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何藝術形式的存在都有其客觀基礎,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和以歐洲為中心的西方文化也不例外,因此,中西方藝術存在的差異也都基于各自不同的歷史文化土壤。但是,藝術無國界,真正優秀的藝術作品可以為世界各國人民所欣賞。本文從分析中西審美差異形成的原因入手,闡述了不同文化影響下,傳統繪畫作品所呈現出的不同表現形式,以及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兩種不同文化在繪畫作品中的碰撞與結合。
關鍵詞:審美差異;繪畫作品;契合
由于地域因素、歷史文化背景、意識形態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中西方的不同的審美文化以及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一般認為,從埃及、波斯、印度和中國等東方文明古國發展起來的繪畫稱為東方繪畫,而從希臘、羅馬發展起來的以歐洲為中心的則稱為西方繪畫。其中,中國畫和油畫是東西兩大美術體系的主要代表隨著全球化不斷深入,中西方文化中存在的這種差異也必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生變化,但是審美文化對畫家創作意識的影響卻是根深蒂固的,也正是由于這種影響的存在,中西方繪畫才呈現出不同的個性與風格。
一、中西方繪畫審美存在差異的原因
繪畫經常被認為是不同地域的文化藝術認知符號,中西方繪畫的審美有著各自“約定俗成”的特點,形成這種差異有諸多因素,我們從以下方面做出分析:
1.地理環境的差異影響了中西方審美觀念
中國居于亞歐大陸的東方,面對遼闊海洋,背依高山大漠,地理形勢相對封閉隔絕,形成了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和典型的大陸文明,也造就了中國人向山水、自然以及向人自身開拓的精神。加之長期以來農耕文明的影響,土地和氣候等自然環境因素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占據了非比尋常的地位,形成了中華民族崇尚自然、敬畏自然以及贊美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審美觀念。以希臘文明為根基的西洋繪畫則有著與中國截然不同的自然環境,地處地中海沿岸的希臘文明氣候溫和、空氣純凈。與大陸文明不同,溫和的海洋文明使一切事物在希臘人心中形成了模樣清晰、大小適中的物象,開放的海洋文明也使得他們的想象力的以充分發揮,他們追求完美的神的形象,并逐漸從人體美中發現了宇宙的秩序和諧。自然而然,塑造人體的美就成了西方藝術家表達思想和現實的重要題材。
2.思維方式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審美觀念
思維方式,又稱思維模式,是思考問題和反映問題的重要方式,對人的言行有著決定性的作用。由于東西方歷史文化傳統的差異,人們的思維方式也必然存在差異,在農業文明的長期熏陶下,中國人講究“天人合一”、“天地與我并存,萬物與我為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認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統一的、密不可分的,是和諧的。加之兩千多年的儒家文化的影響,倫理道德觀念已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心中,成為行事為人的一部分。因此,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強調整體觀念,重視倫理道德,思維模式比較單一,且相對封閉。中國哲學思想的唯物性鑄就了中國人一元論的世界觀,也造就了中國人獨特的感性思維方式,因此,在中國的的審美觀念亦趨于感性化,在傳統繪畫當中注重表現自然、注重刻畫意蘊的獨特方式,善于將自我的想法借助自然物象來表達。
起源于古希臘的西方理性主義和二元論哲學世界觀是西方審美文化的內在基礎,也是西方藝術的源泉,深深地影響著西方的人的審美觀念。自然科學的發達使得西方人更加重視科學,并將科學技術引進到繪畫領域,實現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不僅拓寬了科技的應用領域,也使得科技成為繪畫技藝革新的推動力量。學科的交叉和哲學思想的影響,形成了西方審美文化重視空間、透視、真實等理性因素的特點。不僅成就了西方的直線型的思維軌跡,也造就了其多元開放的思維方式。此外,西方文化中崇尚個性的理念使得社會特別注重個體的作用,強調人的力量。不難理解,在西方繪畫中他們不遺余力地對物象進行著精準的刻畫與描繪,以及對人的贊美與歌頌。
二、中西方審美差異在傳統繪畫作品中的表現
中西方繪畫審美的不同,是兩方審美文化的差異性造就的。西方繪畫熱衷于濃墨重彩,而中國繪畫則不強調色彩的豐富;西方繪畫審美強調比例,強調景物、人物的黃金分割,而中國繪畫則是按照畫紙大小或者人物的主次來進行布局創作;兩方繪畫審美觀念看重一筆一劃精雕細琢,中國繪畫則揮筆隨性“別有一番風味”;西方繪畫重在寫實中國繪畫重在寫意等等。二者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西方繪審美在色彩上的應用。西方繪畫總給人以色彩斑斕的感覺,著重強調色彩的渲染。色彩是西方繪畫的靈魂,西方繪畫用色彩傳達畫家的情感或畫作本身要表達的情感。西方繪畫用色彩的對比勾勒人類肌肉的完美線條,用色彩的渲染描述花鳥蟲魚等自然景觀,或哀傷、或愉悅、或寂寞、或溫暖的人文景觀,西方繪畫借助色彩的渲染,大膽地描繪藝術家的夢境,西方繪畫為達到色彩上的完美,甚至運用到顏料以外的東西來填補色彩的缺漏,達芬奇在創作《蒙娜麗莎》時,為達到預想的色彩效果,在畫作完成后在畫面上涂上一層雞蛋清,也許正是這樣,蒙娜麗莎便有了神秘、令人捉摸透的微笑。中國的繪畫審美與西方油畫截然不同,中國畫以墨代色,畫家在實踐中用濃淡變化的墨色造就畫中的空間層次和物象特征,不僅使墨色能顯牡丹之紅,也能顯示綠荷的滿紙清氣。更為甚者,中國畫用空白來描繪景物,認為空白也是畫內容的一部分,是留給觀眾用想象填充的,并且在卷軸上下也會留出相應的空白,這是對畫面的一種延伸。雖然,后來許多中國畫作也增添了多種色彩的應用,但畫家們重視的始終不是畫作的色彩是多么的濃烈、晃眼,他們要的是通過色彩對比呈現的美妙意境。
