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現當代油畫作品中,對中國革命歷史的過分渲染對政治題材的過多染指使之形成阿諛派的油畫創作體系。這種類型的油畫枯萎了我們的藝術市場,遏止了藝術家的審美發展,限制了新興藝術題材的傳播。只有認識和克服這一缺陷,中國油畫才能具有更好的包容性與繁榮的可能。
關鍵詞:紅色經典;政治波普;奉承的藝術
前日,一組名為《美好的未來》的組畫在網絡上火起來火速躥紅。這組畫是由朝鮮平壤一繪畫團隊創作,朝鮮宣傳畫家帶著深厚的情感描繪了北京的央視大樓、水立方、以及北京人民的生活場景,表露出無限的羨慕和憧憬。但其爆紅網絡的根本原因卻是其現代新建的建筑環境中生活的人們卻是上個世界五六十年代我國宣傳畫中的很多場景。
一、阿諛派油畫及其政治生態語境
反觀中國現代主流學院派油畫創作,是我們自己的藝術作品呈現給世界了錯誤的信息。藝術是無國界的,中國的國際印象最直觀的呈現在世人眼前的媒介就是中國畫家自己的油畫作品了。
這種誤導來自拍賣會上高價的所謂名畫、來自各大國際展覽的中國畫作,傳統文化和老一輩對后輩的教導。這些畫作和教育通常來自年齡50以上的長者。近20年中國社會變化太快了,老一輩年輕時的經驗和審美恐怕并不完全適用于現當下。
二、藝術異化與市場文化癥候
中國社會改革開放以來,多元化的文化與思潮不斷沖擊著中國人的思想,而多元化造成的信仰危機似乎又讓人們“懷念”起那段特殊的“紅色歲月”。
在現代美術史上“紅色經典”這一概念并不被經常使用,“紅色經典”作品通常來說其創作年代集中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毛澤東1976年去世期間。表現的題材則是涵蓋了中國共產黨建黨之日起至文革結束這期間的革命戰爭與事件、革命領袖與英雄、革命建設、人民生活和生產等諸多方面內容。由于其為政治服務的功能性作用,創作手法以現實主義為主。毛澤東領導的紅色政權的建立及新中國的成立翻天覆地的改變了中國社會,中國油畫的由于社會的巨大變革由此改變了它近代以來自然發展的狀態,形成了一段逶迤政治的阿諛派畫風。
1.“17年美術時期”紅色經典油畫的創作
1949年新中國成立,翻開了新中國美術的篇章。由于油畫的特性,在新中國的現實要求中,油畫首先承擔了圖繪革命歷史的責任。如表現抗日戰爭的羅工柳的《地道戰》(1951年)、詹建俊《狼牙山五壯士》(1959年),表現革命領袖的靳尚誼《毛主席在十二月會議上》(1961年中),表現紅軍長征的艾中信《紅軍過雪山》等一批在現代美術史上的油畫經典相繼問世。此一時期與描繪建國前革命事件相并行的一個題材是對建國后各種運動與事件如新中國成立、抗美援朝、整風運動、“大躍進”等的描繪。著名美術史家陳履生用“運動中的美術與美術中的運動”來概括這一階段的美術與政治,充分說明這些作品與那個時代密切糾結的的關系。
1998年,安雅蘭在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策劃了“危機中的一個世紀:二十世紀中國藝術中的傳統與現代”大型藝術展,展覽分為四個時期:“中國畫的革新,1850-1950”;“現代主義者,1920-1950”;“新中國藝術,1950-1980”;以及“傳統的改造,1980至今”。這次展覽史無前例的集中展示了中國20世紀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美術作品。此后像美國的舊金山亞太美術博物館等機構,又集合臨近的加州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學的中國當代美術史的研究力量,舉辦了一系列中國現當代藝術展覽。這系列展覽促進了更多這方面題材的油畫創作作品的誕生。
2.“紅色經典”題材作品在國內市場的高價環境
在中國藝術市場整體走高的今天,“紅色經典”油畫更是層出不窮。如果說當年劉春華油畫《毛主席去安源》以605萬元的拍賣成交價引起藝術市場一次不小的震動,那么陳逸飛的《黃河頌》以4,032萬天價成交大家或都視為正常。
1997年,中國嘉德拍賣公司舉辦了內地首場“新中國美術作品”專場拍賣會,拍賣中徐悲鴻1951年著名的《九州無事樂耕耘》最終以192.5萬元成交,成為當場最高價。而這幅表現人民渴望和平但卻不畏帝國主義戰爭威脅的畫作,在2004年北京榮寶秋拍再次上拍時竟以1,705萬元的價格成交,七年增長了近9倍,成就了一個中國式的價格增長奇跡。
阿諛派油畫在各大拍賣中的高價向藝術家們展示了一種欣欣向榮的現象,而一部分畫家嘗到了甜頭或是看到別人嘗到甜頭之后,拋棄藝術創作的本心,毅然決然的投身到這一派系的油畫創作中去。形成現在這派油畫市場魚龍混雜畫作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
三、訴諸奉承與被綁架的藝術
流連于畫家年輕的那個時代的生活場景,對時代的進步和生活現象的進步選擇性的忽視,濃墨重彩的表現著過時的生活元素、政治背景、創作手法。這類型的油畫創作,頗有一種坐井觀天的文化氣息。一味地鼓勵畫家們將創作重點放在這種題材上面,注重量的積累而不追求畫作中的美感的升華,提倡油畫題材的單一政治化而不注意油畫創作的技術革新,大肆舉辦與政治息息相關的各種展覽。油畫作品的滯后性與功利化,這場巨大的自上而下的政治波普風潮成為我國當代油畫進步發展的巨大阻力。這種對歷史政治的阿諛奉承實際是一種精神的霸權,將藝術以民族文化為借口、以市場需求為手段的捆綁在政治上。阿諛派油畫的存在,即便是以所謂的“批判”姿態出現的作品也不得不包裝成商品形式,與權力政治、資本討價還價。權力與資本共謀下繁榮起來的大眾文化表面上是以娛樂大眾為審美旨歸,而實際上是從更深層次排擠、壓抑下層民眾的聲音。由此看來,中國文藝之路的發展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陳履生:新中國美術圖史1949-1966[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10
[2]王明賢、嚴善錞新中國美術圖史1966-1976[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10
[3]潘耀昌:中國近現代美術史[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08
[4]鄒躍進:新中國美術史1942-2000[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