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文
前不久,湖南郴州桂東縣政協收到一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來信。信中說:“我叫周用宜,是周錫卿(周世正)的女兒,1952年隨祖父周震鱗離湘到了北京。父親1938年自美國紐約回國參加抗戰,1940年至1942年任桂東縣縣長,在任時組織征兵、征糧,支持抗日……”
說起周錫卿,大多數桂東人都覺得陌生。然而,要是說到周世正,桂東耄耋老人都知道他是民國時期的一位縣長。一封來信,讓人恍然大悟,周錫卿與周世正是同一個人,周錫卿原名叫周世正。筆者與周用宜女士電話中交談,查閱史料,打撈出周錫卿一段塵封75年的愛國愛民故事。
25歲出任縣長
周世正是湖南寧鄉縣人,1915年9月出身于一個書香世家。父親周震鱗是孫中山的追隨者,辛亥革命的元老,是毛澤東的“太老師”(徐特立是周震鱗的學生)。周世正是周震鱗的次子。
1936年,周世正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之后被公派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1937年7月7日,抗戰爆發。在美國留學的周世正義憤填膺,四處奔走呼號,帶領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的教堂、街頭、學校演講,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惡。他積極籌集資金,支持國內軍民的抗戰。
1938年,周世正取得經濟學碩士學位,學有所成的他放棄了在美國被高薪聘用的機會,按照父親的囑咐——回到祖國參加抗戰。起初,擔任湖南省抗戰統一戰線工作委員會設計組副組長、長沙行政署秘書。1939年,薛岳主政湖南,周世正任湖南《國民日報》經理。不久,才華橫溢的他在薛岳的舉薦下,出任桂東縣縣長。
1940年槐花飄香的季節,桂東縣迎來了這位身高一米八的縣長——周世正。桂東當時不通車,僅有幾條古道通往外面的世界,全縣人口8.9萬,年財政收入16萬元,積欠的債務2.9萬元,欠國家抗戰兵役1100名……
面對閉塞落后貧困的桂東,25歲的周世正毫不畏縮,勇挑重擔。在外患內憂籠罩的中國,他認為抗日是工作大局,是最大的政治。他以抗日救亡為重點開展縣政府的工作。為不因家庭影響工作,他把妻子梅墀衡(又名梅穎培)及不滿周歲的女兒周用宜從長沙接到了桂東。
帶領全縣人民支援抗戰
上任伊始,周世正召集全縣所有單位——軍事、民政、財政、建設、教育5個科,以及秘書、合作指導、會計3個室的工作會議,迅速成立了動員委員會、征兵協會、優撫委員會等工作機構。他在《桂東民報》上號召全縣人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支援前線抗日。
當時,許多熱血青年響應號召踴躍應征,全縣除完成每年的征兵任務200名,還償還舊欠兵役669名,積欠抗戰兵役從1100名降為431名。
當時,不少地方征兵用抓的辦法,而桂東卻呈現踴躍應征的新氣象,原因是什么呢?那是因為有一個體恤民情的縣長。
為了軍人安心服役,周世正以優待金、撫恤金慰勞。1940年8月7日,士兵郭威在河南抗日陣亡,縣政府給予撫恤金800元。他組織各界公祭陣亡將士活動,并對抗戰功勛子女免費就學。在征募寒衣時,周世正對大家說:“后方的民眾可以安居樂業,這是靠誰呢?前方將士。我們身上現在都加了衣服,可知道前方將士還穿著單衣,他們一面同敵人拼命,一面還要抵御寒冷的天氣,我們能坐視而不管嗎?”話語雖樸素,卻點燃了募捐熱火,1941年,桂東民眾向部隊捐獻寒衣800件。
為解決農村兵屬家中缺乏人力、牛力耕種的矛盾,周世正制定了《桂東縣兵團保甲義務幫工隊實施辦法》,對出征抗敵軍人家屬的田地實行義務幫工,要求全縣凡年滿16歲至50歲的男人(除殘疾者外)都是幫工隊員。
