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討論了兩類既有砌體房屋大開間改造工程——“墻承重改為梁承重”和“形成局部底部框架磚房”的設計,分析了結構計算的內容和設計方法,并提出了加固補強的途徑。
關鍵詞:既有砌體房屋;大開間;改造加固
近年來,業主對既有砌體房屋改造成大開間的需求日益增多,有的為改善辦公條件,將兩個小開間和并為大開間;有的拆除多道墻體,將住宅、辦公樓等局部改為較大空間的公共建筑;特別是沿街的民用房屋,將底層部分區域改變使用功能,改造成銀行或通信公司營業廳。
這些改造是通過梁托換技術,拆除部分承重墻實現的,改變了原砌體房屋的結構體系和荷載傳遞途徑,盡管已經有許多工程竣工,但在改造過程中存在設計概念不明確、計算內容不全面等缺陷,留下了安全隱患。本文就此類改造工程的結構體系進行分析,并提出設計和施工方法的建議。
1、改造工程的結構體系
這些改造工程從形成的新結構體系來看,可以分為兩類:(1)僅在頂層拆除部分墻體,或是由上及下連續拆除相同軸線的墻體,用混凝土梁托換,梁只承擔本層的樓面荷載,形成磚墻和梁混合承重的結構體系;(2)僅在底層拆除部分墻體,混凝土托換梁不僅承擔本層樓面荷載,而且承擔上部樓層的墻體形成局部底部框架磚房。
圖1所示的某病房樓,為6層磚混結構,因需要10個面積較大的病房,業主提出將5~6層的②、④、⑥、⑧、⑩軸線墻體的A.B段全部拆除。
圖1某病房樓的改造平面示意圖
拆除這些承重墻,應用混凝土梁進行托換,形成新的磚混結構體系。托換梁可以通過加固圈梁來設置,加固方案有兩種:①直接加大圈梁截面高度(圖2a),擴大部分箍筋與原箍筋焊接;②在圈梁兩側設置雙梁形成Ⅱ形截面(圖2b),h可取1/12—15,兩側梁通過混凝土銷鍵相連,銷鍵截面150×150,間距500。
兩種方案相比,前者結構概念明確,施工方便但原圈梁箍筋常為φ6@200,斜截面承載力受到很大限制;后者雖然施工比較復雜,但截面高度比前者小,更容易滿足凈空高度的要求,而且箍筋為4肢箍,斜截面承載力容易保證,因此當開間較大或樓面荷載較大時,宜優先選用后者方案。
圖2 托換乘
圖3所示某沿街辦公樓,為5層砌體房屋,位于7度設防烈度區,橫墻承重,樓板現澆。由于底層①軸.⑤軸出租給某農業銀行作營業廳,業主提出拆除②、③、④軸橫墻和B、C軸縱墻的①.⑤區段,以滿足大空間的功能要求。
圖3某辦公樓局部大空間改造平面圖
僅底層拆除墻體,可以采用局部框架托換體系直接在磚墻上剔槽澆筑框支柱JZl,因為③軸墻體設有構造柱,可以將馬牙槎剔除,周圈擴大截面形成JZ2(見圖4)。為了滿足凈空高度的要求,L和J均可采用Ⅱ形截面(圖2b),h≥1/10;框架托換體系不僅承擔2層樓面荷載,而且承擔上部墻體傳遞的荷載,整個房屋成為“局部底部框架磚房”。
圖4底部框架梁柱與抗震墻截面
2、結構設計
房屋改造設計時,應保證有明確的承重體系和合理的荷載傳遞途徑,新體系應滿足結構布置的一般規定。計算時應按現行設計規范確定荷載,按照新結構形式和構件截面計算荷載效應。
2.1托換結構的驗算
圖1工程,5層~6層荷載傳遞途徑變為:
計算時托換梁取兩端鉸接模型,只承擔本層荷載。圖2(a)類型的托換梁,直接按250×h矩形截面驗算承載力和變形,并取圈梁混凝土強度等級和箍筋配置數量;如果該位置沒有圈梁,直接按新矩形截面梁計算;圖2(b)類型的托換梁,可仍按300×矩形截面驗算承載力和變形,原圈梁作為安全儲備。
