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和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城市交通網絡建設日益完善。在現代城市道路設計中,科學的設計方案不僅僅能使城市交通得到極大的改善和運用,還能提升城市形象。本文結合作者近年工作經驗,探討了目前市政道路設計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比提出相應的措施,僅供參考。
關鍵詞:市政;道路;設計;分析
1.市政道路設計中的存在的問題分析
1.1"盲目拓寬改造,建造超寬馬路
目前,在我國大部分城市中,由于歷史問題等各種因素,城市道路主要存在主干道的機動車道較少,一般是雙向4~6條,而且紅線寬度較窄。近幾年來,隨著機動車保有量的不斷增加,城市道路交通擁堵現象越來越突出。為了迎合小轎車的交通需求,許多城市盲目拓寬改造舊街道,建造超寬馬路,將機動車道數增至8~10"條,甚至更多。新建道路的紅線寬度越來越寬,占地面積大幅增加,使本不富余的土地資源變得更加緊張。
1.2"交叉口設計不合理,隨意性較大
在現代市政道路設計中,交叉口是交通管理與組織的控制點,也是各類交通匯合、轉換的地點,由于機動車、行人與非機動車之間相互干擾及交通信號等設施的影響,交叉口范圍內的運行車速低、通行能力小、交通事故率高,是道路的“瓶頸”。在交叉口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待行車道數不足、設施不完善、渠化不合理,其通行能力與路段通行能力不相匹配;排水不暢,雨天積水現象比較突出;道路沿線交叉口數量多、間距小;為防止某個點或某個路段的交通堵塞,盲目建造立交,在立交具體設計中,由于缺乏路網系統考慮,盡管建造的立交規模大、投資高,但綜合交通效果并不理想等。
1.3"注重路面結構層設計,忽視基礎處理
現代城市道路建設工程不同于公路工程,因為城市道路具有功能多樣化,線路密集等特點,再加上政策性強、建設周期短、設計影響因素多,市政工程的有一定的特殊性,許多道路在建設中,為了滿足工期要求,不得不降低設計標準或在施工工期制定上違背科學。有許多道路,特別是交通要道,因工期原因,其基礎根本未做處理,設計通常采取強面弱基的方法。由于基礎處理不徹底,許多道路投入使用后不久,即出現路基不均勻沉降、路面開裂等一系列病害,嚴重影響了道路的使用質量,也為今后道路的正常維護帶來了較大的困難。
1.4"交通設施設計缺乏科學性與合理性
近些年來,城市道路交通設施的建設在不斷完善之中,但在設計中缺乏一定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特別是交叉口范圍及周邊交通設施的設置。如交通信號設施的布置過于隱蔽;信號配時不盡合理;交通標志字體過小,設置位置不當,識別性較差;交通標線規范性不夠等。
1.5"管線設計缺乏合理布局
城市道路為通訊、燃氣、照明、給水、排水等市政公用設施設置的主要場所。在實際工作中,由于道路與其它管線設計單位非同一部門,彼此常缺乏一定的協調性,致使地上、地下管線在布局中缺乏一定的合理性,也為道路重復開挖帶來了一定的隱患。
2.市政道路設計的改進措施
2.1"合理布置道路橫斷面
在城市道路設計中,橫斷面設計為線形設計的關鍵環節。就橫斷面設計而言,其主要任務是根據道路的等級、性質和紅線寬度以及有關的交通資料,確定各組成部分的寬度,并予以合理布局。在橫斷面設計中,具體應注意的事項如下:
2.1.1"車道數設計
在多車道情況下,由于行駛車輛超車、繞越、停車等原因,車道的通行能力會受到影響,同時還會造成交通過分集中,增大交叉口負荷,引起交通混亂,給交通組織管理帶來一定的困難等。對于不設中央分隔帶的同向車道而言,若靠路中心線的車道通行能力為1,從左至右其它車道的通行能力分別為:0.9、0.8~0.9、0.7~0.8。由此可知,通過增加車道數來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的簡單措施并不可取。結合我國許多交通參與者違章現象比較突出的實際情況,城市主干道的雙向機動車道數最好不要超過8"條。若此時仍不能滿足交通量增長的需求,可通過改善道路網修建平行道路、調整交通組織、合理改善城市布局等疏散道路交通負荷的手段加以解決。
