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是干什么的呢?概括地說,主要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人民政協主要職能的完整表述有一個逐漸明確和不斷完善的過程。
政治協商是人民政協最早確立的一項主要職能,早在1949年人民政協誕生時所制定的《政協組織法》中就有明確規定。
民主監督職能源于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提出的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之間的互相監督,以及各級政協接受和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對政府提出建議和批評的實踐。1982年全國政協五屆五次會議通過的政協章程規定:人民政協“對國家大政方針和群眾生活的重要問題進行政治協商,并通過建議和批評發揮民主監督作用”。1989年全國政協制定了《關于政治協商、民主監督的暫行規定》,中共中央將這個文件批發全黨,從此,民主監督同政治協商一道作為人民政協的主要職能被明確下來。
參政議政職能是在1994年全國政協八屆二次會議修訂政協章程時增加的,當時章程的表述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組織參加本會的各黨派、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參政議政”。1995年1月,全國政協八屆九次常委會議將《關于政治協商、民主監督的暫行規定》修改為《關于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規定》,中共中央批轉了這個規定。從此,政協的主要職能就以正式文件形式規范為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2004年全國政協十屆二次會議據此修改了政協章程。
2006年,中央5號文件又重申了政協章程對政協主要職能的規定,并且做出了一系列新的規定。
“平易近人”最早形容政事簡易
“平易近人”現指態度謙和,但這個詞最早不是用來形容人的,而是用來形容政事的。
“平易近人”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西周初,周公的兒子伯禽封于魯,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齊,周公在朝攝政輔佐周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匯報政務,周公說:“為什么來得這么晚?”伯禽說:“我變革禮俗,費力不小。比如服喪,必得服滿三年方得去除。”而姜子牙到齊之后,五個月就去匯報政務,周公說:“為什么來得這么快?”姜子牙說:“我大大簡化了君臣禮儀,一切依從通俗簡易。”
為此,周公嘆道:“嗚呼,魯后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意思是說,魯國后世必定會臣服于齊國。政治如果不簡要平易,民眾就不愿意接近。平易近民,民眾才會歸附。所以“平易近民”本指政治的通俗簡易。
到了唐朝,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凡言“民”處皆改為“人”,此語也不例外。如白居易《策林》十二引用這句話時就改成了“平易近人”。這樣一改,意思也就變了,從指政治變為指為人處世的態度,有時也指文章風格淺顯易懂。
“骨朵”是一種兵器
骨朵一般與花連用,專指花蕾。它最初其實是一種兵器。
骨朵這種兵器為鐵或硬木制成,長棒的頂端安裝有石質或金屬的頭,頭呈圓形、蒜頭形、蒺藜形等多種,俗稱金瓜。宋人吳處厚所著《青箱雜記》載,五代時徐溫的兒子徐知訓“作紅漆柄骨朵,選牙隊百余人,執以前導,謂之朱蒜”。另據《遼史·刑法志》記載,當時的杖刑中有“鐵骨朵之法”,這是把骨朵當刑杖使用了,比如酷刑之一的“金瓜擊頂”。
宋代以后,骨朵并用為儀仗。如《宋史·儀衛志二》:“凡皇城司隨駕人數,崇政殿應親從四指揮,共二百五十二人,執擎骨朵充禁衛。”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元宵》中也提到,“兩邊皆禁衛排立,錦袍,幞頭,簪賜花,執骨朵子”。
骨朵指代花蕾大約出現在明代,倒非常符合花蕾的特征:花莖似棒身(支撐的骨),花蕊似蒜頭或瓜形。
信為什么論封?
漢代以前尚未發明紙張,人們便把信寫在一種稱為“牘”的長條形木板上。因其長度為一尺見方,所以又叫“尺牘”。信寫好后,需要密封起來向外發送,于是古人就用大小相當的另一塊木板將“牘”有字的一面扣住,這塊木板稱為“檢”。“檢”上雕有線槽,用細繩捆扎三道,把兩塊木板縛牢。為保密起見,又在檢的中心位置鑿出一個小孔,把系好的繩結塞進去,然后填泥封實,加蓋印章,此謂“泥封”或“木牘封”,也叫做“緘”。
后來,封黏的材料不斷改進,出現了火漆,亦名“封蠟”,或曰“封口漆”。此物以松脂、石蠟、焦油及顏料混合加熱制成條塊狀,一般呈紅色或棕紅色,也可按要求制成藍、白等特殊顏色,遇熱則軟,其性黏,專供瓶口、信件封緘之用。密封時,用燭火引燃火漆,在其熔成稠狀瞬間滴注需要封黏之處,并于凝固前加蓋印章,冷卻后則留下清晰鈐記圖案,既美觀又能防止私拆,此謂“火漆封印”。此法還用于雞毛信的黏合,以防脫落。幾經演變,“封”最終成為修飾“信”字的一個量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