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鉤
19世紀的最后幾年,興起于魯西平原的義和團運動如烈火燎原,燒遍京津,并蔓延至山西、內蒙古和東北,引發中外震驚。為什么義和團在華北掀起軒然大波,卻在東南地區激不起半點風浪?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從社會治理的角度來說,有一個重要因素不能被忽略,那就是士紳勢力的強弱。
在傳統中國,士紳集團可謂地方社會最重要的穩定器,維系著當地社會的“自發性秩序”,包括地方的公益慈善、公共治理等。而一份晚清的進士地域分布統計顯示:1840年至1905年,進士數目最多的前十位依次是:江蘇、浙江、山東、江西、河南、八旗、福建、直隸、安徽、廣東。八旗與直隸在科舉錄取上有優待,姑且不論,東南省份占了這個名單的一大半。山東雖然進入三甲,但另一份統計材料顯示:1851年至1900年,山東的舉人數目基本上集中在山東半島、濟寧、濟南昌邑一帶(約42個縣),占了72%,這些地方在義和團興起時,大體上都保持平靜;而義和團的發源地魯西北有44個縣,舉人數目才占13%。地處魯西北的茌平縣,居然在清末20年間從未出過一個舉人。
由于缺乏一個強有力的士紳階層來組織當地的公共治理,魯西北的社會呈現出明顯的渙散狀態:人口結構以大量的自耕農為主,連大地主都很罕見,人口流動自由,人們彼此之間缺乏理性的聯結,除了秘密宗教,這里幾乎不存在什么像樣的自治組織(包括傳統的宗族)。這種渙散的社會結構,非常適宜義和團的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