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地質災害發生大國,為了防止地質災害的發生,將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小,需要我們究其根本,弄清地質災害的成因,建立預防機制,增強應急處理能力,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關鍵詞:地質災害;分布;成因;危害;解決措施
地質災害是大自然最冷酷無情的殺手,在我國分布的范圍甚廣,造成的影響和損失十分嚴重。深入了解地質災害的類型和成因對于地質災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從地質災害在我國的分布和成因,造成的危害和解決措施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一、地質災害的概念和分布
關于地質災害的定義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比較常見的就是以下兩種。河北地質學院的劉春原在《地質災害研究的基本問題》一文中給出的定義是:由于地質作用造成地質環境的惡化,使人類的經濟生產活動受到制約的災害事件可稱之為地質災害。西安地質學院劉玉海在《地質災害基本特性與防災建議》一文中的定義是:凡是能夠對各種建筑物和工程造成破壞并招致顯著的經濟損失、對人民生命和生產安全構成威脅,對城、鄉和區域環境產生危害的各種地質作用和現象都可定義為地質災害。
對于地質災害的分布問題,中國地質大學的李智毅教授和南京大學的尹樹人教授分別在《中國地質災害的成生和活動特點》和《新構造運動與自然地質災害》兩篇論文中進行了詳細的探討。李智毅先生認為地質災害的成因主要是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的碰撞和擠壓,而中國的地貌受板塊活動的影響形成了明顯的西高東低三個階梯,并且在階梯的過渡地帶高差懸殊,山勢狹窄,谷坡陡峻,地質災害頻發。并且由于我國特殊的季風性氣候產生降雨量的差異,促使了地質災害的發生。由此我國的地質災害分布有以下特點:
區域
青藏高原地區
黃土高原地區
平原、沿海地區
西北及內蒙古高原地區
主要地質災害
冰雪災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
地面沉降和塌陷
風沙
而南京大學的尹樹人認為地質災害的發生受到活動性的新構造運動的控制,將我國的地址災害分布劃分為以下幾個區域:
區域
西南、西北高原及某些上升斷塊山區
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其他濱海地區
環太平洋斷裂帶、郯廬斷裂帶、江蘇的茅東斷裂帶
地質災害
冰川、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
鹽漬化、沼澤化、地裂縫、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河岸沖蝕坍塌、碼頭港口回填淤塞等
地震、火山爆發、巖漿入侵、地熱出漏、噴水、冒沙、地陷、泄氣
二、地質災害的現狀和危害
(一)地質災害的現狀
我國地質災害種類繁多,成因復雜。對著社會經濟的高度發展,人類對大自然無限度的索取,導致自然環境惡化,地質災害頻發。據統計從2003年—2011年我國地震災害共發生113次,5-5.9級地震發生63次,6-6.9級地震發生18次,7級以上地震發生5次。僅2008年一年地震造成的傷亡人數達446293人,死亡69283人,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85949594萬元人民幣。從2003—2011年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在內的地質災害發生高達258597次,造成的人員傷亡和死亡人數高達19429萬人,地質災害的經濟損失每年達40000萬元以上,而2003年和2010年都超過了50億元。
(二)地質災害的危害
由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地質災害的危害無論是在人員傷亡方面還是在經濟損失方面都是十分巨大的。
第一,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一方面見,地質災害損壞房屋和廠房以及一系列的基礎設施建設,直接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另一方面地質災害發生之后導致很多土地失去了種植能力,使得現有良田變少,造成間接經濟損失。
第二,造成人員傷亡。地質災害發生過程迅猛直接造成人員傷亡,一方面破壞人口結構,另一方面造成間接的經濟損失。
第三,導致疾病流行。地質災害的發生導致人員傷亡,動植物死亡,尸體處理不當會造成流行疾病的產生和蔓延。
三、我國主要地質災害的類型和成因
(一)地震
