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核技術利用給我們帶來利益的同時,由于防護和安保措施不當而造成的輻射方面的危害影響巨大。因此必須要做好核與輻射的監管工作,提高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水平,是進一步提高核技術利用效率的前提。
關鍵詞:核與輻射;安全監管
一、以人為本——公共環境的輻射宏觀調控
對上海而言,公共環境中的電離輻射幾乎都來自于天然本底照射,其環保工作重點即監測;而公共環境中電磁輻射設施主要是指廣播電視系統發射設備、移動通信基站、高壓輸變電系統設備等,其環保工作重點其實并不僅僅在于監測本身,“好的電磁環境”絕不是監測出來的。
1、從選址、設計、技術、程序上,嚴格控制,完善環評、驗收制度。
從區域規劃上控制電磁輻射的環境容量。統籌考慮、合理布局大型電磁輻射設施規劃,減少大型電磁輻射設施因場強疊加而導致超標的概率;深化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對公共環境中電磁輻射的防護主要通過距離防護,即保證公眾與大型電磁輻射設施之間的必要距離。另外,對可能超標,或可能對周圍公眾有影響的建設項目,從工程設計到施工運營的各個環節都應嚴格審核,切實維護公眾環境權益;完善竣工驗收機制。對已建項目及時竣工監測,對超標環境責令輻射設施運營單位限期拆遷或整改,為環境消滅一份看不見的污染,為社會創造一份看得見的安寧,一切從服務社會、維護公眾健康利益的角度出發。
整合區縣監測站的力量。對區縣監測站進行監測培訓及考核,提高區縣監測站的監測水平。區縣監測站對當地情況較為熟悉,更有利于居民信訪時,及時進行監測,并與居民進行有效溝通。
歸并各類監測數據。環境監測與科研是環境管理的基礎,通過對環境質量的分析、評價、預測,找出其環境要素與數據變化之間的內在聯系,為環境管理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2、獲得公眾認同,化解矛盾。
(1)知識宣傳,減少“談輻色變”,降低公眾對輻射認知的陌生與恐懼、距離與神秘。
要將相應的知識宣傳工作常態化,通過主題宣傳活動、建立信息平臺,使權威信息發布制度化、常態化和動態化,做到全覆蓋、無盲區。
對于特殊情況,由于信息的不透明和知識普及的不到位,謠言也會帶來一些無謂的恐慌。如2011年的福島核電站事故,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核恐慌”。對于公眾的質疑,監管部門應做出積極的應對姿態。監管部門應發布更迅捷、真實、具體、透明的信息,掌握主動權,讓公信力回歸,使公眾都能獲得最直接的官方消息,了解事故的污染程度以及其影響范圍。及時公布監測數據要,并做出相應的專業解讀,要隨時應對數據的動態變化,始終掌握權威發布的話語權。加強輿論監控,對網上熱點、焦點傳聞要跟蹤監測,做出積極回應,及時澄清事實,正確引導輿論,消除各種不實傳聞對民眾的心理影響。
(2)工作透明化,將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日常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提升我黨執政合法性。
首先,要運用各種手段宣傳,使公眾了解輻射環境竣工驗收、日常監測等項目的工作,加大工作透明力度,使社會公眾認知、認同監管部門的努力和目標;其次,溝通是雙向的,建立電子政務信息平臺,受理社會對于監管工作的反饋和評估。這樣,才能對監管人員在工作執行中出現的偏差或公眾對監管工作認知的偏差進行及時、科學的調試,從而減少溝通阻滯的風險。
二、執政為民——職業環境的核技術利用單位監督管理
以執政為民為行政理念,對核技術利用單位的監督管理是監管部門一項重要的職能。監管部門是整頓和規范核技術利用單位核與輻射利用的主力軍,是保障上海核與輻射安全的中堅力量,是維護上海人民生活環境安全的重要保證。
1、合理規劃布局,通過最優化的屏蔽防護,減少對職業人員及其他公眾的影響。
統籌規劃、協調發展,對工業探傷單位合理布局。持續推進工業企業向104個工業區塊集中,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對其他核技術利用單位,確保其不在居民住宅樓以及商務辦公樓中使用。
屏蔽防護的最優化。在選擇防護水平時,要綜合考慮經濟和社會因素,在屏蔽防護帶來的利益和付出的代價之間權衡,以期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凈利益,即合理達到盡可能低的水平。對職業環境要通過必要且合理的屏蔽防護、時間防護、距離防護,避免職業人員和其他公眾受到不必要的照射。
2、整合其他單位的資源,加大執法力度與深度。
培訓、整合區縣環保局、鄉鎮環保辦公室等基層資源。尤其是地域寬廣且核技術利用單位集聚的郊區,要充分發揮基層力量,既可降低執法成本,也能對該范圍內的核技術利用單位仔細調研、充分了解,及時整頓及規范其不合操作規程或具有安全隱患的行為。
聯合衛生、公安等部門大檢查。建立健全的信息通報、重大行動聯合查處等協作機制,形成排除輻射安全隱患及治理輻射環境污染的整體合力。進一步加強對核技術利用單位的安全管理,提高核技術利用單位對輻射安全的重視。
3、督促提高企業自查能力。
全面提高企業自身對于輻射安全的自覺意識,強化企業自身社會責任感。可以通過貫徹落實企業年度評估報告制度、參觀優秀企業、研討會等方式,學習、推廣正確的輻射安全理念與嚴謹的管理制度,令企業自身定時定期對放射性同位素或射線裝置進行輻射安全排查,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要求對職業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及個人劑量監測,及時排除任何可能影響環境或個人身體健康的事故隱患。
4、繼續推進信息化建設。
信息化建設將促進政府工作流程的優化、行政績效的提高、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工作流程化,使得每項業務都由專人負責,能夠避免職能重疊導致的偏差。每項工作都有著時間限期和時間記錄,對政府工作人員自身的工作效率形成一種鞭策,增強政府的服務能力,也更便于公眾申請與查詢審批事項。
要完善審批、備案、日常監管、行政處罰等信息一體化建設,便于執法過程中對該單位信息的整體把握和核實。信息化建設有利于市、區兩級環保部門更及時、更便捷地信息溝通,上傳下達,實現政府部門內部互聯互通、資源共享,更為今后對接中國上海的并聯審批計劃做好準備。
結束語
隨著核技術在社會生產中的全面發展,在對其進行安全監管時,需要針對存在的不足進行分析,即從我國核與輻射安全監管現狀出發,確定管理要點,采取合理的措施進行優化完善,將各項制度落實到實處,爭取不斷提高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效果。
參考文獻:
[1]曲云歡,董毅漫,張弛,宋大虎,劉黎明.全面提升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水平[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2,09: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