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水利水電工程基礎施工的特點及主要影響因素,并在此基礎上對水利水電工程基礎的施工技術要點進行論述。期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對水利水電工程整體質量的提升有所幫助。
關鍵詞:水利水電工程;基礎施工;技術要點;質量
水利水電工程是國家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工程質量的優劣關系重大。在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建設過程中,地基基礎是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工程整體質量。為此,除了要采取合理可行的基礎施工技術外,還應了解并掌握相關的施工技術要點,并做好質量控制工作,以此來確?;A的穩定性和承載能力。借此,本文就水利水電工程的基礎施工技術要點進行淺談。
1水利水電工程基礎施工的特點及主要影響因素分析
1.1施工特點
水利水電工程基礎處理的技術性較強,其施工特點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基礎處理屬于隱蔽工程,施工部位在地下,增加了施工作業、施工質量控制以及基礎工程檢查驗收工作的難度;另一方面基礎處理必須保持連續作業,若作業期間出現停頓間斷或受外界影響,則有可能造成重大質量事故,并且該類事故不易挽救,只能返工。
1.2影響因素
1.2.1水利水電工程基礎地基的穩定性是影響基礎施工的重要因素。若基礎地基穩定性較差、穩定系數偏低、缺乏良好的抗滑性,則會直接影響水利水電工程的整體穩定性。即使工程順利完工,也難以充分發揮工程的真正效用,并且還有可能縮短工程的使用壽命。
1.2.2在水利水電工程施工過程中,若地基出現過大孔隙,則會直接導致工程地基滲漏問題。在此情況下,水利水電工程基礎會遭受破壞,嚴重時甚至會出現安全事故。所以,在基礎施工中,必須做好地基滲漏觀察和檢測工作,以保證水利水電工程質量。
1.2.3基礎沉降是影響水利水電工程基礎施工質量的又一大因素。受工程所在地地質條件的影響,水利水電工程基礎出現沉降現象是不可避免的。若基礎沉降幅度過大,則會導致工程結構變形,嚴重時會破壞工程結構,造成水利水電工程安全事故。為此,必須在基礎施工中充分考慮沉降因素,根據具體情況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保證水利水電工程基礎施工質量。
2水利水電工程基礎的施工技術要點
2.1前期準備工作
2.1.1詳細掌握地基與基礎的施工圖紙和地質勘查報告等相關技術文件資料,深入到工程所在地了解施工區域內的地質狀況。
2.1.2根據施工方案要求,在土方開挖之前,妥善處理好施工區域內對正常施工造成阻礙的已有建筑物、管線、樹木、道路、墳墓等。
2.1.3若工程所在地位于山區,則必須了解當地地層巖性、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水文地質等情況,以便于在施工中一旦遇到滑坡現象,能夠及時采取可靠的處理措施。若施工地點位于陡峻山坡,則必須在施工準備階段認真檢查山坡坡面情況,查看其是否存在古滑坡體、孤石、危巖、崩塌體等不穩定跡象,做好相應的防范措施。
2.1.4對施工現場的道路、橋梁和設備卸車點進行加寬、加固,以便施工機械可以順利進出施工現場。
2.1.5認真復核測量放線的定位控制線、基槽的灰線尺寸以及水準基準點,保證其符合設計要求,妥善保管好相關檢驗手續,做好經常性復測工作。
2.1.6將施工場地清理干凈,按照設計要求設置排水坡度和臨時排水設施,一般向排水溝方向作大于2%的坡度。
2.1.7在開挖土方的過程中,如果基坑、管溝位于地下水位以下,那么必須根據地質勘察資料,采取相應處理措施降低水位。通常情況下,應將其降至低于開挖地面500mm,而后再進行施工。
2.2樁基礎施工技術要點
2.2.1灌注樁。在水利水電工程基礎施工中,灌注樁是較為常用的一種樁基礎,根據成樁形式的不同,又可分為鉆孔灌注樁、挖孔灌注樁和打拔管灌注樁。