根據上面統計的數據顯示,我國是受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關于地震的成因和所引發的地質災害類型,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的蔣溥等人在《中國地震成因環境和地質災害類型》一文中有明確闡述。文章首次將地震地質災害的種類劃分為地表破裂、斜坡地震失穩和基礎失效三種類型。認為中國地震頻發的原因是因為中國地處亞歐板塊東南部,受到印度板塊、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擠壓和碰撞。并根據地震活動的時空特點將我國劃分為四大地震區,分別是:華北地震區、青藏高原地震區、新疆地震區和臺灣地震區。由于地震地區的環境差異所引發的地質災害也有所差異:在中國西部地區地震引發的地質災害主要表現為地震斷錯和斜坡失穩;在東部地區地質災害主要表現為地殼下沉;在沿海地帶地質災害主要表現為地基失效。
滑坡就是斜坡上的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著坡體破壞面產生的水平下移現象。導致滑坡形成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巖體或者土體的性質或者是地質構造和巖體或土體結構、分化作用、地下水活動等長期性因素產生的結果;另一方面是地震、洪水、暴雨、人類活動等臨時因素觸發滑坡的產生。
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地質災害,它是由于降水過多而形成的一種攜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泥石流的形成原因要具備三個方面的條件:
第一,地形地貌條件。山高谷深,地形陡峻,溝床縱度較大,流城形狀便于水流匯集。
第二,松散物質較多。地表巖石破碎、崩塌、錯落、滑坡,或者地表巖石風華嚴重,還有就是人為的工程活動的廢棄渣石等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物質來源。
第三,充足的水源。水是泥石流形成的必要條件,暴雨或者暴雪融水或者水庫決堤的水流等都能夠形成泥石流。
崩塌就是巖體或者土體被陡坡的拉裂面破壞,突然脫離母體而快速位移、翻滾和墜落。崩塌形成的因素主要和地形有關,一般發生在陡峭的斜坡的前緣。地形切割程度越強,落差越大,形成崩塌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破壞程度也就越嚴重。
地面沉降和塌陷是在由于地下水的過量開采或者地下采礦等人為活動造成的現象。地面塌陷主要有巖溶塌陷和礦區地面塌陷兩種。地面沉降或者塌陷都會對地表建筑物、農田或者周圍的自然環境產生破壞,嚴重的甚至導致地表水倒灌或者海水倒灌。
水土流失是指由于人類對水土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使土壤的覆蓋物遭受破壞,裸露的土壤受水力沖蝕,流失量大于母質層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質流失,終使巖石暴露。水土流失可分為水力侵蝕、重力侵蝕和風力侵蝕三種類型。
洪水就是河流、湖泊或者海洋等地方的水在短時間內突然增大,造成水位上漲造成的淹沒災害。洪水根據成因可以分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潰壩洪水、天文潮等。
四、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很多地質災害的可以避免人員傷亡,但是由于預警機制的不健全,沒有辦法及時的檢測地質災害的發生,例如地震、火山爆發等。所以要加強科學有效的預警機制的建立,為地質災害的發生提供預警機制。
水土流失、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類的破壞活動而產生的,所以要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地表植被,植樹造林,有限的開采地下水和地下礦產資源,維持生態平衡。
在滑坡和泥石流多發地要人為的建立一些護坡工程,引導、攔截滑坡、泥石流的發生方向,降低滑坡、泥石流的危害程度。
在地質災害發生之后要采取迅速有效的措施前去救助,盡量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結語:
地質災害是冷酷無情的,它能在瞬間吞噬千千萬萬的生命。面對地質災害的威脅,我們要究其原因,從源頭入手,聯合社會各界的智慧和力量,以預防為主,建立一個科學的防災救災體系,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解偉,山永祥.淺談地質災害的影響因素及其防治措施[J].價值工程,2012,31(13):287-288.
[2]王雁林,王濤.2013年全省地質災害及其防治特點[J].陜西地質,2013,31(2):90-91.
[3]朱倩晨.巖石工程中地質災害及其防治措施的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4,(30):1417-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