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等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基礎性階段,通過培養初步形成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對于夯實創新型國家建設的人才技術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通過分析我國初中地理教育教學中存在的教學方法難以激發學生主動性、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度不高、教師實施創新型教學的激勵不足等現實問題,以通過培養初步形成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創新意識為目標,提出應積極創新課堂教育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組建學習興趣小組、建立教師創新型教學評估制度。
關鍵詞:創新能力;創新意識;初中地理;教學體系
技術創新概念的提出源于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在1912年的開創性貢獻,技術創新已經超于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成為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的關鍵要素。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也是知識等創新成果的最重要載體,大力加強創新型人才建設決定了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成敗。據統計,我國每萬名就業人員中RD人員的比例不足40人,顯著低于日本、德國、法國的水平,通過教育質量的提升進一步夯實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的人才基礎成為重大現實需求。中等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基礎性階段,通過培養初步形成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對于夯實創新型國家建設的人才技術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我國初中地理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地理課程教育是初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地理課程教育的初步體系建立于19世紀末期,隨后地理課程教育在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等多個層次展開,地理教育的作用認識不斷深化、師資力量不斷充實、教育資源不斷豐富、教育績效顯著提升。特別是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行的不斷加速,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人才等領域互動交流不斷發展,地理教育的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我國現階段地理課程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體現在以下方面:
(1)教學方法難以激發學生主動性。現行地理教學依然建立在教師本位的觀念基礎上,課堂教學通常采用教師說教的形式授課,學習過程中的師生互動不足,教師難以全面了解學生需求,也難以有針對性的更新教學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2)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度不高。由于教學過程中缺乏各種更具吸引力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工具的應用,特別在地理課程成績在學生升學方面的影響不顯著的情況下,學生在地理課程學習方面的興趣和參與度不高。
(3)教師創新型教學的激勵不足。教師實施創新型教學的激勵決定了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的有效性,實踐中,教師創新型教學過程和創新型教學績效與教師的物質、精神等激勵機制缺乏有效關聯,從而導致教師實施創新型教學的激勵不足。
二、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導向的初中地理教學體系創新
以通過培養初步形成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創新意識為目標,我國的初中地理課程教育體系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構建:
(1)積極創新課堂教育教學方法。一方面,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應打破傳統的教師本位學生被動式的課堂教學形式,可以通過引進課堂換位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采用學生授課、教師聽課和點評的形式進行教學,并通過引入學生之間的評價排序機制形成學生之間的良性競爭;另一方面,積極利用網絡時代提供的教育信息資源的便利性,將網絡教育工具應用到初中地理課程教育中,通過音頻、視頻、動畫等工具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度。
(2)鼓勵學生組建學習興趣小組。在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創新型人才培養中,隨著創新過程和創新對象復雜性程度的不斷提高,合作成為創新績效高低的決定性因素,團隊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成為創新型人才的典型人格特征,也是創新型人才培育的重點。為了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團隊合作能力,可以通過鼓勵學生組建學習興趣小組的形式培育學生的團隊意識,學習興趣小組的組成應建立在學生自愿的基礎上,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價。
(3)建立教師創新型教學評估制度。為了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的有效性,應建立教師創新型教學評估,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細化為量化的指標進行教師評估工作,通過評估褒獎先進樹立典型,并將教師創新型教學評估結果與教師職級晉升、收益等建立關聯,從而建立教師自主加強創新型教學方法學習、提高創新型教學實踐的內在激勵機制。
參考文獻:
[1]田若男,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優勢豐富高中地理教學的方法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4
[2]韓海,中學地理學科的環境倫理教育內容體系構建——兼論中學地理教科書中的環境倫理教育內容[M].課程.教學.教法,2009,06:70-75
[3]申大魁,校內考試與課程標準的一致性研究——韋伯模式在中學地理校內考試試卷分析中的應用探究[M].考試研究,2013,04:22-29
[4]萬智巍,中學地理教學中的知識儲備與教學順序——以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1“大規模海水運動”為例[M].教育教學論壇,2014,08: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