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樹林是熱帶、亞熱帶海灣、河口泥灘上特有的常綠灌木和小喬木群落,具有呼吸根或支柱根,種子可以在樹上的果實中萌芽長成小苗,然后再脫離母株,墜落于淤泥中發育生長,是一種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全世界約有55種紅樹林樹種。本文在此對如何做好紅樹林育苗造林技術做了詳細的研究。
關鍵詞:紅樹林;資源;成活率
前言:紅樹林為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的木本植物群落,常生長在港灣河口地區的淤泥質灘涂上,是海灘上特有的森林類型。據調查,全世界25%的熱帶亞熱帶海岸地帶均有紅樹林生長,約有24科30屬83種(包括真紅樹和半紅樹)。中國紅樹林自然分布在海南、廣東、福建和臺灣省沿海以及香港、澳門地區,北界為福建省北部沿海的福鼎縣,北緯27°02′。福建省紅樹林種類有15種(包括引進種類),其中5種為半紅樹林植物,在地域分布上,莆田原生紅樹林只有一種為秋茄。
中國的紅樹林已屬于瀕危森林資源,因而林業和海洋主管部門已經在紅樹林較多的港灣建立國家級和省級各5個,縣市級8個自然保護區。從紅樹林資源日趨衰退和大量適宜種植紅樹林灘涂急待綠化的現狀出發,以及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的需要,開展大規模的紅樹林造林已是當前的重要任務。
一、紅樹林生長條件及自然分布
影響紅樹林植物分布和生長的環境因子主要是氣候、土壤、海水鹽度和洋流。紅樹林是熱帶海岸的植被類型,適宜生長在熱帶、亞熱帶,亞熱帶風平浪靜,淤泥深厚的海灘或海灣,或河口高潮線以上的地段。通常,(溫度和水溫)是限制紅樹林生長的主要因子,一般的溫度條件是最冷月均溫度高于20℃,且季節溫差不超過10℃的熱帶型溫度。中國各種紅樹林植物自然分布北緣所對應的氣溫條件來看,紅樹林植物的耐寒性呈現一定的等級序列,最耐寒的種類是秋茄,其次是桐花和白骨壤。樹林的廣布性取決于耐寒性,越耐寒的種類,其自然分布范圍越大,即其緯度跨幅越大,在中國自然分布的北界在閩中沿海的莆田-廈門之間,最低月均溫度為10-12℃。
紅樹林生長的土壤為海濱鹽土,含鹽量達4.6-27.8%,有機質含量為3-5%,當林地土壤淤沉最大時,紅樹植物的生長量也達到最大。
此外,海水的流動會對紅樹植物的苗起傳播媒介作用,潮汐時間的長短直接與土壤的含鹽量和固結度有關,也都會影響紅樹植物的生長和分布。
二、影響紅樹林造林幼苗成活及生長的主要因素
當前影響人工恢復種植紅樹林幼苗的主要因素為:藤壺(Balanus"albicostatus)、滸苔(Enteromorpha"prolifera)。藤壺是附生于紅樹林幼苗植株上吸附紅樹林幼苗營養成分、水分,致使幼苗植株營養成分、水分供應不上而慢慢枯死。而滸苔危害的主要形式是在滸苔發生高峰期隨著潮水潮起潮落而沖附貼于紅樹林幼苗上,致使紅樹林人工種植的自身條件來提高種植成活率、保存率。
三、提高紅樹林造林成活率的措施
1、首先要選用容器苗大苗造林
容器苗就是指用聚乙烯膜袋(一般育苗袋裝滿營養土時時境13cm,高15cm),在海上苗圃進行人工育苗,培育出相應規格的容器苗,提供紅樹林定植造林。容器苗大苗一般指培育10個月左右的紅樹林苗木。
根據對天然紅樹林林分的觀測研究表明:當幼苗植株長到80cm基經達到1.0-1.5cm時,在藤壺、滸苔危害的高峰期它不會由于藤壺的吸附力和青苔的沖附貼而死亡,只是生長變慢甚至暫止,但是經過了藤壺、青苔危害高峰期后,來年春天將恢復正常生長,研究其主要原因是當幼苗長到一定的高度80cm,在藤壺危害高峰期吸附時,其自身還有部分營養成份和水份供應整個植株而不會枯死。同時在青苔危害期由于植株有一定的高度,拙壯度而有抗沖附力而不至于被沖貼倒伏而死亡。
2、要錯開季節時間種植
