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追溯生態補償定義及其起源,從補償研究及補償實踐的重點領域、研究內容等方面,詳細綜述了國內生態補償研究進展與實踐現狀,思考國內生態補償的重難點及缺陷,指出了我國生態補償今后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生態補償;研究與實踐;進展
Abstract:Traced the origi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d its definition,from the key field of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This study reviewed the domestic research progres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d its practical status in detail.Then,we summrised the defects and difficult poin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china,and pointed out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future.
Keyword:eco-compensation;research;practice;progress
近十年來,中國經濟呈飛速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日漸改善,進入發展的新時代,但隨之而來的是突出的人地矛盾、劇烈的環境問題和國家生態危機,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迫切。生態補償作為解決環境問題、保護生態安全的有效手段,在全球層面上被作為一項重要的環保政策和制度安排,在各個領域進行了相關研究與實踐探討。跟蹤國內生態補償及其實踐研究,思考我國重點領域生態補償發展缺陷和發展趨向,對我國生態補償和環保事業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1.國內生態補償的含義及其起源
到目前為止,國內還沒有形成關于生態補償較為統一的概念,追溯其定義及內涵的發展歷程,從人們對生態補償的初步認識到高度重視,其定義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的完善。
最早時候,國內生態補償源于生態學理論,側重于對自我調節、緩和干擾等自然能力的描述,期間較典型的有《環境科學大辭典》對生態補償的定義,強調生態負荷的還原能力[1]。隨著人類對自然作用的增強,生態補償隨之進入生態管理領域,成為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措施,在實踐中其常作為生態環境賠償以懲治破壞環境的行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生態補償被引入社會經濟領域,其更多的用于政策領域范疇,理論不斷發展完善,由最先的懲治負外部性行為向激勵環境保護與建設的積極性行為轉變。綜合毛顯強[2](2002)、王欽敏[3](2004)、李文華[4](2006)、徐振辭[5](2009)等對生態補償(的理解,這一階段的生態補償可概括為:為實現生態系統及其服務功能保護和人地和諧,以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保護與建設成本、發展機會成本為基礎,以“誰受益誰補償;誰受損補償誰”為原則,運用經濟手段調節利益相關者間的關系。其實質是通過優化配置資源和調整生產關系,以補償來抵消資源開發產生的外部成本,目的是實現環境改善和自然資源的有效保護。
2.國內生態補償研究進展與實踐探索
國內生態補償研究與實踐開展得相對較晚,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是在對森林資源保護和礦區生態恢復與重建的實踐探索中逐步演化并發展起來的。近年來,其作為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重要舉措,以政策性力量在國內迅速發展,已在幾個重點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其研究也逐漸從政策性制度、機制、模式等定性研究轉向補償價值的定量測算。
2.1生態系統生態補償研究與實踐
目前,我國開展較多的生態系統補償研究和實踐主要涉及全球3大生態系統中的森林和濕地。
森林生態補償是我國生態補償意識萌芽并著手實踐的引發者,源于20世紀70年代。80年代到90年代,其在法律政策層面得到了加強,相關重大事件包括:國家林業基金制度建立,《森林法》修正案正式設立生態補償基金,生態補償政策的首次確立等。2001年開始,國家圍繞防護林、特殊用途林、天然林保護、公益林營造等一系列重點生態工程,大范圍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工作,森林生態補償研究和實踐進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2005年以后,國家又制定了系列具全局指導意義的森林生態補償政策措施,其研究與實踐隨之進入全面發展階段,研究重點集中在森林生態效益的疊加效應及其定量評價,補償法規、資金來源及其管理、補償途徑等方面。
國內濕地生態補償研究與實踐開展的較晚,整體上來說還較薄弱。從研究內容來說,其主要側重于濕地生態補償的依據、補償主客體、補償機制、模式及制度建立等方面的定性研究。而濕地生態補償的定量研究是近幾年國內的研究熱點,其中制定合理的補償標準是其重難點,已有的補償定量研究也多以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價值評估為基礎,多出現評估結果差異大、主觀性強、實踐性差等問題,補償立法和機制建設是今后的發展趨勢。
2.2自然資源生態補償研究與實踐
我國自然資源生態補償主要集中于礦區開采及其生態恢復與重建的生態補償研究,明確礦區生態環境恢復與治理的界限、責任及主體,制定健全的統一的礦區生態補償評估體系、評估方法,確定有實踐意義的補償項目順序,追求合理的補償標準。王金南[6](2006)、張文麗[7](2008)等依據礦區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運用生態恢復成本原理,研究了煤炭開采的生態補償。在實踐方面,我國自然資源生態補償最早始于1983年,云南省昆陽磷礦開采區以每噸0.3元為標準展開補償工作;1993年國務院正式批準實行礦區生態環境補償費政策。目前,礦山資源開發形成了兩個補償模式:①廢舊礦區和老礦區的“政府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基金”模式;②新礦區的“企業全責治理”模式。
