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過年了,我們這期雜志展示了幾組反映貧困地區新貌的圖片,讓讀者看看一些貧困老鄉“工作有了”“日子富了”“新房建了”“清水來了”“產業興了”,也為傳統的春節加點溫,添些暖。
什么是“年”?簡單又復雜,抽象又具體。季羨林曾說:“年,像淡煙,又像遠山的晴嵐。”在馮驥才看來,過年意味著故鄉、熱土、父母、家園、血緣、根脈。一聲“回家過年”,神州大地人流涌動。1235條空中航線,8萬公里鐵路,373萬公里公路,以及無數的江河,數以億計的中國人,在短短40天內如同候鳥一樣,完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人口“大遷徙”。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在國人心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延續著四千年的節慶風俗傳承,流淌著人們享受團圓的情感血脈。人們以過年的方式,停歇心靈,接通情感。因為,春節既有“律轉鴻鈞佳氣同,肩摩轂擊樂融融”的美好圖景,也客觀存在著“病眼少眠非守歲,老心多感又臨春”的孤寂慘淡。這個時候,我們把目光更多地投向那些貧困老鄉,既是一種常情和常態,也是一種責任和擔當,還是一種溫暖和力量。
下雪了,深入安置點,摸摸災區群眾的棉被夠不夠暖和?過年了,走進廚房,看看困難群眾鍋里有沒有肉菜?各級領導干部深入基層一線,到老少邊窮、受災地區去,到困難群眾中去,“送去米面油,困難戶過年不再愁”,“讓困難群眾過年都吃上餃子”。
于是,中國的春節,壯觀的不只是極具視覺沖擊力的春運大潮,還有溫情涌動的各種送溫暖活動。這陣子,隨手翻翻報紙,看看電視,瞅瞅網絡,頻繁出現給貧困戶送溫暖的文字和鏡頭。
除了黨政部門,社會組織送溫暖活動也很豐富。比如,濟南百個貧困村收到“過年大禮”,320萬元慈善救助基金發往貧困村。蘇寧聯合中國政法大學啟動“陽光照亮回家路,送500名貧困學子回家過年”,資助車費補貼。太原市慈善總會“送溫暖、獻愛心”,支出款物1871.5萬元,救助貧困人群6.75萬人次。菏澤市學雷鋒志愿者協會則舉行了一場寒冬送暖義賣募捐活動,為農村貧困兒童送鞋、書包、文具。其志愿者協會張會長現場給市民擦皮鞋,擦得興起,干脆臨時托一名志愿者替他致詞,自己安心地幫市民擦鞋。
有些公民個人,還廣告“求與兩家貧困家庭過年”。中華民族的扶貧濟困傳統美德,真是淵源流長。
專門的扶貧工作者所做的,更是一種特色。論給窮人送溫暖,需要無數次;論讓窮人吃得好,追求每一頓。因為面對全國7000多萬貧困對象,措施要更扎實,單單駐村幫扶就有12萬多支工作隊、40多萬幫扶干部,覆蓋全國貧困村。他們的理念是“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在貧困老鄉的脫貧上”,目標是“兩不愁三保障”,補齊2020年全面小康的短板。
不管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還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底線,都在時刻提醒我們,只有拉著貧困老鄉的手,一起奔向全面小康,實現中國夢的發展基礎才會更加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