紅樹林的恢復造林在經濟上和技術上要求是比較高的,紅樹林是一種生長較慢,恢復較慢的物種,如果采用胚軸造林必然受到胚軸成熟季節性的限制。而藤壺危害的高峰期是在11月中旬到次年3月上旬,青苔危害的高峰期是在12月中旬到次年3月中旬。也就是說由于生長慢,幼苗生長還沒達到一定的高度(平均高度應80cm以上)茁壯度基徑達到1.0cm的時候藤壺、青苔已經危害了,因此成活率、保存率較低,而如果采用容器苗大苗造林就可以錯開,藤壺(Balanus"albicostatus)、滸苔(Enteromorpha"prolifera)危害高峰期,對紅樹林造林幼苗的危害。比如,今年8月白骨壤種子成熟用營養袋育苗到次年3月下旬苗木平均高度會達到42cm,紅海欖胚軸用營養袋育苗平均高度會達到58cm。如果在3月份種植到11份藤壺危害高峰期,12月份青苔危害高峰期將會有8個月的生長時間,如果再采用泥球施肥法,幼苗生長會達到80cm高度和基徑1.2cm拙壯度,這樣成活率和保存率將會提高。
3、泥球施肥促進生長法
紅樹林造林是在淺海灘涂進行,那么就會有每天潮起潮落,如果采用同陸地上的施肥方法,苗木還沒吸收到肥料時,不幾天所有肥力就已經被海水沖洗了。所以必須采用另外一種適宜紅樹林生長的施肥方法,經過試驗比較,采用泥球施肥法是比較適宜的,所謂泥球施肥法,就是用一些粘性營養土混合所要施的肥料,然后捏成球狀,再穴施的方法。
4、做好病蟲害防治
4.1蟲害的防治
紅樹林育苗除了螃蟹危害外其它蟲害較少,特別是紅樹科植物,幼苗期間少見蟲害。海桑屬植物,常見蟲害為卷葉害蟲。蟲害發生時,噴一些常用的殺蟲劑,如菊脂等。螃蟹主要危害為鉗斷幼苗或挖洞破壞營養袋土球。在建圃時用紗網將苗圃地圍攏,底下用海泥將網壓實。清除圃地中的枯枝落葉后,用0.2%殺蟲劑均勻噴灑于圃地中。苗圃里若有樹,應在樹的基部根縫噴入適量藥液。2d后檢查苗圃地是否還有螃蟹,如有可再重噴藥1次。
4.2病害的防治
紅樹林育苗病害少,特別是胎生和隱胎生植物,多年來均無發現病害。但海桑屬植物育苗常見病害有:灰霉病、立枯病和炭疽病。濕地育苗,苗木病害重在防治。苗圃日常管理中,應注意改善衛生條件,保持通風、透光。在幼苗期間定期噴一些廣譜殺菌藥。如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瑞毒霉之類的農藥。如發生灰霉病或立枯病,可用滅病威(40%多硫懸浮液)0.2%施保功0.07%、撲海因0.1%~0.125%加以防治。炭疽病發病時可用0.5%波爾多液、施保功0.07%加以防治。對于以上3種病害,施保功是首選的特效藥。
四、做好紅樹林資源保護
紅樹林生態環境的變化及其對紅樹林生態系統的影響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城市的開發建設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要保護紅樹林濕地的生態資源,保持生物多樣性,就要保護這些生物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引種造林,創造多樣生境,擴大生態空間。
2、對水污染進行控制。
3、科學規劃,依法管理
規劃是保護工作的基礎和依據,保護區規劃必須解決好自然保護與城市開發的關系,解決好保護與資源合理利用的關系。在生態環境設計中,對各種生境進行了合理分布,體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三統一。
參考文獻:
【1】莫竹承,梁士楚,范航清.廣西紅樹林造林技術的初步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
【2】廖寶文,鄭德璋,鄭松發等.紅樹林主要樹種造林與經營技術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3】王如心.紅樹林的生態功能與可持續利用[J].海洋環保,2001(3):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