托換梁端部與縱墻的圈梁或構造柱連接,鋼筋采用化學植筋的方法錨固。縱墻需進行局部承壓驗算,必要時應設梁墊,見圖2(c)。
圖3工程,應按“底層框架磚房”計算新體系的荷載效應,新增框架不僅承擔豎向荷載,還和剩余的磚墻共同承擔水平地震剪力。截面驗算時,托換梁仍按300×h矩形截面計算,框架柱按環形截面計算,不考慮原圈梁和構造柱的作用。
2.2其他構件的驗算
磚混體系中,由于荷載和傳遞途徑的改變,勢必改變相關構件的設計內力,托換梁兩端縱墻及其基礎的豎向荷載效應都有所增加;底部框架磚房底層剩余墻體的水平地震剪力,柱下基礎的豎向荷載效應也有很大改變,應驗算這些構件的承載力,必要時采取加固措施。
表1兩類改造工程相關構件的內力改變
構件內力
改造前(kN)
改造后(kN)
增大(%)
磚混體系
5層A②窗間墻豎向軸力
280.99
424.18
51
5③層軸A-B墻橫向地震剪力
80.90
96.12
19
A-②窗間墻基礎豎向壓力
846.83
1089.16
29
底部框架磚房
底層A-⑧窗間墻縱向地震剪力
100.43
127.07
27
底層①軸A-B墻橫向地震剪力
244.39
330.10
35
③-B框支柱基礎豎向壓力
1351.97
1646.54
22
2.3構件加固
砌體房屋設計多為條形基礎,改造為磚混體系后某些區段豎向壓力增大,可采用局部加大基礎寬度的加固方案,見圖5(a);改造為底部框架體系時,宜按柱下獨立基礎進行驗算。若原建筑物為鋼筋混凝土柔性基礎,可以同時擴大基礎底面積和基礎高度,以滿足抗彎驗算和抗沖切驗算,見圖5(b)、(C);當基底配筋不易滿足承載力要求時,或原建筑物為剛性基礎時,加固時應采用柔性基礎方案。
圖5基礎的加固
墻體砂漿設計強度一般為M2.5~M5,建造時間早的建筑物,砂漿的實際強度更低,因此結構驗算中經常遇到兩個問題:(1)去掉部分墻體后,各層剩余墻體的地震剪力明顯加大,容易造成門窗洞口間墻段抗震承載力不足;(2)不滿足底部框架磚房“底層抗震墻砂漿強度不低于MIO,過渡層砂漿強度不低于M7.5”的構造要求。
解決這兩個問題,關鍵是提高墻體的抗震能力通常采用雙面加鋼絲網的方法加固墻體,鋼絲網不小于聲4@250,穿墻拉接筋不小于聲4@1000,并呈梅花型布置。
2.4施工措施
房屋改造需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順序應先加固基礎,再加固剩余墻體,澆筑梁和柱,待混凝土到達設計強度后拆除墻體。新舊混凝土的結合面應鑿毛,清理干凈并充分濕潤后,刷界面劑,然后澆注新混凝土。拆除墻體,應從頂層依次向下進行采用圖2(a)的方案加固時,應分段進行,也可以做好支撐后,整體澆筑。各層支撐應做整體穩定性驗算,并上下對齊。
3、結語
多層砌體房屋改造成局部大開間,設計前應對既有建筑物進行安全鑒定,并出具可靠的鑒定報告改造設計時,應首先對改造后的結構方案進行分析,看是否滿足新結構體系概念設計的一般規定結構計算時,按照新的結構形式和構件截面計算荷載效應,并按材料的實際強度和配筋狀況驗算承載力和變形。由荷載的增加、傳遞途徑的改變以及按新規范計算時帶來的其他構件承載力不足時,應進行加固補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