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廣東珠海市對口幫扶四川涼山州以來,珠海市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廣東省委常委、珠海市委書記李嘉,市長何寧卡親自研究、部署,并親赴涼山推動扶貧協作工作,市分管領導也多次深入涼山研究落實相關工作。
4年多來,珠海市以兩地共同簽訂的框架協議為基礎,制定試點先行、逐步鋪開的工作思路,創新突出重點、民生優先的工作舉措,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充分調動各種資源,積極開展幫扶和協作工作,取得階段性明顯成效。
截至目前,珠海已落實幫扶涼山資金7351.8萬元,實施彝家新寨、道路橋梁、安全飲水、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社會事業、專題培訓等幫扶項目68個,有效改善了22.3萬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珠海、涼山6個縣區建立結對關系、31個部門實施幫扶合作、24家企業開展合作交流,珠海8家企業和9個社會組織(個人)為幫扶涼山捐資捐物。
2014年,珠海市在扶貧協作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幫扶舉措,豐富合作內容,以“五個一百、五個一批”為抓手,積極拓展系列幫扶合作項目,不斷深化對口扶貧協作工作。
“五個一百”即是:一是由珠海市技師學院與涼山農校采取“1+2”模式(在涼山讀1年、珠海讀2年)聯合舉辦“珠海班”,每年為涼山培養100名中級專業技能人才;二是由珠海、涼山教育部門每年共互派100名教師開展支教、跟班學習等交流活動;三是由珠海、涼山衛生部門每年共互派100名醫務人員開展支醫、跟班學習等交流活動;四是由珠海市扶貧基金會動員社會力量每年資助100名涼山貧困大學生,每人5000元;五是幫扶涼山“山海緣”民族服飾文化中心建設,每年培訓100名彝族傳統工藝人才。
“五個一批”即是:一是由珠海市文體旅游部門組織一批珠海旅行企業通過實地考察、推介會、媒體宣傳等形式推介涼山旅游資源;二是由珠海市工商聯組織一批珠海民營企業家赴涼山考察,推動兩地經貿合作共贏;三是由珠海廣播電視臺、珠海特區報社組織一批攝影家、畫家赴涼山采風,舉辦專題展覽,宣傳涼山,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珠海、涼山扶貧協作;四是由珠海市扶貧辦支持涼山組織一批涼山縣區一線扶貧工作干部到珠海培訓學習,加強兩地干部交流;五是由珠海市商務局支持涼山組織一批涼山企業到珠海開展推介活動,幫助涼山企業走出去,參與市場競爭。
系列幫扶合作項目實施以來,珠海市加大力度真幫實扶,充分發揮雙方優勢資源,在教育、文化、衛生、人才、經貿等方面,將幫扶協作平臺進一步做大做強,各方面綜合成效不斷提升,使珠海、涼山扶貧協作展現出勃勃生機,更涌現了一批典型人物和企業。
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住著這么一群人,他們基本與世隔絕,每天只有土豆充饑,每晚都與牲畜同睡于一個屋檐下,沒有時間觀念,沒有任何電器,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總能看到大孩子背著自己的弟弟和妹妹,八旬的老人家背著柴禾,七八歲的小孩子背著秸稈……這是珠海市軟件行業協會秘書長陳和平赴涼山州考察的幾天中常看到的情景。她說:“毫不夸張地說,這幾天我穿越了兩個不同的世界,沒想到六萬多平方公里的廣袤涼山,雖然創造了幾千年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但這里的生產力、思想和生活方式卻‘超乎想象地落后。”
2012年5月以來,在珠海市開展的東西扶貧協作工作中,陳和平帶領協會全體工作人員,積極響應對口援建項目,向全行業發出倡議。經多方努力和動員,協會組織會員企業捐助110萬元,用于涼山州普格縣洛烏溝中心衛生院門診綜合樓建設。該項目已于2013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它的建成極大地改善了當地4.5萬名彝族群眾的醫療衛生狀況,深受當地彝族群眾的歡迎。
2012年下半年,陳和平帶著協會的理事單位再次赴涼山考察。看到在大山的深處,有一些學校——其實不能說那是真正的學校,只是為了讓孩子們不用走上幾個小時的山路外出求學而設立的教學點,那里的教室很簡陋,有的甚至是危房,破敗不堪,頭上的瓦片好像隨時都會掉落下來。
在考察喜德縣時,陳和平認識了一位叫波力木干的老師,波力木干已無怨無悔地在這個小山村里教了30多年的書,校長、老師、后勤人員……他一個人身兼多職,而每月卻只有300元工資。
回到珠海后,陳和平對此次涼山之行感觸頗深,她說:“從交通、教育,到醫療衛生,需要我們做的太多、太多了!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同年10月,她聯系珠海市軟件協會副會長單位——金山軟件公司員工發起定向捐贈“明天希望”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助學項目,向涼山州美姑縣拉木阿覺鄉中心學校的彝族學生捐贈了價值15萬余元的60臺電腦和一批學習用具。當年年底,金山員工又發起捐棉被活動,數十箱棉衣、棉被寄往拉木阿覺鄉中心學校,使那里的彝族學生們感受到了來自珠海軟件人的溫暖。
2014年,珠海市重點推進“五個一百、五個一批”系列幫扶項目,作為對口幫扶涼山工作的積極分子,陳和平得知這一消息后,立即發動協會的許多會員企業通過不同形式參與系列幫扶項目,樹立了協會和行業的良好的社會形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