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偉毅
“服務型”閱讀教學指的是:教師提供適切的教學服務,指導、促進、幫助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促使學生在理解、感悟、鑒賞中取得閱讀收獲。閱讀教學中,因為文本材料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情況千差萬別,因而需要不同的服務策略。
一、立足“教學內容”的服務策略
1.走在“前面”,引領服務。如在學習《飛向月球》一文時,有些學生弄不明白“失重現象”的宇宙飛船和登月艙;對于從宇宙飛船上看月亮,景色各異,與看地球見到的景色很不一樣,與地球上看月亮也不相同,學生難以抽象地想象。教學中,就需要教師作必要的引領服務,適時介紹講解,消除學習障礙。
2.跟在“后面”,鼓勵服務。閱讀中,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不全面,常會有以偏概全的現象;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也會存在膚淺、表面、不夠深入的情況;有時候不是不會,而是不愿深入思考,懂得一點點皮毛就自鳴得意。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教師就應站在他們后面進行鼓勵和鞭策。
3.陪在“身邊”,指導服務。學生在閱讀中,有時候對一些知識的理解感悟會遇到困難,這可能跟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不足有關。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必須陪在他們身邊進行手把手地指導服務。如在《圓圓的沙粒》的教學中,“坦然”一詞不易理解,若用以詞解詞(淡定、自然等),學生只能獲得淺表的認識。有個教師師采用角色體驗的方法進行教學服務。先是教師自己化身為“沙粒”,讓學生嘲笑,教師平靜、淡定地對自己說:“我要變成一顆珍珠,成為有用之材!”接著,出示課件(變珍珠?哈哈______。)讓學生填入適當的詞語說話。再接著引導學生:面對各種各樣的嘲笑,沙粒還是平靜、淡定地對自己說……最后教師啟發:“孩子們,你們剛才各種各樣的嘲笑,用文中的一個詞來說,那就是——”(生:異想天開)。“是啊,咱們通過在課文中換詞,不知不覺就明白了異想天開的意思了。而圓圓的沙粒那平靜、淡定的態度用文中的詞語就叫——(生:坦然)。這樣,對“坦然”獲得感性的理解,同時也理解“異性天開”一詞,并訓練了表達能力。
4.離開“現場”,放手服務。教學服務時,應大膽留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特別是要留給學生心智的空間。如有個教師在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大與小”主題課文學習后,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放手讓學生寫作創編。學生的習作多種多樣:有《有小水滴與大海》的想象論述;有精練的歌謠,從“少了一個鐵釘”,直到“丟了一個國家”;有《三顆紐扣》課本劇編演;有《大與小》快板說唱等。總之,有時我們離開“現場“,善于放手,反而可以給予學生更有價值的服務。
二、立足“教學對象”的服務策略
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不同,學習起點也就不一樣;學生的性格個性不同,學習方式也千差萬別。面對這種生生之間的差異,不少教師常會采用兩種處理方法:一種是“冷”處理——冷淡的“旁觀”,以偏概全,過度相信學生;另一種是“熱”處理——過分的“介入”,回避基礎,大家從頭學起。這兩種方法都難以激活學生學習的動力。我們認為教學服務,應從學生的需要出發。
1.尊重差異,給生成留空——“服務”需要耐心等待。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不要急于下定論,應讓學生不斷補充、評價、修正;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應耐心等待,讓其自我發現或請他人幫忙糾正,再讓他讀或說。課堂上也常遇到有的學生看起來已經“會”了,似乎不必教的現象,此時教師也不要急于肯定,以便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培養問題解決的策略。即使部分學生會了,教師也無需急著概括總結方法,而應做耐心等待的“旁觀者”,創造機會讓學生“回頭悟”,避免對其他同學的思維產生影響,同時也給了教師充分了解每位學生的機會,及時有效地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為促進課堂生成做好鋪墊。例如,在我校一年級《太陽》一課教學中,教者讓學生模仿課文說話:“______,太陽是______出來的。”一個學生舉手發言,當教師給他機會站起來后,卻欲言又止。教師讓他坐下想好試著說說再來。這樣重復著,直到第三次,這位學生終于開口了:“大海上,太陽是魚兒吐出來的。”教師的等待換來了絕妙的精彩!
2.關注體驗,要適時介入——“服務”還需積極參與。為了體現自主閱讀,不少教師常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學習,如個人自學、合作學習等,可效果往往不佳。問題就在于教師的教學行為沒有很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方式。多數教師漫無目的地踱步于學生間,并沒深入了解他們的學習動態,捕捉學習信息,及時參與指導點撥。有時候,學生表達自己的學習所得時,語言可能是瑣碎的,思維是不流暢。教師就應在細心“旁觀”的基礎上,積極地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交流中來,巧妙地發揮引領作用。根據學情適當服務,及時推廣好的學習經驗,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就能得以保證,學習方式也才能得以落實。
3.反思回顧,促思維升級——“服務”更需有效提升。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的服務在于等待與幫助;在學生思維受阻時,教師的服務在于示范與點撥;在學生思維火花閃現時,教師的服務在于傾聽與賞識;在學生思維發散時,教師的服務在于調控與引領。要讓學生在我們鼓勵的眼神、贊賞的微笑、激趣的提問中自我感悟、積極思考、勇于創造、快樂成長!如我校北師大版二年級《風》同課異構中,在最后環節,教師們都設計一個拓展練習——仿寫詩歌,讓學生說風、仿風:“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說我和你了。但是______,我們知道______。”但是,在研討課中,不同教師的智慧就體現出不同層次的教學服務水平。有的教師這樣啟發:“同學們,你們從哪里還感受到風的存在?”這種教學服務是潛意識的,局限于這個環節任務的完成。另一位教師察覺到學生受制于用眼睛、視覺去發現風的存在于此,就想有意識進一步啟發學生思維:“同學們,你們還能怎樣感受到風的存在?”該教師有意識進行服務,但經過多次嘗試,學生思維還是還是打不開。應如何促進思維升級呢?教師應怎樣進行有效的服務性指導呢?一個教師的智慧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同學們,葉爺爺用他那雙明亮的眼睛在樹葉上,在樹林里,在水面上找到了風。假如我們閉上眼睛的時候,你還能找到風兒嗎?請同學們睜大眼睛看看,豎起耳朵聽聽,深吸一口氣用鼻子聞聞!把我們自己找到的風寫進小詩中。比一比,我們班的哪位小詩人最有創意。”經過這樣的啟發,學生就打開了思路,在聽覺、觸覺、嗅覺等方面展開想象,有了各不相同的說法。可見,教學服務既需要服務意識的喚醒,也需要服務智慧的提升。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第三實驗小學)
注:該文為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立項課題《“服務型教學行為與個性化學習方式”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