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和國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進一步加快了新農村的建設,但是在新農村建設開展的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較大的污染,嚴重影響了新農村建設的發展進程。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出現的主要環境問題有:農村生活垃圾回收不合理、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畜禽養殖造成的污染、工業生產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等,因此要根據新農村建設的實際情況采取一些保護農村環境的措施。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節能措施;環境保護;相關措施
如今進行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內容就是加強農村環境的建設,雖然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新農村建設已經取得了不錯的進展,但是有些地區的政府部門一味的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而忽略了環境建設的重要性,導致農村的環境條件逐漸遭到破壞,這不僅會阻礙新農村的建設,而且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類的身體健康。因此,必須及時、有效地采取措施,以提高新農村建設中的環境質量。
1"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
1.1"肥料、農藥等的不合理使用
由于農民主要依靠農業生產來維持自己的生活,因此種植農作物過程中會使用大量的肥料、農藥、地膜等材料,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周圍的水體、空氣質量。一些農藥具有較大的毒性,其通常情況下的吸收率僅為"30-45%,大部分農藥會進入空氣、土壤或水體中,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安全,并且隨著農業水平的不斷發展,對肥料及農藥的使用量也在不斷地增加,因此必須要對其給予高度的重視。盡管現在研發出的新型有機農藥含毒量比較小,但是其價格相對比較昂貴,在一些比較貧困的地區很難推廣開來,導致他們一直選用傳統的農藥,仍然繼續污染著周圍的土壤、水體和環境。
1.2"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比較淡薄
大多數農民養成了不良的環境意識,缺乏對環境保護的理念,阻礙了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環境保護進程。在冬季,很多家庭仍然選用木柴作為取暖的材料,這樣做不僅破壞了森林的生態資源,而且其燃燒過程中釋放出來的煙霧也會對周圍的空氣造成嚴重的污染。在農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農民為了節省開銷,經常會選用含磷的洗衣粉,并且使用后的洗衣水也未經任何處理就隨意亂倒,這會對土壤造成較大的影響。不少農村的土堆、柴堆、糞堆以及垃圾隨意亂放,而且家畜、家禽也基本上未進行圈養,到處亂跑,到處排便。這些現象都會對農村的環境產生較大的影響,嚴重影響著人類的健康。
1.3"工業發展加劇了環境的破壞
由于大部分鄉鎮企業存在布局不合理的現象,并且它們對于一些污染物(例如廢水、廢氣和廢渣等)未進行及時、有效的處就排出廠外,不僅會對周邊的環境產生惡劣的影響,而且還會嚴重威脅農民的生命安全。隨著城市的發展,為了保護城市環境,會逼迫一些污染比較嚴重的企業搬離城市,而這些企業為了生存只能選擇落戶于農村,這導致農村的環境污染現象愈發嚴重。調查發現,我國農村企業的固體廢棄物和廢水等主要污染排放量明顯高于農業生產造成的污染排放量。如今鄉鎮企業所排放的廢氣、廢水和廢渣正在逐年增加,占到了全國的"75%、31%和"90%,這已成為影響新農村建設中環境保護的主要問題之一,嚴重阻礙了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加強新農村建設節能及環境保護措施
2.1"完善肥料、農藥、垃圾等的回收處理機制
對于一些條件比較優越的地區,可大力宣傳有機肥料的好處以及保護環境對于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尤其是垃圾的處理更應該采取有效措施給予解決,首先在村里建立一些專門的垃圾存放點,要求農民將垃圾放在此處,并且做好分類存放,以便對其進行有效的處理。在處理垃圾的過程中,要盡量提高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度,對于一些柴草、秸稈、糞便以及谷殼等可以作為沼氣原料的垃圾要充分利用起來,這樣做不僅可以節約大量的能源,還能促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2"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
在進行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要幫助農民樹立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并以環境科學、經濟科學、生態科學作為環境保護的理論基礎,大力提倡農民使用無毒無害、節能高效、清潔安全、綠色環保的原材料,嚴禁使用一些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破壞生態平衡的材料,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
2.3"加強對農村環保工作的宣傳力度
農村的領導班子人員要利用好手中的權利,不要過度追求經濟效益,要注重農村的環境保護工作,對農民進行多形式、多層次的宣傳工作,以更好地調動廣大農民保護環境的積極性,為建設美好新農村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3"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經濟、文化的建設,更要加大環境保護的力度。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推動新農村建設,更好地實現生活富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生態優美的目標,促進農村經濟、文化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洪紱曾.農村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8(01):3-5.
[2]李東生.永安市新農村建設環境保護問題的思考[J].化學工程與裝備,2010,12(01):188-189.
[3]陳潤羊,花明.新農村建設中的環境問題初探[J].生態保護,2008.5(1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