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公路的發展影響著人們的出行及國家的經濟,這就要保證好公路工程的質量。本文主要是論述了樁基施工中的施工準備以及旋挖鉆孔樁施工,以供參考。
關鍵詞:公路;樁基;施工
本文所涉及的項目工程中樁基的深度為70m,作者結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經驗,介紹了該樁基在施工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并對樁基施工中重要的問題和施工工藝進行了詳細的探討。
一、施工準備
由于施工測量技術含量高、精度要求高,因此工程施工中測量均列為首要工作。測量在接收設計移交的平面及高程控制網點后,應進行校核測量,并根據施工精度要求,測設開挖施工的控制網,將控制網資料報監理審批。
2、熟悉施工圖紙,進行施工技術交底
在進行樁基施工前,應組織所有施工技術人員進行技術交底及安全交底。做好心中有數,對樁基的施工工藝做到胸有成竹,同時做好交底記錄。
對于臨時供水的布置,盡量利用施工場地內的自然用水,在拌和場內設沉淀池,經處理后用于拌和及現場施工,盡量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生活用水盡量接當地自來水,這樣可以減少設備的投資,方便項目管理。
對于臨時供電的布置,施工用電由地方供電部門架設高壓電線至施工場地臨時設施布置場地。在臨時設施場地布置足夠的變壓器接線到工作面,應滿足施工現場用電的要求。
工程中應在橋頭路基范圍內修建臨時設施,臨時設施包括:拌和系統、骨料場、預制場地、鋼筋加工廠及綜合加工廠等。混凝土的拌制選應滿足施工需要。
二""旋挖鉆孔樁施工
1、準備場地、測量放線
在鉆孔機械設備就位前應進行場地的平整,以便設備的安放,然后根據鉆機的特點,要確保安全施工,消除施工現場中存在的事故風險。其次測量的放線,應根據設計圖紙用全站儀進行現場樁位精確放樣,在樁中心位置釘木樁,并設護樁,施工中護樁要妥善看管,不得移位和丟失,并且經常復測,防止施工中偏位。
鉆孔前盡量改善原來地質條件,提高承載力,在混凝土的灌注過程中,由于孔壁的泥皮對整個樁基的摩擦力減弱,也影響整個樁基的承載作用力。樁底注漿通過滲透,劈裂,和擠密作用使樁端受力層在一定范圍內形成漿液和土的結合體,改善受力結構的物理學性質,修復和提高受力土體的強度。
2、鉆機進場及安裝
樁機機械進場后及時就位,鉆機安裝時,底架墊平,保持穩定,使其不產生位移和沉陷。鉆機頂端用纜風繩對稱拴牢拉緊。鉆頭、鉆桿中心與護筒頂面中心線應保持一致,其中心位置偏差應不大于5CM,豎直線傾斜不應大于10%。施工過程中用全站儀或護樁檢查鉆桿垂直度情況,及時對鉆機做糾偏復位調整,并對樁機的完整性進行檢修調試。
3、埋設護筒
護筒的直徑比設計樁徑大30cm,護筒長度需根據地表土質情況決定。護筒采用12~15㎜鋼板卷制。根據設計樁位處的具體地質情況確定護筒入土深度,一般為2~4m,護筒頂面高出地面30cm。為確保孔壁及鉆孔導向等,護筒應堅實,不漏水,耐拉、耐壓,護筒接頭處無突出物。在鉆孔前按以下要求埋設護筒,護筒采用挖埋法,在已平整好的場地上,用水平儀測出地面高程,用全站儀精確定出樁基中心,引出十字樁,然后用人工開挖,吊車安放護筒,標出樁中心位置,調直調正護筒后,用粘性土均勻對稱回填夯實,用壓重振動,錘擊和輔以筒內除土的方法沉入,并隨時注意核對護筒的位置,防止偏斜。
4、泥漿制備
制備泥漿應選用塑性指數IP>10的粘性土或膨潤土,對不同土層泥漿比重可按下列數據選用:粘性土和亞粘土可以就地造漿,泥漿比重1.1~1.2間。粉土和砂土應制備泥漿,泥漿比重1.5~1.25:砂卵石和流砂層應制備泥漿,泥漿比重1.3~1.5。