1941年10月,周世正發起“國民節約獻金運動會”。面對人頭攢動的民眾,他慷慨激昂:“大家要消除茍安觀念,積極行動起來,每人獻金一元,支援國家購買飛機。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抗戰勝利。”說完,他自掏腰包捐獻了21.6元。各界民眾在縣長的呼吁與模范行動帶領下,你一元,我一元,爭先恐后獻金。
為配合抗戰,周世正在桂東做了大量未雨綢繆的工作。組織縣內的國民訓練,凡18歲到45歲的男女都要參加。既上文化課,又搞軍事訓練,提倡國防科學,讓青壯年練就保家衛國的本領。他令秋收后,將禾田犁翻蓄水,以使敵騎敵車難以暢行、敵降落傘難著落。他成立防空指揮部,政府出錢建造防空設施,發布防空通告,告訴百姓,最好在空曠的地方挖掘地窖作防空洞,窖口覆以厚木板,木板上覆土壤或河沙。發現敵機,用特種警報——自制的竹梆進行敲打。警報響起,一律躲避到野外或防空洞,持有旗幟或彩色的物件應該收藏起來,不要成群結隊,也不要高聲喊叫。
對民生之事細致周詳
作為抗戰后方的縣長,周世正對民生之事考慮得細致周詳。1941年,他安排工作組在大塘、沙田、四都、新坊、清泉等鄉開墾荒山曠地,利用隙地種雜糧、棉花,或植桐、松、杉等林木。他調整農業產品結構,為推廣農作物新品種,政府購種無償供給農戶。筑塘壩,修建水利工程,疏通河渠。組織人員冬種小麥、蕎麥、油菜等,并派工作組督查中耕除草施肥。為冬種,禁放牲畜,對于牲畜損毀農作物,采取賠償、罰款,甚至變賣牲畜等法,以保證生產發展。
為了平抑市場物價上漲,周世正指導制定了《米谷等物質管制辦法》,核定人數與每月食米的數量。市場上的米、柴、豬肉、鹽、土布、茶油等物資由評價委員會評定售價。組建了桂東節儲實踐會,他擔任總隊長,帶頭增收節支,并對機關、學校、部隊職員按薪餉的高低確定購券代儲的多少。周世正大力提倡廉潔奉公,對縣政府的經費收支逐一審核,在《桂東民報》上公布,接受大家的監督,甚至要求公務人員私人通信,禁用機關的信紙與信封。1941年,縣政府消赤減債1.5萬元,積欠債務由2.9萬元降為1.4萬元。
周世正還極其重視開化民智。1941年投放教育文化費54970元,比1940年的26459元增加一倍多。興辦民眾教育——每逢二七墟期,在縣城下黃橋等6處設識字點,安排工作人員從上午11時到下午1時,組織民眾識字。他說,一年施教72次,每次4個字,一年可得288個字,社會教育就會有大起色。他關心學校教育,鼓勵老師安心教學,鼓勵學生勤工儉學。要求學生肩負抗戰宣傳使命,不要忘記救國。
為了過好戰時生活,他把“新生活運動”推行到了鄉村,喚醒民眾,改善風俗,反對陋習、惡習。那時,桂東也有人吸毒販毒。周世正知道后,于1940年11月30日下午在桂東體育場召開了戒煙戒毒大會,宣傳鴉片煙毒的害處。會后,將繳獲的煙具、毒品進行了銷毀。
他安排妻子梅墀衡擔任婦女主任,做好婦女工作,提倡婦女剪發,在婚喪節慶上要節儉,反對奢侈浪費。不要開口罵人,動手打人,遇上打架的事要勸架。要愛惜公物,要買賣公平。
他張貼通告,定期舉行全縣大掃除,疏通陰溝,清理垃圾。發布告,嚴禁捕殺青蛙,嚴禁打牌賭博。
1942年,在桃花梨花繽紛的時節,勤于治理、政績顯著的周世正被湖南省府調往常德漢壽縣擔任縣長。
抗戰勝利后,周世正被派往日本東京,參加國際軍事法庭工作——審判日本甲級戰犯,爾后在賠償及物資接收委員會任技術專員,接收日本賠償物資。
新中國成立后,他得知父親周震鱗很為毛澤東所看重,便放棄國外的優越生活,回到祖國。此后,他長期從事外語教學、科研、統戰、翻譯工作。他曾任北京市朝陽區第六、七屆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顧問、國務院參事。2004年3月16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