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單向度”作為一種社會模式在當代中國現代化進程中表現突出,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通過研究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理論,對當代中國解決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現代性;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
一、現代性的理念與內涵界定
現代性是現代化進程中確立起的現代社會與現代人的價值理念、思想態度及實踐模式,即理性、自由、平等、個性、主體。現代化是涵蓋現代社會整個生活模式變革歷程的一個動態概念。
現代性的內涵需要從歷史演進的角度來界定。首先,現代性在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潛滋暗長,文藝復興反對中世紀的宗教蒙昧主義與封建專制主義,提倡個性自由與人性解放,賦予現代性人道主義的內涵。其次,現代性伴隨地理大發現在空間上實現拓展。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497年達伽馬越過好望角,打破封閉的世界格局,增進了全球的交往與聯系,開啟了現代性的世界歷史帷幕,形成了一種全球性視野和整體性意識。再次,在西方宗教改革中現代性擺脫了禁欲主義,形成一種適應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要求的理性主義思維方式以及功利主義的生活方式。復次,經過資本主義工商業革命以及資產階級政治革命,資本主義的時代正式到來。經濟上追求市場化、商品化,反對國家干預,開拓世界市場;政治上鼓吹自由、民主、平等、博愛;思想上推行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價值信念,并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形成對工具理性的崇拜。最后,經過啟蒙運動的理性批判與總結,現代性理念完全確立。現代性理念主要包括:追求科學真理,反對宗教蒙昧主義;追求自由、獨立、民主,反對封建專制主義;重視人的價值,弘揚人的獨立精神與自由解放。
二、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
《單向度的人》是馬爾庫塞最負盛名的杰作,它深刻揭露了資產階級工業革命對人的全面異化,人變成了“單向度的人”,社會變成了“單向度的社會”。研究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理論,對當代中國解決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具有借鑒意義。
何為單向度,資本主義工業社會機械化水平高度發達,社會生產實行流水線工作機制,機器統治人成為新的上帝,人被機械化,喪失了啟蒙運動所倡導的自由與理性,喪失了否定批判精神,喪失了創造性。而享受著科學技術帶來的巨大物資優勢的人們,即使每天受機器的支配干著重復單一的工作,雖然可以提高勞動熟練程度,提高工作技能,但流水線上的工作使工人喪失了創造性,成了片面的人。并且他們被限制在既定工序上,沒有能力從事別的工作。每個工人工作的難易程度不同,又出現了等級工人(就比如大工跟小工的差別)。工人離不開這個崗位,隸屬于資本,但他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無形中被支配和奴役。所以馬爾庫塞說“資本主義國家正在以一種更有效的、更愉快的、更舒服的方式進行全面的控制,來達成社會控制和社會團結的目的,這種控制形式在新的意義上就是科學技術的形式,這使得人們逐漸被困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中。”
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中還講到資本主業工業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控制了人的思想領域,還影響著政治、文化領域。
在政治領域,發達的科學技術帶來的物質富裕,逐漸讓工人階級認為生活中存在剝削是合理的,逐漸喪失了對此種不公平待遇的否定和抗爭。工人階級對本階級所具有的革命性、革命目標和所代表的階級利益都拋之腦后,適應了自己被奴役和控制的生活。
在文化領域,政治工作者利用發達的大眾傳媒向人們灌輸“現實高于理想”的論調,廣泛傳播理想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是沒有一點意義和作用的東西,為了適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的發展,應該讓理想為現實讓路。
面對這種“單向度”的社會模式,馬爾庫塞提出了超越“單向度的人”的雙重路徑。一、超越“單向度的人”的出發點,即文化批判。二、馬爾庫塞的第三條道路思想,即用“大拒絕”和“主動挑釁”的方式與資本家進行抗爭。歷史證明這兩種途徑都存在缺陷,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問題,不能從根本上動搖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
三、單向度理論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啟示
盡管馬爾庫塞把研究的重心放在社會意識層面,忽視政治和經濟方面,盡管他對單向度社會改造的方法論存在缺陷,但為我們以后的研究帶來了新的思路。他的理性批判精神,對人的自主性的發揮有積極影響,對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非常有益。
1.繼承馬爾庫塞的批判精神
馬爾庫塞既看到了科學技術的積極作用,包括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累積堅實的經濟基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也看到了科學技術對人們意識形態的消極作用。因為科學技術的積極作用,人們對它一味尊崇,物極必反,月盈則虧,尊崇過度必然妨礙人的自由發展,導致人的創造性、否定性和批判性弱化,整個人類的意識面臨著走向單向度的危險。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改革開放以來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利用科學技術發展了生產力,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在我國經濟基礎日益雄厚,生產力的發展已經緩解了社會主要矛盾的時候,我們應該駐足思考,對科學技術的態度不能一味推崇,要看到在經濟基礎得到提升的同時,科學技術對意識形態的反作用正在急速放大,如果不能及時解決這個問題勢必對上層建筑產生諸多不良影響,只有調和好科學技術的兩個方面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才有利于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助力“中國夢”的早日實現。
2.發揚人本主義,重視人的精神
馬爾庫塞對人的精神的重視除了對人性的物化以及對科學技術過度推崇進行的批判,還表現在他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科學技術在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問題也逐年增多,因此在開展經濟建設時,我們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策略,合理利用資源,遵守自然規律,保護自然環境,這對全球每一個國家的發展都具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賈劍鋒,《現代化進程中的價值理性研究》
[2]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
作者簡介:胡秋琴,重慶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專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