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貴州省進一步加大了同步小康駐村工作力度,按照省委、省政府“一村一同步小康工作隊,一戶一脫貧致富責任人”的要求,以縣為單位組建了駐村工作隊,以鄉鎮為單位組建了駐村工作組,以村為單位組建了駐村工作小組。其中,縣級駐村工作隊隊長由省直部門單位掛幫聯系縣(市、區)工作組組長(省直部門單位廳級干部)兼任,駐村工作組長由聯鄉的縣(處)級干部擔任,駐村工作小組組長由駐村干部擔任。
按照一村五人的安排(每個駐村工作小組由3名干部和1名大學畢業生、1名農村知識青年組成)和“一人駐村,單位全員幫扶”的原則,共從省、市、縣、鄉四級選派駐村隊員55864人(省派駐791人,市州派駐1456人,縣、鄉派駐53617人),組建11590個駐村工作組,赴全省11590個村(含9000個貧困村)開展為期一年的幫扶工作,首次實現了駐村工作隊對貧困村、貧困人口的兩個全覆蓋。
同時,為充分發揮駐村干部在精準扶貧中的“管道”作用,貴州省明確了駐村工作隊工作職責,建立健全了駐村干部培訓、激勵、考核、保障等機制,使得駐村幫扶工作做到了真選實派、真蹲實駐、真幫實干、真脫實富。
全省總動員
貴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同步小康駐村工作,明確由省委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省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的領導、派駐和指導,省委組織部、省直機關工委、省扶貧辦負責抓好各項駐村工作任務的落實。省市兩級按照“領導定點、部門幫縣、處長聯鄉、干部駐村”,縣鄉兩級按照聯鄉駐村幫戶的方式,分期分批、先難后易地開展幫扶工作。
目前,39名在職省領導定點幫扶39個重點縣和39個重點鄉鎮,101家省直單位對全省88個縣(市、區)進行整體掛鉤聯系幫扶,實行省直機關單位處長或市縣兩級選派的縣處級干部定點聯系貧困鄉鎮,各級機關派出干部組成駐村工作小組,按照“黨群部門幫弱村、經濟部門幫窮村、政法部門幫亂村、科技部門幫產業村”的原則開展駐村幫扶。每個駐村工作小組由3名駐村干部和1名大學畢業生、1名農村知識青年組成,與所駐貧困村村支兩委密切配合,全省由此形成了10萬余人的強大幫扶力量。
全省將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納入年度黨建工作考核和單位目標績效管理考核,建立縣鄉為主、市(州)負責、省級督導工作機制。如省領導每年到基層調研時間不得少于2個月。其中,到基層蹲點駐村時,安排4-6天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到扶貧工作重點縣(發展困難縣)、定點扶貧鄉鎮調研不少于4次。工作隊員駐村期間與所在工作單位脫離,并保證每月駐村工作時間不得少于20天。
省內還按照“2個80%”的原則,即80%的招考進機關事業單位的大學畢業生要安排駐村,80%提拔的干部要來自基層一線,把開展駐村幫扶作為發現、培養、鍛煉干部的重要途徑,全省形成了干部主動參與、踴躍報名參加駐村工作的良好氛圍。
省財政按照每村2萬元標準,投入2.318億元建立駐村幫扶資金;繼續在28個縣41個鄉鎮實施集團幫扶項目,安排項目資金20500萬元;對22個非集團幫扶重點縣的同步小康工作隊,分別安排50萬元的黨建扶貧專項資金用于實施駐村幫扶項目。各派駐單位盡力對幫扶村爭取資金項目支持。同時,還把駐村干部交通、生活等補助費用納入部門單位經費預算,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保障。
各地在精準扶貧工作中,開展了各具特色的駐村幫扶工作。黔東南州對全州貧困農戶進行個案管理。按照州級干部幫5戶、縣級干部幫3戶、科級干部幫2戶、一般干部幫1戶的“5321”形式,從2014年至2018年,用5年時間分年度對全州貧困農戶開展手挽手、面對面結對幫扶。
畢節市采取“1+N”方式結對,做到“單位到村、干部到戶、責任到人、措施到位”,確保“一村一幫扶責任單位、一村一幫扶工作隊、一戶一幫扶責任人”。
銅仁市玉屏縣結合“干群連心·同步小康”干部駐村活動,開發了民情信息電子管理系統。為全縣貧困群眾建立了民情電子檔案和地圖,把原本需要多方查詢才能了解的問題,通過網絡查看“村民民情電子檔案”和“村民居住地圖”,就能快速做到家庭情況清、村情信息清、群眾困難清,真正做到了“鼠標一點,民情盡顯”,讓干部為民服務更加精準。該系統已成為干部為民服務的好幫手,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好評。
2014碩果累累
在貴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各級各有關部門切實落實工作責任,認真組織做好2014年同步小康駐村幫扶各項工作,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
