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正平
在考古界有一個專業的知識,就是在器皿的碎片中,最大的碎片與次大的碎片間,重量比是16∶1,次大的與第三大的碎片間的重量比也是16∶1 。據此,人們根據某一物品的碎片,就能推測出這個物品碎前的大概形狀,恢復它的原貌。發現這一規律的是丹麥科學家雅各布·博爾,而他發現這一規律的過程卻鮮為人知。
在大學讀書期間,雅各布是個非常勤奮與注重實驗的學生。有一天在實驗室做實驗時,一不小心,一只玻璃瓶從他手中滑落,摔得四分五裂。其他人打碎瓶子后,心里不過難受一陣,然后將碎片清掃干凈倒掉了事。但雅各布摔碎瓶子后,心里并沒有難過,而是想起了十幾年前,他還是小學生的時候,有一次不小心打翻了一只老師喜愛的花瓶。當他手忙腳亂地收拾殘片時,老師輕輕地拍拍他,說:“別難過,沒事的。既然花瓶已經碎了,可有誰敢說破碎了的東西就沒有價值了呢?我們好好想想,說不定能從中得出一些有意義的東西呢。”
剎那間,雅各布產生了一個奇特的想法,他小心翼翼地將玻璃碎片全部撿拾起來,然后按大小仔細分類,發覺碎片可以分成4個類別,再把4個類別的碎片用天平稱重,相鄰的兩種大小碎片無論總量或個體,它們的比例都接近16∶1。隨后,為了證實這個結論,雅各布又先后買了十幾個瓶子,一一摔碎實驗,結果驚人地相似。1942年,雅各布依據自己的實驗數據,推出了著名的“碎花瓶理論”,受到了科學界的高度稱贊。
不為打碎的瓶子難過,從失誤中找到規律,這實在是一種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