2.1.2"人行道與非機動車道設計
對于城市公共交通并不發達的我國城市道路交通現狀而言,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乘非機動車出行仍為城市多數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且該部分群體為道路交通參與中的弱勢群體。
為了減小非機動車和行人對機動車交通的影響,同時做到非機動車交通與行人交通的互補,在非機動車道設計中,應盡量遵循寧寬勿窄的設計原則,切忌盲目壓縮非機動車道;有條件時,修建非機動車專用道,由局部交通組織發展為網絡交通;在橫斷面布置中,可將非機動車道與人行道布置在同一平面上;通過交叉口拓寬來增加進口道機動車道數時,充分利用原有斷面的非機動車道空間,為其創造一個良好的交通環境。
2.1.3"綠化帶與分隔帶設計
在城市道路交通中,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和行人之間的干擾為影響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對向行駛的機動車對道路的通行能力影響相對較小,因此,三塊板和四塊板橫斷面布局為城市主干道理想的橫斷面布置形式。在分隔帶設計中,目前常用的設計方法是設計較寬的中央綠化隔離帶,相對較窄的機、非隔離帶或隔離欄桿。實際情況表明,地形受限時,保留機非隔離帶,或將寬的中央綠化分隔帶分散設計為等寬的機、非綠化分隔帶,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和行人之間的隔離效果明顯提高,同時還可減小機動車尾氣對行人身體健康的影響,改善行人周圍的環境,有利于綠化的養護等。
2.1.4"綜合管線布置
道路綜合管線的設計應遵循統籌規劃,同步建設,局部和整體相協調,技術和經濟相結合,近期和遠期相兼顧,臨時和永久相統一的原則。管線布置采用先人行道后車行道,檢查檢修頻繁的管道優先布置于人行道上。
在城市主干道設計中,可引進國外成功的設計經驗,將各種地上、地下管線系統地布置在共同溝內,不僅可改善道路沿線的環境,而且便于各種管線的系統管理,有利于解決道路橫斷面布局受道路紅線寬度制約、道路拓寬受各種地上、地下管線制約的矛盾,消除今后反復開挖的后患,同時還可以提高城市抗災、防災的綜合能力。
2.2"確定合理的交叉口間距與行人過街形式
2.2.1"交叉口間距與調頭方案
一條道路上的交叉口數目越多,交叉口間的間距越小,交通事故率越高,交通出行時間越長,出行延誤也會相應增加。城市道路上交通事故發生次數與交叉口接入數目成正比。
2.2.2"行人過街橫道設計
為了確保行人橫向交通的安全、快捷、方便,盡量減少乃至完全消除市民因過街不便而冒險違規橫穿馬路現象的發生,主要道路交叉路口與路段最好選擇人行天橋或人行地道的立交方案。對于信號燈控制的平面交叉口,當某個方向沒有設置左轉專用相位時,左轉機動車受過街行人干擾,綠燈期間不能順暢通過交叉口,進而將影響對向直行機動車的通行,降低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同時造成人、車沖突,行人被動闖紅燈的現象。此時將左邊人行道位置退后,使左轉機動車和行人的沖突點移至交叉口中心范圍之外,不僅可減小對對向直行車交通的影響,而且為行人留有兩次過街的余地。
3.結束語:
市政道路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因此作為從事市政道路設計的一員,我們要在平時的工作中進行積累和總結,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為城市道路建設提供有效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張偉.城市交通與道路系統研究[D].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邵光海.道路交通改善方法研究[J].城市交通,2007(1).
[3]徐循初.城市交通設計問題總結和經驗借鑒[J].城市交通,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