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21世紀以來,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提高,人類越來越注重生活環境的改善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為了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滿足人們的需求、解決環境問題,必須保證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建筑行業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建筑學設計中的生態建筑設計開始運用于高層建筑設計,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益。筆者結合多年工作經驗,從生態建筑理論的概念和特征著手,對建筑學設計中生態建筑設計的方法作了簡單介紹。
關鍵詞:建筑學;設計;生態建筑;現狀;方法
一、生態建筑理論的概念和特征
(一)生態建筑的概念
從廣義上來說,生態建筑屬于建筑學范疇,是生態學理論和建筑學原理融合后想要達到建筑與生態同時可持續發展的過程。從狹義上來講,生態建筑就指具體的建筑,是指將生態學原理與建筑學原理相融合的過程,包括建筑設計、應用以及建設施工等部分。通過生態建筑可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促進雙方的共同發展。生態建筑涉及的范圍非常廣,主要包括促進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降低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污染以及降低人類活動對資源的損耗等。
(二)生態建筑的特點
生態建筑的特點非常明顯,它是在重新確立人與自然與社會關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全新的建筑概念。生態建筑無論是在設計上還是在建設施工上都充分考慮了人與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堅持發展和環境保護相協調的發展原則。另外,生態建筑屬于綜合學科范疇,是科學技術、生態學和建筑學相融合的產物,總之,生態建筑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建設施工與生態氣候、地理特征相統一;第二,生態建筑與人文、歷史等要素相統一;第三,生態建筑需結合建筑施工所在地實際狀況,施工建設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二、我國生態建筑設計發展的現狀
(一)缺乏對生態建筑的正確理解
我國學術界對生態建筑的理解有很多種觀念,不同學科領域對生態建筑的認識不同,但是,整體上都是從人與社會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進行定義。例如,人們將生態建筑理解為建筑學與生態學的融合,通過科學合理的安排,使建筑施工與多種因素之間保持協調關系,最后達到節約資源、凈化環境以及促進各行業經濟發展的目的。由于人們片面地認為生態建筑就是在建筑施工地周圍種植綠色植被,更有甚者認為在建筑物內擺放綠色植物就是生態建筑。
(二)對生態設計研究不全面
我國生態建筑概念從國外引進,受我國基本國情的影響,國內對生態設計研究還存在很多問題。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城鄉經濟發展存在很大差距,生態建筑在城鄉的發展速度也因此存在很大的差異,尤其是農村地區,受技術落后、投入資金不足以及思想意識偏低等原因的影響,農村生態建筑發展尤為困難。為了加快我國生態建筑設計發展的步伐,相關單位必須加大研究力度,為城鄉生態建筑發展提供技術保障。
(三)生態建筑設計實踐性較差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生態建筑在社會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建筑行業針對生態建筑做了大量理論研究,為我國生態建筑的發展提供了扎實的理論基礎。但是,在設計工作過程中,生態建筑的實踐性相對較差,很多建筑單位針對生態建筑發表了大量論文,然而論文的內容也僅僅局限于生態建筑的理論與建筑設計,主要闡述了西方各發達國家在生態建筑上取得的成就,忽視了生態建筑設計實踐的重要性。
三、加快建筑學設計中生態建筑設計的方法
(一)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在經濟社會中的地位越來越明顯,加快建筑學設計中生態建筑設計,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城市發展建設堅持為人民服務,滿足人類生活、生產的需要,是建筑行業發展建設的最終目標,還是促進社會進行發展的最佳動力。因此,生態建筑必須重視“人”的作用,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原則,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二)強化建筑物結構體系的生態化
強化建筑物結構體系的生態化是加快建筑學設計中生態建筑設計發展的重要措施。建筑物設計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各類外界因素,如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以及歷史環境等。強化建筑物結構體系的生態化,需要建筑設計工作人員在設計過程中融入生態建筑的理念,綜合施工所在地各種環境因素,提高建筑物的節能型。例如,設計人員可以將太陽能、風能以及其他各種可再生能源利用到建設施工中,這些資源不僅具有無污染的特點,還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經費的使用,為建筑行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充分利用土地資源
生態建筑強調節約資源,注重可持續發展,因此,加快建筑學中生態建筑設計,必須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土地資源是人們耐以生存的主要資源之一,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可利用的土地資源面臨著供不應求的現狀,為了滿足生態建筑發展的需要,建筑行業必須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在長期的發展探索中總結出,人們以空間資源彌補了土地資源的不足。例如,現代城市高層建筑數量越來越多,高層建筑具有節約土地資源、充分利用空間資源的特點,是現代社會建筑行業發展的必然選擇。為了促進生態建筑和生態環境的共同發展,建筑企業還應該根據施工所在地的自然環境、建筑特點以及地形狀況等選擇最合適的建筑類型,為節約土地資源提供保障。
(四)增強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結合的協調
促進建筑學設計中生態環境設計的發展,需要建筑單位增強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結合的協調。結合使用者的實際需求,盡可能將自然環境因素引入到建筑物的設計中,拉近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距離,從而建立起一種全新的人與自然結合和協調的關系。與常規建筑不同的是,生態建筑強調人員自然之間的共同發展,生態建筑的發展建設應該從使用者的實際需求出發,使用者的各項活動也應該滿足生態建筑節能、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五)增加綠化面積
增加綠化面積是促進建筑學設計中生態建筑設計發展的重要手段。生態建筑強調人與自然與社會和諧共處,在建筑如大自然相呼應的前提下,建筑設計者還應該體現出人文綠化的觀念。綠色植物具有凈化空氣、制造氧氣、吸收有毒氣體以及降低噪音等作用,是改善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生態建筑為綠色植物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例如,用戶可以在建筑物居室內擺設綠色盆景植物;設計人員可以將建筑物的屋頂設置為開啟式屋頂,以季節變化為依據,改變室內的居住環境,增加建筑物的綠化面積。
結束語
總之,生態建筑是現今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一方面,生態建筑滿足了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它為城市的發展和建筑行業的進步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因此,建筑行業必須在了解生態建筑理論的概念和特征的前提下,明確我國生態建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如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利用土地資源以及增加綠化面積等,為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霍續東.西北地區土遺址博物館的生態建筑設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
[2]王蔚.模塊化策略在建筑優化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湖南大學,2013.
[3]謝靜.建筑設計中生態建筑理論的應用[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