個特寫的畫面,仿佛你像孩子一樣俯下身子在草地上近距離的觀察小草發芽的情景。播音的語氣也仿佛小草就在你的眼前,播讀時內在語所傳遞出的是像孩子般感到新奇和新鮮的欣喜狀態。緊接著,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這個時候的畫面是一個中景接著一個遠景畫面,播音的語氣要用從近到遠到眺望的遞進狀態伸展開去。例如:“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的斜織著”這一幅畫面中的雨絲幾乎是若隱若現看不到的,播讀者的內在語是離得再近些會看清楚,語氣自然會放輕放慢,聲音帶著一點點的笑意。這些例子都是中、遠、近、特景別的描寫,同樣在蘇軾的《水調歌頭》中出現了高與低的描寫,“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是一個虛設的句子,第一句是設問,第二句是回答。掛在天上的明月什么時候才會有呢,是作者內心的一個疑問,其實作者是知道什么時候會有月亮的,只不過是為后面的句子做一鋪墊。此時播讀的語氣稍低沉,第二句把酒問青天,是要把酒杯高高舉起面對著青天對話,此時作者心中的豪放不羈展露無疑,播讀者的語氣也應對著天的高度逐漸上揚,尤其是“青天”兩字應達到最高點。讀到這些文字的時候,眼前已經閃現出山巒與田野染上一層銀白色的場景,如果從字義上理解就是對冬天景物的描寫,如果對全詩有一個理解之后,內在語中的潛臺詞就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是毛澤東對中國共產黨奪取江山的必勝信心與豪情。在播讀中,“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是一幅遠景畫面,語氣是對眼前景象的贊美,但又不是單純的贊美,這種景象已經升華到江山的的境界,播讀中既帶著遼闊遼遠的狀態還要暗含著一種勢在必得的氣勢。緊接著播讀“欲與天公試比高”時,氣勢上揚有一種不可阻擋的銳氣直沖云霄。
參考文獻:
[1]《播音基礎理論》張頌著
作者簡介:吳淑娟(1967-),女,漢族,黑龍江省鶴崗市人,職稱:主任播音員,鶴崗地區播音主持學科帶頭人,單位:鶴崗廣播電視臺,專業:播音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