省委書記趙克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經常深入鄉鎮、村(社區)和田間地頭、群眾家中蹲點調研,食宿農家話發展,走村入戶解難題。省委副書記、省長陳敏爾等省領導,深入聯系點蹲點調研指導,帶動各級領導干部給群眾辦實事、好事。廣大駐村干部吃住在村、工作在村,積極幫助基層和群眾理思路、謀規劃、出點子、找路子、選產業、跑項目。從省委到基層一線,一級帶一級,一級傳一級,極大地鼓舞著各級黨員干部埋頭苦干、奮力爭先。干部在駐村工作中拓寬了視野,增強了群眾觀念和群眾感情,實現作風在一線轉變、力量在一線凝聚、能力在一線提升。
2014年,廣大駐村干部和駐村干部派出單位積極籌措資金和物資11.3億元(含無償和有償資金),還幫助引進各類資金17.8億元,認真組織實施了6976個各類項目。在實施項目時,首先從基礎設施建設著手,不同程度地為幫扶縣解決了農田基本建設、人畜飲水、修建公路、通電通訊、電視覆蓋等問題,使定點扶持的貧困鄉、村基礎設施有了明顯改善。同時,立足于地方優勢,堅持開發式扶貧,在當地大力興辦各類種植業、養殖業、工業加工業項目,現已具備了一定規模并產生了經濟效益,有的還形成了產業優勢和市場優勢,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后勁明顯加強。endprint
工作中,廣大駐村干部和駐村干部派出單位克服各種困難,多方協調,為貧困地區科技、文化、衛生等事業做了大量的工作。使農業新技術得到推廣和運用;缺醫少藥狀況得到緩解;農村辦學條件有了較大改善,適齡兒童輟學率明顯下降;農村人口出生率得到有效控制;廣播電視覆蓋率大幅度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農民生活觀念、生活方式、生產方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
各級駐村干部積極配合定點扶貧縣、鄉(鎮)黨委著力抓好以農村黨組織為核心的基層組織配套建設,圍繞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四個一”工程和“五個好”目標,抓住配強班子、選好班長、建好隊伍這一關鍵環節,采取突出重點、分類指導的辦法,重點整頓了軟弱渙散和處于癱瘓狀態的村黨支部,使貧困地區農村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明顯增強,加快了扶貧攻堅步伐。
各駐村工作組立足實際,帶弱村、治亂村、幫窮村,幫助工作、化解矛盾、推動發展。廣大駐村干部把群眾當親人,把群眾的事當家事,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所煩、所憎,在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中體察民情,在為群眾排憂解難中增進感情。特別是在洪災、旱災等重大自然災害面前,干群心連心、手拉手,一起搶險救災、保民生、抓生產,建立了深厚感情,用辛勤努力架起了黨群干群“連心橋”,譜寫了魚水關系新篇章。
2015戮力前行
2015年,貴州省將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扶貧開發的意見》(國辦發〔2014〕58號)要求,積極支持和充分發揮駐村工作隊的“管道”作用,著力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扶貧機制,切實做到深入推進駐村幫扶與精準扶貧、深入推進駐村幫扶與“三支隊伍”建設、深入推進黨風廉政主體責任建設與扶貧項目資金監管“三個深度融合”,使駐村工作隊有能力、有手段、有措施、有激情地幫助貧困村、貧困群眾開展減貧增收工作,實現精準扶貧和黨建工作的“雙促進”,不斷夯實黨的執政基礎、群眾基礎和工作基礎。
一是加大工作力度,繼續開展同步小康駐村幫扶全覆蓋工作。2015年,貴州省將繼續統籌省、市(州)、縣、鄉各方面力量,并加大縣以上單位的派出力量,繼續向全省9000個貧困村派駐駐村干部,開展同步小康駐村幫扶全覆蓋工作。2月中旬完成組隊工作;2月下旬,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完成對駐村干部任前培訓和動員;3月上旬,駐村工作隊全部到崗。
二是改革扶貧項目管理模式,增加駐村工作隊履職能力。按照《關于印發貴州省2014年度同步小康駐村工作“六項行動50項重點任務”的通知》(黔黨建發〔2014〕5號)要求,在建檔立卡基礎上,實行駐村工作隊“四個全程”。即在堅持規劃引領和發揮貧困群眾主體地位的前提下,通過村民自治和“一事一議”等方式,實行駐村工作隊“全程參與項目申報、全程指導項目實施、全程加強項目監管、全程督促項目評估”等扶貧項目資金“四個全程”管理。充分授權駐村工作隊參與扶貧項目申報、組織實施、檢查驗收、績效評估等工作,切實加強駐村工作隊執行力建設,有效解決“無錢辦事”問題。
三是繼續推進“集團幫扶”工作。2015年計劃在省領導定點扶貧的重點縣中尚未安排集團幫扶資金的40個定點扶貧鄉鎮或拓展鄉鎮作為實施集團幫扶項目鄉鎮,繼續安排財政扶貧資金實施“集團幫扶”項目。
四是加強考核監督,完善獎懲機制,為機關定點扶貧工作營造良好氛圍。貴州將繼續完善督促檢查和考核評比制度,加強對同步小康駐村幫扶和“集團幫扶”工作的督促檢查和指導,及時解決工作中發現的困難和問題,總結推廣經驗,表彰先進典型,推動這項工作健康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