2.3退耕還林(還草)生態補償研究與實踐
退耕還林還草生態補償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我國人地矛盾劇烈、生態環境問題日漸突出,以及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的背景下開始啟動的,是我國最具影響力的生態補償政策之一,政府資金投入之大,實施范圍之廣,史無前例。2000年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其更是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開展,由國家無償補貼退耕戶,主要通過糧食直補、現金和種苗補助等途徑。該領域代表性的研究有黃富詳[8](2002)、康慕誼[9](2004)、柴兵[10](2006)等在退耕還林還草經濟補償過程中的補償機制、補償組織體系、補償標準及方法、資金籌措及補
償實踐中出現的問題等方面的探索。
2.4流域生態補償研究與實踐
我國流域生態補償的研究和實踐主要有三大類:大江大河源區生態保護與建設補償、省域內流域上下游間的生態補償、跨區域流域水生態補償,形成了三大補償模式:基于河流源頭保護的政府項目補償、基于水資源短缺的水權交易、基于水污染控制的獎懲責任制。補償途徑以國家財政轉移支付和地方政府主導為主,生態稅費和獎懲責任制呈明顯上升趨勢,水權交易只在較少區域運用。金蓉[11](2005)、崔廣平[12](2011)等圍繞補償機制與模型、補償主客體及其責權利、補償標準及其計量方法、補償立法等方面展開了流域生態補償研究。在實踐方面,比較成功的案例有義烏與東陽的水權交易,福建九龍江流域生態補償試點項目和紹興市、慈溪市供水合同等。
2.5其他領域的生態補償研究和實踐
近幾年,我國在自然保護區、建設項目等領域也開展了一些生態補償研究與實踐。自然保護區生態補償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保護區生態效益的計量、主導效益的劃分、補償機制的探討,其研究大多以保護區的生態服務價值為基礎展開。建設項目是當今社會中凸顯人地矛盾,加劇環境問題的主要因素,建立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生態補償模式,是切實解決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之間矛盾的需要,但目前相關方面的研究還比較缺乏,僅歐陽強(2010)、范雅君等進行了簡要探討[13]。
3.國內生態補償研究與實踐的思考
總體來看,國內生態補償實踐和研究還處于發展階段,雖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方面有了一定的成果,基本與國際研究前沿相結合,但整體水平還有差距,在補償研究與實踐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在生態補償時空尺度、實施補償項目的影響評估、補償效益評價等方面的研究更是鮮有涉及。從生態補償的研究領域來看,我國在生態系統(森林、濕地等)、礦產、流域、退耕還林還草、自然保護區、建設項目這六大領域取得了部分成果,其中在森林及區域濕地生態系統、流域、礦區和退耕這4大重點領域研究較多,在自然保護區、建設項目(如公路)領域的研究有待加強。從研究內容來看,生態補償定性研究相對較多,但還沒有形成一套廣泛適用的補償機制與模式,甚至缺乏較統一的定義;生態補償定量研究是近兩年的研究熱點,但也還沒有系統的計量評估體系及方法,已有研究大多缺乏空間異質性的考慮。另外,我國生態補償研究還存在補償政策法規體系缺乏,補償金來源單一(多以政府投入為主),資金使用監管薄弱,實踐效益差,補償效益低下等問題,“誰補償、補多少、如何補”這三大核心問題還沒得到確實有效的解決。而這些都是我國生態補償必須落實的問題,也是我國生態補償研究的后續趨向,可加強對國外經驗的借鑒,加強生態補償領域的技術創新研究,如GIS、SWAT、InVEST等軟件和模型在生態補償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1]環境科學大辭典編委會.環境科學大辭典[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1:326.
[2]毛顯強,鐘瑜,張勝.生態補償的理論探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2,2(4):38-42.
[3]王欽敏.建立補償機制保護生態環境[J].求是.2004,(13):55-56.
[4]李文華,李芬,李世東等.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研究進展與展望[J].自然資源學報,2006,21(5):677-688.
[5]徐振辭,潘增輝,樊雅麗等.城市供水水源地集水區生態補償研究:以崗南、黃壁莊水庫集水區為例[w].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09,7(1):22-25.
[6]王金南,萬軍,沈渭壽等.山西省煤炭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機制研究[A].莊國泰,王金南.生態補償機制與政策設計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2006.242-251.
[7]張文麗,連璞.煤炭開采中生態成本核算及經濟補償[J].中國能源,2008,(9):29-32.
[8]黃富詳,康慕誼,張新時.退耕還林還草過程中的經濟補償問題研究[J].生態學報,2002,22(4):471-477.
[9]康慕誼,秦艷紅.退耕還林還草的生態補償機制完善研究[C].王全南.生態補償機制與政策設計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71-79.
[10]柴兵,金志剛,馬妍.淺談退耕還林工程的補償政策[J].遼寧林業科技,2006,(4):35-37.
[11]金蓉,石培基,王雪平.黑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及效益評估研究[J].人民黃河,2005(27):3-5.
[12]崔廣平.我國流域生態補償立法思考[J].環境保護,2011(1):36-38.
[13]歐陽強,朱文婕,李祝平.湖南高速公路建設中的生態補償機制研究[J].經濟地理,2010.
作者簡介:任雁,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