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礦區塔里木坂塊北緣,南天山晚古生代褶皺帶的東段。是巴侖臺—庫米什多金屬成礦帶的一部分。其北以庫米什大斷裂為界,與天山中央隆起相隔,南臨庫米什斷陷盆地,區域上以北西西向庫米什斷裂和克孜勒塔格(伊熱達坂)背斜為主體,本文圍繞黑巖梁銅金礦地質背景、礦區地質特征等展開敘述,分析了該礦礦體地質特征,初步提出了該礦床的成因。
關鍵詞:黑巖梁銅金礦;地質特征;礦床成因
1.區域地質特征
區域位于塔里木坂塊北緣,南天山晚古生代褶皺帶的東段。是巴侖臺—庫米什多金屬成礦帶的一部分。其北以庫米什大斷裂為界,與天山中央隆起相隔,南臨庫米什斷陷盆地,區域上以北西西向庫米什斷裂和克孜勒塔格(伊熱達坂)背斜為主體,形成總體近東西向的構造格架。
1.1地層。區內大面積出露的地層主要有下泥盆統阿爾彼什麥布拉克組(D1a)和中泥盆統阿拉塔格組(D2a)。南東出露志留系烏勇布拉克群(Swh)。北東出露中天山元古界星星峽群(Ptx)。
中泥盆統阿拉塔格組下亞組(D2aa):大面積分布于亦格爾達坂復式背斜兩翼。與下泥盆統阿爾彼什麥布拉克組上亞組(D1ac)整合接觸,南與志留系烏勇布拉克群下亞群(Swna)呈斷裂接觸。下部以碳酸鹽巖建造為主,向上漸變為以碎屑巖為主。碳酸鹽巖與碎屑巖在空間上相間分布,構成碳酸鹽巖—碎屑巖沉積旋回。
1.2侵入巖。區域內發育較大面積的海西早期侵入巖。主要巖性二云母花崗巖,斑狀花崗巖。其次有分布于庫米什—伊熱達坂背斜南翼及南東轉折端的淺灰色閃長巖、片麻狀花崗巖、斜長花崗巖、斑狀花崗巖、二云母花崗巖及輝長巖脈、閃長巖脈、花崗巖脈等。
1.3變質作用。區域變質作用以中-低壓、中-高溫變質為主。變質程度低級,屬(低)綠片巖相。在花崗巖接觸帶及其外側由于動熱變質作用疊加,變質程度增高。
1.4區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特征。(1)區域地球物理特征:工作區屬于吐哈盆地南緣重力異常梯度帶與庫魯克塔格北緣重力異常梯度帶間,處于北西向重力異常梯度帶上。表明工區深部存在地幔異常梯度帶,重力異常梯度帶與區域上庫米什大斷裂控制的構造巖漿帶空間展布一致。(2)地球化學特征:區域上1/20萬鉛、銅金屬量異常主要發育于下泥盆統阿爾彼什麥布拉克組和中泥盆統阿拉塔格組。下泥盆統Cu、Pb、As、Sb、Hg、Au、Mn、Zn具有高背景,中泥盆統具Pb、Zn、Ag、Ba(Cu、Au、Mo)高背景特征。于庫米什—伊熱達坂復背斜東部形成了較大規模的Cu、Pb、Zn綜合異常。其化探異常大致反映了銅鉛鋅礦化富集區域。
1.5區域礦化特征。區域礦產與區內多期構造、巖漿事件相有關,成礦作用亦表現出多礦化元素、多成因類型特征。礦化元素以鐵、鉛鋅、銅、金礦化為主。按照成因類型可分噴流沉積型銅鉛鋅多金屬礦化、斑巖型銅礦化、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化和與基性巖漿巖有關的熱液型鐵礦化、與花崗巖漿侵入有關的熱液型、矽卡巖型鎢、鉬及稀有金屬礦化等。
2.勘查區地質特征