5、沖擊鉆成孔
5.1機具布置
在埋好護筒和挖好泥漿池、備足護壁泥漿和粘土后,將鉆機就位,立好鉆架,鉆孔要嚴格控制誤差范圍,孔位的圓心誤差應在施工要求范圍內,鉆桿的中心線線垂直,做好準備工作方可開始鉆進作業。
5.2開孔
開孔時應先在孔內灌注泥漿,如孔中有水,可直接投入粘土。開孔及整個鉆進過程中,應始終保持孔內水位高出地下水位1.5~2.0m,并低于護筒頂面0.3m以防溢出,掏渣后應及時補漿。
5.3鉆進
孔口護壁堅實后即可正常鉆進,鉆進過程中沖程大小和泥漿濃度應按通過的土層確定。當通過砂礫石或含砂量較大的卵石層時,宜采用1~2m的中、小沖程,并加大泥漿濃度,反復沖擊使孔壁堅實,防止坍孔。當通過含砂性低液限的粘土等粘質土層時,因土層本身可以造漿,應降低泥漿濃度,防止卡鉆、埋鉆。
當通過堅硬密實卵石層或漂石、基巖時,應加大泥漿濃度,達到固壁和浮渣的效果,使卵石、漂石或基巖破碎。在掏渣后或停鉆后再次開孔時,應由低沖程逐漸加大到正常沖程以免卡鉆。
5.4掏渣
在堅硬巖層沖擊一段時間后,應換上掏渣筒,下入孔內掏取鉆渣。
5.5檢孔及清孔
鉆進過程中須用檢孔器檢孔。檢孔器用鋼筋籠制成,其外徑等于設計孔徑,長度等于孔徑的4~6倍。用新鑄或新補焊的鉆錐時,應先用檢孔器檢孔到孔底后,才可放入新鉆錐鉆進[4]。清孔采用換漿法,在清孔排渣時,必須注意保持孔內水頭,防止塌孔。
5.6鋼筋籠制作安放
首先,所有結構所用鋼筋的種類、規格型號等符合施工圖紙和有關設計文件的規定。
鋼筋的間距、搭接長度、保護層厚度及根數滿足設計及規范要求。鋼筋在后場加工配料并綁扎成型,然后用車運到現場,用吊車整體安裝。較長時,可分段進行施工。鋼筋焊接按照設計要求施工,設計要求為:閃光對焊,搭接焊及幫條焊三種焊接方式,建議受力鋼筋采用閃光對焊。
檢測管采用57mm,其總長等于樁基加30"cm的無縫鋼管,每根底端用鐵板焊穿不漏水,分別按120°綁穿在鋼籠內側加強筋上。鋼管上口用木塞塞好。為了確保吊裝時有足夠的剛度,主筋與加強筋必須焊接牢固,上下兩段保持順直。并在鋼籠內側臨時增設交叉拉筋焊接在加強筋上,以防止起吊時鋼筋彎曲。下放時必須取掉。鋼筋籠下放到設計標高后,立即用護樁校正鋼籠的中心點位,采用大木方將周圍卡緊,牢固鋼籠。防止在混凝土灌注過程中鋼筋籠上浮。以免孔澆時間過長造成塌孔。
5.7導管以及漏斗的安裝
采用人工連接帶絲口直徑φ300mm的導管和漏斗,要求節點絲口緊密,不漏漿,管壁光潔,組拼后應做水密實驗和抗拉實驗,實驗壓力應為導管入水深度的1.5倍。導管底距樁基底面25~40"cm。孔口安置25"cm的槽鋼兩片,將管卡卡緊上端導管。落放鋼籠中心至孔口的兩片槽鋼上。將漏斗下口與導管上口連接擰緊絲口,固好漏斗,在管壁和斗內澆水淋濕,采用木栓塞拔塞法或者砍球法使導管內的空氣和水受混凝土重力擠壓排出。
5.8水下混凝土灌注
混凝土在進行澆注前,最后要確定下孔底的沉渣厚度,當合格后方可進行施工。攪拌機、計量器、配合比、外加劑、原材料等必須在有試驗工程師驗證合格后,方可按現場施工配合比摻配材料用量,由拌和場集中拌料,混凝土罐車運送,吊車上料。在混凝土拌和過程中可適量加入高效緩凝減水劑,并控制其水灰比,并控制其混凝土的塌落度宜在規定范圍內。水下混凝土的拌和時間不少于2分鐘。混凝土自攪拌出料到球閥開灌的總儲料時間不超過30分鐘,混凝土自拌和機出料到灌入導管的時間不超過20分鐘。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可以得知,公路中對樁基的施工工藝的控制是控制質量的主要因素。對于那些更深樁基的施工只有控制好了施工工藝,才能夠確保樁基的施工質量,從而保證整個工程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