①挖孔灌注樁。這是一種以人工的方式挖土成孔后,再進行混凝土灌注成樁的技術,它的特點是單樁承載力高,施工設備簡單,施工過程中基本不會產生噪音和振動,對環境的污染程度較低。施工前,應當先將場地上的雜物清除干凈,然后對場地進行整平處理,并設置相應的排水設施,隨后放線確定樁位,挖孔、支模、澆筑混凝土即可。
②鉆孔灌注樁。與人工挖孔樁不同,鉆孔灌注樁是以鉆機進行鉆孔,然后再進行混凝土澆筑成樁,它的特點是施工速度快,適用于各種類型的地基。施工過程中,護筒的埋設和鉆孔是關鍵環節,護筒的頂面應當高出地面30cm左右,其傾斜度應當控制在1%以內;鉆進的速度應當由慢到快,鉆孔的力度則應當從小到大,這樣可以提高成樁質量。
③打拔管灌注樁。該技術是利用與樁設計尺寸相符的鋼管,在端部套上與之的樁靴,然后打入到土體當中,再將鋼筋骨架放入鋼管內,進行混凝土澆筑,隨著混凝土的灌注逐步將鋼管拔出,借助拔管時的振動效應使混凝土密實。
2.2.2鋼混預制樁。工程中常用的鋼混預制樁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實心樁,另一種是空心樁。前者一般都是在施工現場進行預制,為了便于制作,樁截面多以200mm×200mm~550mm×550mm的正方形為主;后者則是在預制廠內進行制作加工,單樁的強度等級較高,外徑以400mm~500mm為主,為方便運輸和施工,樁長一般都在30m以內。
2.3不良地基的處理技術
在對水利水電工程基礎進行施工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些不良的地基基礎,若是處理不當,則會對工程的順利進行造成影響。由于不良地基基礎的種類較為繁雜,所以在地基施工中,應當針對各種不良的地基采取相應的處理方法。
2.3.1軟弱土層的處理。軟土地基是不良地基基礎中較具代表性的一類,其中又以淤泥質軟土居多,這類土體一般是由淤泥沉積物、腐殖質等組成,其特點是含水量大、承載力地、壓縮性高、孔隙比大、固結時間較長。由于此類土體的質地較為軟弱,若是在其上施工,極易產生壓縮變形,會對結構物的穩定性造成嚴重影響。對于軟弱土層處理可采取如下方法:將所有淤泥土全部挖除,并以基樁置換砂層,同時設置砂井排石。
2.3.2淺土層液化處理。淺土層在不良地基中較為常見,具體是指土體質地比較松散且含水量相對較大的土層。由于此類土層多以沙土和粉土為主,加之施工中的振動作用,會導致土層緊密,土質空隙間的壓力升高,從而對基礎上部的結構造成威脅。對于此類不良地基可采取如下處理過法:將液化的土層全部挖除,并以較高強度的土層進行回填,由此不但能夠達到防滲的目的,而且還能對混凝土墻起到包圍作用,進而防止土層向四周流動。
2.3.3覆蓋層的處理。此類土層的特點是空隙大、滲透性強、易產生變形和滲流等問題,可用強夯法對土體表層進行壓實處理,或是設置混凝土截水墻,如有必要也可采用高壓灌漿法砌筑混凝土防滲墻。
結論:
總而言之,水利水電基礎施工是一項較為復雜且系統的工作,由于其中涉及的內容較多,一旦某個環節或是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對基礎施工質量造成影響,從而影響基礎的穩定性和承載力。為此,應當了解并掌握基礎施工技術要點,并在施工中采取有效的質量控制措施,以此來提高基礎施工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春光.水利水電工程中不良地基的基礎處理方法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8).
[2]陶忠平.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不良地基基礎處理方法研究[J].水利水電技術.2012(7).
[3]梁建柏.水利水電工程灌漿施工技術與質量控制措施分析[J].水利科技與經濟.2013(11).
[4]劉書江.水利水電工程環境巖土工程勘察與地質災害評估[J].價值工程.2014(6).
[5]魏靜.劉兆楠.丁萬峰.探究水利工程中大壩基礎處理措施[J].科技資訊.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