2.1地層。工區出露地層中泥盆統阿拉塔格下亞組(D2aa),主要巖性為厚層狀灰巖、大理巖鈣質絹云母石英片巖?;規r主要分布與礦區中部,厚度0.5-1公里;大理巖分布礦區西南、東南、中部呈帶狀、不規則狀。面積約2平方公里;鈣質絹云母石英片巖,主要分布于礦區中斷,呈之字形面積約0.5平方公里。走向近東西,傾向北,傾角40°-75°。
2.2構造。受區域構造影響,測區構造較為強烈,地層中小褶皺比較發育,使地層出露變得比較零亂。斷裂構造較為發育,主要有兩組:近東西向、北西向和北東向。北東向斷裂主要表現為構造蝕變帶和沿斷裂分布的石英脈帶;北西向斷裂規模較小,僅見有小石英脈體充填。
2.3巖漿巖。測區內侵入巖較發育,分布礦區北部,寬1-3公里。主要巖性灰綠色細?;◢忛W長巖及閃長巖脈。
3.礦化蝕變特征
通過工作在該區圈出3條構造蝕變帶:(1)SP1蝕變帶:蝕變帶呈分支復合,長400米。平均寬10米,最寬20米、傾向150°-170°、傾角60°-75°,金品位0.08×10-6。主要蝕變有褐鐵礦化、硅化、碳酸巖化、孔雀石化。(2)SP2蝕變帶:呈樹枝狀,長540米,平均寬18米,傾向120°-160°,傾角50°-60°。主要蝕變褐鐵礦化、硅化、碳酸巖化、孔雀石化。品位0.35×10-6。(3)SP3蝕變帶:呈人字型長220米.寬8米,傾向120°-155°,傾角40°-60°,金品位0.29×10-6.主要蝕變褐鐵礦化、硅化、碳酸巖化、孔雀石化。
4.礦體地質特征
該通過兩年的工作,圈出2條銅金礦化體、3條金礦化體?,F分述如下:(1)Ⅰ號銅金礦化體:位于礦區中西部,長50米,寬1-5米,傾向70°-80°,傾角60°-85°。銅平均品位0.36%,銅最高品位0.49%;金平均品位0.26×10-6,金最高品位0.67×10-6。主要蝕變有褐鐵礦化、硅化、碳酸巖化、孔雀石化,產于花崗閃長巖與灰巖的內接觸帶。(2)Ⅱ號銅金礦化體:產于Ⅰ號銅金礦化體南西側,并與之大致平行。長30米,寬1-2米,傾向70°-80°,傾角60°-75°,銅平均品位0.21%,最高品位0.28%;金平均品位0.12×10-6,最高品位0.18×10-6。主要蝕變有褐鐵礦化.硅化、碳酸巖化、孔雀石化。(3)①號金礦化體:長約40米,寬1-2米,金品位0.28-2.05×10-6。產于花崗閃長巖與大理巖的外接觸帶,槽內見硅化、孔雀石化、褐鐵礦化。
5.控礦因素
1、巖性、層位對銅金礦化的控制主要表現在區內已發現的銅金、金礦化都賦存于中泥盆統阿拉塔格下亞組(D2aa)特定的含礦建造中。即礦化賦存于富含硫化物的構造蝕變巖,細碎屑巖(夾火山碎屑巖)—細碎屑巖夾碳酸鹽巖的含礦建造。巖性、層位對銅金礦化的控制。
2、褶皺對礦化的控制首先表現在褶皺構造嚴格控制了含礦層的空間分布及形態產狀,含礦層作為伊熱達坂背斜的兩翼巖層,由西到東延伸穩定,同時由于次級褶皺發育,含礦層沿走向、傾向產狀變化極大,從而使礦體空間產狀復雜化。
6.找礦標志
本區主要的找礦標志主要有:1、地層、巖性標志:中泥盆統阿拉塔格下亞組(D2aa)的大理巖、綠泥石片巖、硅質巖層是本區重要的找礦標志。2、圍巖蝕變標志:本區礦(化)體地表以強褐鐵礦化、黃鉀鐵礬化、絹云母化、孔雀石化為特征,是直接找礦標志。3、物、化探異常標志:以銅金為主的化探異常往往指示地表銅金礦(化)體的存在,物探TEM異常的存在,可作為間接的找礦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