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勝阻
現階段,我們不能盲目地戶改和土改,必須使戶改和土改健康可持續。
近日召開的第四屆新型城鎮化峰會有兩個特點:一個特點是把城鎮化和財政法治聯系起來。財政是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核心,法治是治理能力現代化最基本的方式。另一個特點就是,把城鎮化和扶貧聯系起來。扶貧問題,是實現小康目標非常重要的工作,拉動貧困地區減貧脫貧,要利用好城鎮化機遇。
城鎮化在移民扶貧中有兩種模式:一是對貧困地區進行整體搬遷,就是生態移民;二是在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過去一年,在武陵山區調研發現,湖北恩施地區曾經實施過這兩種模式。當地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另外,恩施的來鳳縣和湖南的龍山縣也都屬于武陵山區,兩個縣城相隔7公里,現在這兩個縣連通了,建立了一個經濟協作示范區。也就是說,可以通過城鎮化發展特色產業,來解決城鄉居民的就業、致富問題。像武陵山區的張家界,通過旅游解決了大量人口的就業問題;秦巴山區湖北十堰的“竹房城鎮帶城鄉一體化試驗區”,將竹山、竹溪、房縣三個縣城連成一片,主要特色是農民就地就近轉移,通過城鎮化帶動扶貧開發,也顯示出了很好的效果。
城鎮化有五大要素:人、業、錢、地、房。
人,是城鎮化的核心。業,城市必須要建立在多元產業的基礎上,不能只是房地產。市民化一定要有穩定就業,在推進戶籍改革的過程中,如果農民沒有穩定就業,即使給了他戶籍也沒用。錢,城鎮化的改革和建設需要解決“資金從何處來”的問題。地,要有序推動土地流轉,同時在城鎮化過程中實現土地的集約使用。房,城鎮化要解決進城人口住有所居問題,讓進城人口有房住、住得起,能夠安居樂業。
人的市民化,關鍵是要有穩定的就業和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通過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來,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一億人,棚戶區改造和城中村改造惠及一億人,中西部就地城鎮化一億人。如果實現就地城鎮化,擁有穩定就業和基本公共服務,戶籍就顯得不重要。
目前,戶籍改革非常復雜。據調查,80%甚至90%的新生代農民工,愿意生活和工作在大城市,但是不愿意放棄農村戶籍。這個問題很復雜,現在放開小城鎮的落戶限制,沒有放開的是大城市、特大城市,但小城鎮沒有就業機會,農民工不愿意去小城鎮,而由于大城市房價太高,生活成本太高,農民工在大城市感到很難生存。所以,戶籍改革是局部的,而公共服務改革是全面的?,F在80%-90%的農民工在城市的就業是不穩定的,公共服務基本缺失,特別是小孩上學。我們實施差別化的落戶政策,但是一些小城市即使放開戶籍也沒有吸引力。
因此,戶籍改革要堅持“因城而異”,特大城市嚴格控制落戶人口,小城市放開。要“因人而異”、存量優先,在農民工群體中間,相當大的比重是沒有穩定就業的。要優先把有穩定就業、有穩定住房的沉淀型轉移人口城鎮化。要保障轉移人口的權益,但很擔心的問題是,農民工改變戶籍以后,如果馬上收回他的土地,那他就面臨巨大的機會成本。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有數以千萬計的農民工在沿海失去工作,但這些農民工沒有感到恐懼,因為他們家里有地,他們想大不了回家種地,土地起到了心理上的穩定作用。所以,如何保障轉移者的權益,也很重要。
城鎮化的路徑抉擇,是就地城鎮化還是異地轉移?是把大城市做大還是把小城市做多?應該是兩個過程。從現在講,30多年來,大規模的異地轉移之后,我們更要反思這樣一種異地轉移城鎮化的巨大代價,來更好推進就地城鎮化。我曾經對就地城鎮化進行了大量調研,得出一個結論是,就地城鎮化的幸福感最強。
現在,中國經濟實現了“雙轉移”的“推力”和“拉力”,中西部由于產業的轉移形成一種“拉力”,東南沿海地區,傳統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逐漸減弱,產業結構升級迫切,以及“城市病”等因素,形成一種“推力”,這種“雙轉移”的“推力”和“拉力”,就帶動了產業和勞動力向中西部轉移,秦巴山區的這個項目就需要很好地研究這點?!半p轉移”改變城鎮化,農民工的回鄉潮,可以實現就地城鎮化模式。所以,金融危機以后,很多人在中西部城市尋找幸福,他們覺得和家人在一起,很有幸福感。
