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現代主義的“超真實”,就是指一種比真實還要真實的社會現象。電影《楚門的世界》中楚門生活的世界是導演創造的虛構世界,就是一個超真實的世界,《楚門的世界》為后現代主義的真實觀作了最好詮釋。后現代理論學家鮑德里亞以符號概念為核心提出的“超真實”理論對后人進一步探索真實觀問題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楚門;超真實;鮑德里亞
后現代主義的真實觀可以用一個詞簡要概括——“超真實”。所謂“超真實”,通俗來講,就是指一種比真實還要真實的社會現象。“超現實”一詞最初由意大利符號學家艾柯提出,來描繪當時在社會主義美學概念下出現的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的創作思潮,后來逐漸被許多后現代學者廣泛運用,用來指稱現代社會中真實與非真實之間的區分模糊不清、是非難辨的狀況。在當今新媒體時代,真實與非真實不再是一對兩極概念,兩者日益模糊了界線,產生一種奇妙的“超真實”現象。《楚門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刻反思現代社會真實觀的電影。
一、“超真實”世界的建構
《楚門的世界》是一部超現實主義的現代影片。影片講述了男主角楚門從出生時就被某電視制作團體收養,不自知地成了一檔真人秀節目的男主角。30多年來,楚門的生活一直被全球幾億觀眾窺視著。當他有一天突然發現自己所在的世界竟然是一個以他為中心建構的“世外桃源”,就準備逃離這個世界。而這場真人秀的導演當然不愿讓楚門逃走,他想出了一系列阻撓楚門的事由,企圖讓楚門放棄尋求真相的沖動,而楚門卻毅然決然選擇駕船離開,最終,他成功地走向外面的世界。
當楚門發覺他的世界是人為創造的,是不真實的時候,他感覺自己無限孤獨、悲哀。雖然導演克里斯托弗勸誡楚門外面的世界也許比虛構的“桃源”更令他難以接受,但楚門仍然不放棄追求自己“真實”的存在。但是,什么是真實?楚門奮不顧身沖向的世界就一定比桃源島更真實嗎?誠然,這部喜淚參半的電影之所以廣受歡迎與它帶給我們關于“真實”的深刻思考是分不開的。
二、“超真實”理論的闡釋
“真實觀”是一個倍受關注的話題,很多人都曾論述過相關的概念。存在主義學者海德格爾曾說過“世界被把握為圖像了”,很多真實的本質性的東西被披上了符號化、圖像化的外衣。杰姆遜也提出,后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真實感的不斷流失,人們在音像制品中所感知到的現實都是現實的一種朦朧的影像,被稱作人工現實或者第二現實。其實,真實本身已然改變,它早已被符號與類像所替代,成為一種可悲的復制品。鮑德里亞作為后現代主義的一個代表人物,他對真實的看法極具代表性。在他看來我們當代的社會已經淪為一個類象的空間,其中諸多模型與符號構成經驗結構,侵蝕了真實與非真實的界限。他還借用麥克盧漢的“內爆”概念,證明社會中各種真實、意義和價值的界限都受到了嚴重的顛覆與摧毀。在各方媒介的控制下,人民大眾幾乎失去了主體的思想和意志,陷入“超真實”的漩渦。
為了說明后現代主義社會的“超真實”現象,鮑德里亞提出了許多相似或相關的概念,如“戲仿”“擬像”“擬真”等。在他看來,現代社會是一個帶有“戲仿”意味的“擬像”社會,穩固的真實早已瓦解為虛幻的符號。在后現代語境中,傳統的符號意義開始解構,并且逐漸以特殊的形式自行運作和發展,擺脫與真實世界的相互對應關系,兀自獨立,自成一體,凌駕于真實世界之上。當代世界就如此這般被無情地無數次復制,變成比真實更為現實的“真實”,這就是鮑德里亞所謂的“超真實”現象。
三、從《楚門的世界》看“真實觀”
反觀《楚門的世界》,楚門克服千難萬險進入的“真實”世界是更加真實還是如導演所說“同樣是謊言、虛偽”?這里,我們需要分別了解一下楚門和克里斯托弗兩人心中的“真實觀”。
首先,來看楚門,他一直生存在一個所謂類象的世界,對于年少單純的楚門而言,那里的一切都是不容懷疑的真實,但當楚門知道真相時,他眼前的世界就成為了超真實的一切,因為該世界正是有心之人刻意安排的一個外世界的縮影。楚門急于逃離桃源小鎮表明他不甘心一輩子被人“圈養”、控制,他想要與真實的人群交往,想要有自己真正意義上的生活體驗。因為了解了“楚門的世界”的真相,所以他倍加厭惡全世界對他的重大欺騙,因為沒有經歷過外面的世界,所以他渴望幕布后面的“真實”。
其次,對于身處現實生活中的克里斯托弗來說,他了解現實生活的狀態,隨著科技的發展,大量的真本已被模仿和復制行為所代替,諸多真實的東西日益消解。他期望能依靠自己富有創意的努力帶給整個世界一縷新鮮的“真實”。他是一個典型的后現代主義者,他很清楚現代人已經被滿目琳瑯的復制品充斥了雙眼,難以自拔,他想通過重塑真實來打破這種狀態。他說:“我給楚門一個引領他去過普通生活的機會。這個世界人們所生活的地方,是個病態的地方。而桃源島展示示的才是真正世界的樣子。”然而,他明知道是符號化的媒介傳播復制導致社會成了目前的樣子,卻仍堅持用同樣的媒介手段來制造真實,由此注定了他只會以失敗告終。
按照慣常的看法,當楚門走出攝影棚的那一刻,他就進入了真實社會。但事實上現實社會已經是一個內爆的社會,真實早已與非真實模糊不清,他只是從一個小的攝影棚進入了一個更大的攝影棚而已。影片最后楚門跨出那扇通往“真實”世界的小門,所有電視機前的觀眾都為之歡呼感動。這說明現實生活中人們雖然大部分都選擇沉默和忍受,但卻始終抑制不住內心對類像世界的強烈厭棄和反抗。楚門的離開帶給大眾追尋真實的希望,但是這又僅僅只是希望而已。
《楚門的世界》為我們深刻理解后現代主義真實觀提供了很好的途徑。鮑德里亞篤信在當代世界中真實早已全然消失,他的態度不免激進,但不容否認,在后現代社會里,真實的世界已慢慢遠去,客觀存在的是超真實。真實已經在日益發達的新媒體社會里逐漸被消解,人們再難以接觸到純粹的真實。
參考文獻:
[1]佟立.西方后現代主義哲學思潮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馬丁·海德格爾《世界圖像時代》,孫周興編:《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
[3]貝斯特,凱爾納.張志斌,譯.后現代理論:批判性的質疑[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孫娜(1991-),女,漢族,山東德州人,在校研究生,單位:遼寧省遼寧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研究方向:文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