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跟班,發現學生的文具盒花花綠綠,造型各異,很是可愛。便順手拿了幾個,這些文具盒比我上學時見過的文具盒,無論色彩搭配,做工都好的多。但也發現鉛筆盒上裝飾,說明的文字多是英文,也有韓文,日文,幾乎讀不懂。自己外語水平有限,這不懂也在情理之中。學生們對它們認識多少呢?于是,我隨機收集了兩個班64個文具盒,問學生對上面文字的理解,竟然有絕大多數學生不知道。同時驚異發現64個文具盒上只有6個漢字:五阿哥,小燕子。很明顯,學生讀不懂的主要因素是文字說明運用外文,而非漢字。
有人也許會說,不懂就不懂,有什么值得吃驚的?初聽此話,感到的確沒什么大驚小怪的,因為文具盒的使用功能并沒有上面印刷文字的不同而受影響。但細究起來,發現這種產品算不得好產品,它忽視了產品精神價值的開發。它的廣泛使用已經影響到了學生對國粹文化的吸收和發揚,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
我們知道,語言文字是國家主權和尊嚴的象征。是一個民族的存在及其文化的外化及物化,又反過來成為一個民族文化,思維的內在形成程序,它與一個民族的心靈之間有著互動的關系。愛本民族的語言就是愛國家愛民族,這在世界上已是公認的真理。都德的《最后一課》,就是通過最后一堂法語課上學生們的痛心疾首表現了法國人民對祖國,對民族語言的熱愛與眷戀之情,從而極大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
漢語是我國的本土語言,其歷史源遠流長,經受住了歷史的沖刷,延續至今。世界上那些與漢字的歷史同樣悠久的文字,如鍥形文字、圣書字等早在兩千年前就先后消亡了。漢字它是世界上唯一綿延數千年而一直使用至今的古老而年輕的文字。這充分說明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創新力,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文字。
漢字是漢文化的最主要載體,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主要就是通過漢字繼承下來的甚至可以說中華民族的統一,也是依賴歷史上中華民族使用統一的漢字,運用統一的概念系統,具有一致的意識,思維活動模式實現的。中國幾千年,雖有幾次大的分裂,但最后總趨勢仍是走向統一。這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有統一的漢字和漢文化。語言文字是重要的民族表之,它們又是一種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量。
歷來的民族沙文主義政權總是千方百計企圖通過種種高壓手段試圖消滅被壓迫被侵略民族的語言,以此磨滅人民的民族意識,從而達到同化被侵略被壓迫的目的。沙皇俄國和二戰期間的德國、日本法西斯就都廣泛推行過這樣的政策,即在他們占領的國家中禁止在學校教授民族語言。但這種政策的效果往往相反,只能激起被壓迫被侵略民族更強烈的反抗。
從培養學生的思維角度出發,漢字的學習掌握,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開發,它所打開的創造天地是十分寬闊的。首先,它的創作靈感來自自然與社會中的各種形狀、生活習性、動物與人的各種態。如“”(禾)甲骨文像頂著長穗的谷子之形。“”(阱)字,甲骨文像一只鹿頭朝下陷入井中之狀。其次,它發揮了人的智能和邏輯思維,審美敏感。與拼音文字比較,它的每一個符號都是一件藝術品。都具有生命力,都與生活中的自然與社會緊連,都是人類文化的歷時性積淀。如“”(母)字,突出雙乳之形,意味著母親的職責是哺育子女。再如“集”字,“佳”是鳥,鳥停在樹上,古字為“”,就是許多鳥歇息在林木之上,也就是集合之意。這個抽象概念的字,在人們想象中就是一幅畫。
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科技越進步,地球就越小,中外交流日趨頻繁,不懂外語,我們在國際交往中寸步難行,缺乏精通外語的人才,國家就如同缺乏千里眼和順風耳,要建成世界強國,便成一句空話。推廣加強外語學習無可厚非,但在強調外語學習的同時,必須引導、教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提高民族自豪感,這不僅是學校,家庭的責任,更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只有在整個社會都重視的氛圍下,這才會成為可能。
文具盒的生產商是中國人,消費群體是廣大本國中小學生,而盒子上用于說明裝飾的文字卻是外文,這不能不讓人感到詫異。主動放棄自己文字的許多可貴之處,讓學生從小就覺得英語是優于漢語的文字,潛意識地滋長起卑微的心態,那將是社會教育的大失敗。漢字書法延續幾千年來經久不衰,充分表明它的美學價值是非常高的。只要我們用心去研究發掘漢字的這一價值,把它恰當的運用到小小的鉛筆盒的裝飾上,發揮它的價值,豈不更好?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成長好壞關系祖國命運盛衰。提供給他們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是這個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這個環境就是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尊重、愛護、繼承。但我們部分廠家對外來的東西崇拜的厲害,仿佛自己的東西一沾上“洋”就高貴了許多。看現在許多學生用品上的文字,再看看很多商品上的文字說明,裝飾圖案。鉛筆盒上文字,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在這個飛越的時代,我們只有在繼承本民族優秀文化的前提下,借鑒外來文化,發展自己才有可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丟棄自我,我們只有當敗家子的份了。如此看來,對祖國語言繼承、保護、發展,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神圣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