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文孝
【摘 要】在新課程理念和新教材之下的小學數學計算教學與傳統的計算教學的課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內容和形式越來越生活化、趣味化,然而,現今的計算課堂教學在熱鬧的表面下卻出現了學生計算能力普遍下降的奇怪現象。如何才能使計算教學有效,甚至高效呢?現就本人實踐中教學中小學中年級數學計算教學方面的經驗加以疏理,以期達到交流、提高的目的。
【關鍵詞】中年級數學;計算教學;有效策略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可以說小學數學的計算具有基礎性和工具性,在小學階段的計算學習,對于小學生今后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計算能力是小學生必須形成了基本能力,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最重要部分之一。
策略一:統籌兼顧,讓計算教學與問題解決和諧統一
新教材重視情境的創設,重視教學素材的現實性和趣味性,但很少呈現出數學的本質即數學關系和解題方法。這樣的編寫往往讓老師(特別是新教師)忽略問題解決的應該抓住的關鍵,從而導致教學效果低下。怎么才能讓計算教學和問題解決和諧統一呢?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兩點:
1.認真分析教材,把握知道結構體系
教材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是每一位教師應該首先認真研究的。在拿到教材以后,教師應該首先通觀教材,把握教材中“問題解決”所需要呈現和掌握的知道點。這時,不但要關注教材呈現的問題情境,理解編者的意圖,預設學生看到教材的情境后會出現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準備,而且要關注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分析數量關系,總結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數學關系。另外,還要關注練習中出現的問題類型和計算類型。
2.認真鉆研教學用書,找準課時重難點
新教材的知識體系編排,初看給人的感覺是知識點較為零散,不易把握。然而,如果我們細心分析,其實教學用書上已經給我們較為詳細的列出了相應的知識體系。只要我們善于鉆研,就能夠把零散的知識匯編成系統的網絡。
通過分析之后,我們應該比較清楚的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對于計算比重偏大的情況,我們要注重把計算放在整個教學體系中,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而算,做到計算有目的,有針對性。而在解決問題占比重較大的課題里,我們應著重聯系情境中的問題與運算意義之間的聯系,把握問題解決的數量關系。對于計算教學與問題教學并重的情況,教師應該注重其如何整合,如,讓學生在比較中感悟,把相同模式的問題放置在不同的情境中,讓學生去體會問題解決與計算的本質聯系。
策略二:提高計算教學中動手操作的有效性
布魯納表象模式的理論認為:人再現現實及其規律性有三種表象模式:動作性模式、映象性模式和符號性模式。這些模式充分體現了認知發展的規律。在小學階段,映象性模式(即表象)在認知的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橋梁作用,但在教學中卻常常被忽視。如在一堂《除法的初步認識》中,教師先組織學生進行動手操作:①將8個圓片每2個一份,可以分幾份?②將15個小方塊每5個分一份,可以分幾份?當學生操作完后,教師直接寫出算式15÷3=5,開始講解除法的含義和各部分的名稱。在這個教學片段中,學生從動手操作階段直接抽象到符號性模式階段,脫離了表象,使操作與符號很難建立起真正的聯系,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如果教學在學生充分動手操作后,再增加一個教學環節:在學生動手操作分一分后,讓學生閉上眼睛在腦子里分一分:10個圓,5個一份,可以分幾份?在這樣充分感知和生動的表象的基礎上進行抽象,學生就能較好的理解除法含義了。
所以,在讓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教師要掌握適當的分寸,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仔細設計操作過程并作適當的指導,切忌學生不明目的的操作或操作過于形式化而無實際意義,這樣才能使計算教學中的動手操作有效性得以最大化。
策略三:提高計算教學是練習的有效性
鞏固練習是數學計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練習不僅僅是鞏固數學基礎知識、訓練學生解題技能的工具,而且能促進學生以思維為核心的智力發展,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是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徑。因此計算教學需要適時的鞏固練習,我們也有必要留有足夠的課堂練習時間。在練習設計及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做到:
(1)教師對有關教學內容的練習問題,事先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和估計,了解練習中所蘊含的數學思想,學習方法和解題策略,分析哪些是學生已知的學習方法或容易解決的問題,哪些是需要教師進行引導或滲透的新的學習方法,做到心中有數,才能較好的應付課堂上學生可能發生的情況。
(2)練習要有層次,有針對性。從基本練習、針對練習、變式練習到拓展練習等層次要分明,難易程度適合學生。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動手做,充分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作出答案。還要創造和諧的氛圍,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易互動,啟發彼此的思維,做到不同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
總之,數學課堂離不開計算,離不開問題解決,把計算和問題解決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是我們永遠的目標。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我們還要進行更多的嘗試和研究,把計算教學的有效性發揮到最好的程度,為新課程改革的成功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