2.西方繪畫審美強調比例、黃金分割,認為比例的協調是一種美的體現,而中國繪畫則是按照畫紙或書卷的大小來進行布局創作。達芬奇最為重視比例,其畫作中運用到的黃金分割數不勝數,因而又傳達芬奇為了比例上的精益求精甚至到解剖,了解人體比例,這樣的舉動雖然曾使達芬奇背負罵名,但也由此可見西方的繪畫審美對比例的不懈追求。中國繪畫審美則不然,國畫對人物比例的拿捏頗有意思,例如,在《韓熙載夜宴圖》中,人物的身材比例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比例都似乎有點兒“失調”。人物大小比例的“失調”,意在區分他們的主、次地位。處于畫作中心地位的韓熙載就顯得魁梧,而地位卑微的婢女個體也比較小。國畫不追究人物比例的寫實,而講究通過這種微妙的對比來傳達畫作的思想。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西方繪畫審美觀念還看重一筆一劃、精雕細琢,追求對事物描繪得無微不至;中國繪畫則揮筆隨性,如梁楷的《減筆人物畫》,寥寥幾筆就能對所畫之物做一個概括,意味深長。這是中西方繪畫審美的一個較大區別。西方繪畫十分在意對物體的刻畫,素描就是這樣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對物體刻畫到栩栩如生的地步,對物體的實際形態拿捏的非常到位,一些西方繪畫作品中,畫家的細致甚至能夠在人體身上的某一塊細小肌肉處表現出來,刻畫物體的的精妙技巧讓人嘆為觀止。中國畫卻不同,有時,簡單的波浪線就是山群、溪流,幾條錯綜的弧線就是草叢、樹林。國畫重視整體效果的營造,并不對物體的細致刻畫做過多的要求。然而,這在西方繪畫審美里不曾出現也是不可能出現的理念。
3.西方審美重在寫實,中國審美重寫意。西方優秀的油畫作品,對現實存在的復制堪比科技時代才出現的攝影設備。寫實始終是西方繪畫不能顛覆的準則,其對寫實的追求細致到人物的一個表情神態,甚至是臉上的一道皺紋,同樣刻畫其他物體也不例外。“以形寫神”“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是對中國畫最好的概括,中國繪畫對氛圍的營造、意境的描繪卻遠遠多過對現實事物的刻畫。國畫講究虛實相生的效果,畫家注重繪畫與自然的關系,強調“以形寫神”,講究意境和神韻,多用散點透視。而西方油畫則凌駕于自然之上,重寫形,強調理性因素在繪畫中的作用。將焦點透視法、人體解剖學、明暗光影法等科學知識運用于繪畫,并在繪畫的革新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如在十五世紀到十九世紀的古典油畫中,無論畫面的大小還是物像的場景都是畫家依據數據精心布局,從而形成秩序清楚、層次分明、有主有次的畫面,使繪畫產生一種很真實的縱深感。
三、中西方不同審美觀念在現當代繪畫作品中的契合
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波利比阿曾經說過:“倘若對于過去的重大事件逐一尋根究底,過去的一切會使我們特別的注意到將來。”我們現在對中西審美差異的追根溯源便是為了現在及未來對美更好的傳承和發展。縱然不同的文化、藝術審美態勢影響下的中西方繪畫審美認知彼此之間有著諸多相異之處,但中西方繪畫都是一種以實體藝術為載體的人倫觀、道德觀、文藝觀的表達,滿足對藝術、對美的倡導與呼吁。
在更加尊重知識和注重人才素質全面提高的二十一世紀,強調藝術和審美教育在人的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已經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識,審美教育在整個社會的文化建設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繪畫藝術作為藝術的一個重要類別,在審美教育中的作用也是舉足輕重的,那么,更好的了解中西方繪畫作品中存在的差異,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進行審美教育的培養,而且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促進國際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中西方文化交流與融合也不斷深入,東西方文化也勢必呈現出優勢互補的趨勢,這也是時代潮流的必然趨勢。由于中西審美文化中差異的存在,那么反應到藝術領域,在繪畫中也存在了巨大的差別,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我們看到了不同,也必須承認差異的存在,西為中用,放開眼界,吸收西方繪畫文化中的精髓,取長補短,求同存異,互相促進。既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國傳統藝術中的優秀成分,也要了解西方藝術的發展脈絡,在吸收西方繪畫藝術中優秀成果的同時,更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藝術的優點和長處,保留中國繪畫的特色,保持自己的獨特風格,致力于重建東方藝術的輝煌,在新的國際文化背景下,推動中國繪畫的國際化,擴大中國繪畫藝術的國際影響力,是中國繪畫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中國美術史[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洪再新
[2]外國美術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教研室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