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辯論賽是一種典型的大學生校園文化活動形式,其蘊含了豐富的教育價值,但其在我國的發展中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需要進一步地重新認識,對辯論賽的形式和內容需進一步反思,使其不斷“中國化”。將辯論賽所具有的教育價值和教育形式提煉出來,結合大學日常教學,可以促進大學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辯論賽;教育價值;中國化;教學方式
我國的大學生辯論賽的源頭在20世紀60年代的新加坡,從1986年引入并發展至今,現已成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理性的碰撞、言語的交鋒伴隨著青春特有的激情感染著我們,秀出了當今大學生的風采,讓大學校園充滿了活力。然當我們靜下心來反觀一場精彩的辯論賽時,會發現精彩背后的真實,那就是辯論賽其理念自身所蘊含的教育價值。傳統觀點認為辯論賽是一種鍛煉和提高大學生各方面能力的途徑和方法,本文則運用反向思考的方法,系統考察辯論賽所蘊含的具體教育價值,分析其意義。辯論賽的形式是由國外引入的,其在我國的發展中面臨不少問題,對其形式和內容進行反思,進一步明確辯論賽在我國的發展方向,具有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將辯論賽具有的教育價值和形式與大學日常教學結合起來,可以促進大學教育的發展。
一、對辯論賽教育價值的分析
辯論賽發展至今,雖然有學者對其形式產生了種種質疑,但其對大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顯而易見。
1.辯論賽能提高和鍛煉大學生的邏輯思維水平。
在辯論賽中,對辯題的把握猶為重要,而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就是對辯題進行分析的利器。首先,要破題,對辯題中的關鍵性概念進行分析。其次,結合辯題中的關鍵字,如:更、應該和不應該,有利于和不利于等,提煉出辯題中所蘊含的主要哲學命題。再次,把哲學命題和正方及反方的具體論證材料結合在一起進行分析,從而把握辯論方向和整體策略。在此基礎上,其它辯論技巧才能得以充分發揮。
在攻辯過程中,要求辯手熟練運用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在辯輪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新的情況,這時就要求選手能夠很快地進行“反轉”,從對方的言語中發現其邏輯破綻,從而進行反攻。
在立論和攻辯小結中,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的作用更加重要,立論要以形式邏輯為主,這樣才能更好“防守”,從而有利于“進攻”。攻辯小結中,應當綜合運用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使小結不但具有說服力,而且更具體、生動,富于感染力。
2.辯論賽能提高大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辯論賽的整個過程中,對于語言的表達,不僅要求其在邏輯論證時具有“嚴肅”的特點,在舉例論證時,更要求其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如運用生動的例子論證、運用幽默的語言論證、運用排比、雙重否定等表達方式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其次,在辯論過程中,要使邏輯和語言很好的結合在一起,組織好語言,使表達更有力量。
3.辯論賽有利于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月印萬川”,道蘊藏于萬事萬物中,我們可以從很多方面找到和發掘出支撐論點的材料,理出其中蘊含的富于邏輯性論證力。由于一方辯手沒有掌握某一方面的具體知識,導致其無法表達出符合邏輯的論證,那么另一方則占據了優勢,這就是知識面在辯論賽中的作用。同樣,知識面越寬對問題的看法也就越深入,對邏輯的運用也會更嫻熟,反應速度也更快,而反應速度的快慢對辯論賽的結果有著重要影響。
4.辯論賽能鍛煉大學生的交際能力。
辯論賽是一種團體賽,在比賽前后整個過程中,需要辯論賽成員相互配合。每個成員不但要做好自己的事,而且要相互溝通,交換意見,激發靈感,制定比賽策略,最終形成一股凝聚力。當然,這期間不免出現矛盾和問題,這就要求辯手們具有解決矛盾和問題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很大程度上是來自于對生命的體驗,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就是對生命的體驗。對現代大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應從中國傳統文化里吸取更多的教育資源。
二、對辯論賽發展的反思
1.對辯論賽形式的反思
現代辯論賽的形式是從國外引入的,雖經過在我國多年的發展,然其形式依然是一種拙劣的模仿。有些學者針對辯論賽的功利性,提出應當用“論辯”來代替“辯論”;有些學者則對抽簽決定論點的方式很不滿意;有些學者對辯論賽中的倫理問題也有擔憂等,這些觀點也不無道理。筆者認為,辯論賽形式在我國實踐過程中,應當有所“損益”,這是必然的,可以使辯論賽更好的“中國化”,也是辯論賽在我國發展成熟的重要標志。但是對某些形式則重在發現其合理因素,去引導辯論賽的發展,這就必將關系到辯論賽的內容。
2.對辯論賽內容的反思
辯論賽的內容根本在于人,在于對大學生的引導和教育。通過對大學生的引導使辯論賽更具有教育價值無疑是根本,如:把“追求真理,增加友誼,弘揚正能量”作為辯論賽的目標,這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一切圍繞著人,一切服務于對大學生的引導和教育,讓大學生對辯論賽有積極的認識,營造良好的比賽氛圍,這樣可以超越形式的局限,從而達到良好教育效果。辯論賽的組織者和輔導老師在這個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這個方面應當嚴格篩選和考察,并組織專家學者為辯論賽的進行提供指導性的意見。
三、辯論賽對大學教學方式的啟發
受我國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灌輸式教育成為我國許多學校的主要教學方式,這直接導致學生從小缺乏思維能力的引導和訓練。在大學課堂上,表現為學生不愛發言、對問題沒有自己的看法,或直接從書本上找相關的句子來應對。一些大學教師平時不注重學習和自身的提升,不對教學進行經常性反思,導致教學方法呆板,學生厭學情緒滋生。課堂上只有教師的單邊活動,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把能思考到的全都給學生直接講,沒有設定問題引導或做些鋪墊讓學生動起腦子來,致使學生獨立思考總能的能力得不到培養。