說到土改,總書記在2014年9月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和10月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都分別討論了土改。第五次深改會議講農地改革,農民工到城市以后,他的農地如何流轉。第七次深改會議講的是建設用地入市。土地流轉的改革問題,對于研究城鎮化是非常重要的。土地流轉的問題,既提到農民工收益問題,也涉及到戶籍改革問題。土地流轉可以喚醒“沉睡的資本”,可以使得農民能通過土地流轉獲得一定收入。
這就面臨一個問題,農地如何流轉?第五次深改會議上討論了一個很重要的議題:三權分置。所有權不變,承包權歸農民也不變,經營權或者使用權流轉。這樣一種產權設計和城市土地的兩權分置是不一樣的,只有把產權界定清楚,土地流轉才能有序、有效。所以,土地流轉、三權分置,可以推進土地集約化經營,提高老百姓財產收入。
對于土地流轉問題,我非常擔憂“一哄而起”,大量的農民失去土地,會使社會穩定受到嚴重影響。因此,我認為對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地要有嚴格的門檻,建立風險保障金制度。有序流轉,放活經營權。根據農業部統計,全國耕地流轉面積是3.8億畝,占所有耕地的28.8%,接近30%。農地流轉的形式有出租、互換、轉包等等。當前,我國28.8%的土地流轉中存在一些問題,包括沒有遵循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土地流轉價格不合理,土地流轉制度建設滯后,土地流轉不誠信不規范,存在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隱患。城鎮化不能導致“去農村化”,未來誰來種地也很重要。有一部分土地非農化、非糧化,這就給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帶來隱患。要防止非農化,保護耕地紅線。
在農村土地產權交易市場上要公開、公正、規范。農民應該有三權: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農民宅基地的使用權、宅基地上自住房的房產權,對應這三權就應該有三證。所以,歸納起來就是,不損害農民權益、不改變土地用途、不破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能搞強迫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揮、不能片面追求“快”和“大”?,F在,30%的土地流轉了,70%還沒有流轉,將來這一比例或許還會進一步下降,但總體講,經營自己承包耕地的普通農戶占大多數,不能忽視這一基本農情。這也是對城鎮化的態度,城鎮化也不能片面追求“快”和“大”。
在此情況下,如何使土地集約城鎮化?就需要建立統一的城市建設市場。其中,重要的問題是,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改革,建立統一的城鄉建設用地市場,實現城鄉建設用地“同地、同權、同價”。土地城鎮化要在存量上做文章,而非增量。我們土地的粗放利用,土地紅利呈現出日益衰竭的趨勢。從開發強度(建設空間/城市總空間)這一指標看,北京48%,上海37%,深圳49%,東莞43%,而日本東京只有29%,香港只有19%。所以,這種土地的粗放利用,各主要城市基本快到了無地可用的地步。
還有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征地制度的改革,從土地財政角度講,地方政府在城鎮化進程中,城市政府過度依賴土地財政的局面必須改變。在經濟下行壓力下,房地產調控會影響建設用地市場,土地出讓金大幅下降。所以,過度依賴土地財政會導致很大風險。
此外,要發展農地金融,如何用土地來擔保和抵押,用好土地的融資制度。土地有兩種功能:一是生存保障,二是致富資本。土地不可以私有化,但土地可以資本化。如何發揮土地致富資本功能?利用好土地資本化紅利,是件重要的事。
土地制度改革的總體思路是,完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三權分置,構建平等進入、公平交易的市場,推進征地制度改革,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完善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土地財產稅制度,建立國有土地資產經營制度,建立以權屬管理和用途管制為核心的現代土地管理制度,發展農地金融和土地融資制度,改變地方政府過度依賴土地財政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