辯論賽及其教育價值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把辯論賽的過程分割、完善使其成為一個個相對獨立的而又聯系的教學方法,并把這種教學方法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去,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1.在辯論賽中,一定是不同思想的交鋒,因此我們的教學要改變灌輸式教育,讓學生發出自己的聲音。教師可以設定層次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發言。學生的發言又可以增強教師的積極性,從而形成對話和思想的碰撞。隨著問題的展開,邏輯性開始呈現并最終明晰起來,學生始終參與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的思維得到了訓練,能力得到了提高。這與在灌輸式教學中,學生做為一個旁觀者,努力跟上教師的思維,絕對是兩個不同的效果。
在學生思維能力達到合適的水平時,教師可以參照“頭腦風暴”法,來讓思想進行交鋒,從而形成對問題全面深刻的認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水平。
2.辯論賽采取分組學習的形式,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把班上的學生進行分組,設定問題讓大家來討論,然后每組形成一個簡單書面結論。最終,教師對各組的活動情況進行點評。無疑,這個分組討論的過程直接決定最后的書面結論,這種教學形式的重點應是在對過程的控制上。教師可以在活動進行前,把相關的注意事項傳達給學生,引起學生的自覺意識,可以起到較好的效果。這個過程,鍛煉和增強了學生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包括:傾聽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等。大學生在成人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多用“體驗”之法來學習,去感受身邊的人和事。“體驗”就是首貴放棄主觀的成見,不要心粗氣浮,欲速助長,要設身處地,切己體察。如賀麟老先生所說:“用這種方法去讀書,去生活,自有一種深厚純樸中正和平之氣。”所謂事事皆學問,我個人認為把這種學習方法運用到現實中去,能讓大學生的性情更趨穩定,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更加深刻和靈活,許多知識不再高懸于現實之上,當然,更有助于大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
此外,教師也可以使這種教育形式更加靈活。可以設定某一小課題,得用分組研究的形式,讓學生自行組織和搜集資料,最終形成一篇小論文。這就很好的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為科研能力的培養打了下基礎。
3.在引導學生思考和發言以及分組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人不自覺的增強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和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應當做為同一過程進行,邏輯思維支撐著語言的表達,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強化邏輯思維的力量。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當使用豐富的語言和修辭來教學,這樣既可以彰顯教師個人魅力,也可以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潛意識。
4.對于知識面的擴展,我認為教師的首要職責是讓學生明白知識面擴展的實用性和各種知識的內在關聯性。實用性當然指的是各種具體學科的知識可以方便我們的生活。然而,難點在發掘貫穿于各學科具體知識中的“道”。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中要盡可能的旁征博引,跨學科舉例子來論證同一個道理,還可以和學生自身的發展結合起來,使學生去深切體會。當學生有了一個領悟力后,可以讓學生去找不同學科的相關知識,與某一規律形成同構性。這樣久而久之,學生的知識面得以拓展,興趣得以培養。
大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氣質。氣質的形成決非一日之功,它是一種經過長時間知識積累和各方面能力訓練后,由內而外的自然表現;是對生活、生命、世界用心體驗之后的一種道德修養;是一種少了許多暴戾之氣,填加了中和、中正之氣而又滲透著陽剛之氣的底蘊。中國的大學教育,應當注重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更多的優質教學資源,我們應當有這種文化自信。當然,教學是一門藝術,辯論賽的教育價值給大學教學方式的啟發是有限的,但希望通過這些啟示能夠促進的大學教育的發展,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大學生。
參考文獻:
[1]莊莉紅.當前校園辯論賽的兩點思考[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
[2]曹燕.論大學生辯論賽對辯論真諦的偏離[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3]彭文曉,劉倫釗.大學生學習障礙分析及對策[J]襄陽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
[4]賀麟.文化與人生[M]商務印書館。1988
作者簡介:衛鵬(1984.5.5),男,漢族,籍貫: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學歷:研究生,單位:拉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方向:中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