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鵬宇
為進一步做好遼寧省扶貧開發(fā)雨露計劃的實施工作,確保農村貧困勞動力提高素質、促進就業(yè)、增收脫貧,2014年10月19日至23日,由遼寧省扶貧辦副主任呂宏偉帶隊,以阜新市扶貧辦、朝陽市喀左縣扶貧局、鞍山市岫巖縣扶貧辦分管培訓工作領導為成員,組成專題考察組赴江西、湖北進行考察。
考察組一行先后到江西省南昌市、井岡山市,湖北省武漢市、羅田縣、羅田理工中等職業(yè)學校及實訓園進行實地考察,查閱了培訓檔案和相關資料,并與兩省扶貧辦及相關市、縣扶貧辦和培訓學校進行了5次座談。考察組認為,江西、湖北兩省關于雨露計劃的實施辦法很好,值得借鑒,也是大勢所趨。
贛鄂實踐經驗
根據國務院扶貧辦關于實施雨露計劃的有關要求,2011年以來,江西、湖北兩省在實施雨露計劃中重點開展了兩項工作:一是對貧困家庭新成長勞動力進行職業(yè)學歷教育;二是對貧困青壯年勞動力進行轉移技能培訓。兩省的作法大體相同,均制定了雨露計劃項目管理辦法。
在贛鄂兩省雨露計劃項目實施過程中,堅持“精準扶貧、瞄準對象、直補到戶、應補盡補、規(guī)范管理、提高實效”的工作原則。通過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補貼政策,引導更多貧困家庭新成長勞動力接受職業(yè)學歷教育、青壯年勞動力參加轉移培訓技能培訓,努力提高其自我發(fā)展能力,促進轉移就業(yè)增收,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實際工作中,省扶貧辦負責全省雨露計劃的規(guī)劃制定、檢查督辦、協調服務工作;市扶貧辦負責本地區(qū)雨露計劃政策宣傳、計劃管理和項目實施監(jiān)管工作;縣扶貧辦則負責雨露計劃申報、基層政策宣傳、項目實施、補貼對象認定和直補到戶等工作的落實。
目前,凡屬于扶貧部門建檔立卡貧困村貧困家庭,家中有子女當年在校接受高等職業(yè)教育(含高職一、二、三年級)、中等職業(yè)教育(含普通中專和技工學校一、二年級),以及有青壯年勞動力當年參加轉移技能短期培訓并獲得“兩證”(培訓合格證和職業(yè)資格等級證),均有資格獲得雨露計劃項目補貼。除上述對象以外的其他農戶或人員,均不得納入雨露計劃項目補貼范圍。
兩省中,貧困戶子女參加職業(yè)教育或技能培訓,應本著“自愿培訓、自主選擇”的原則,根據相關部門提供的政策信息,自主選擇經教育或人社等部門認定資質的高職院校、中職學校、專業(yè)培訓機構,主動報名參加培訓,提高轉移就業(yè)技能。
資金方面,雨露計劃項目補貼資金在省所下達、分配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總量中,按照“瞄準對象、應補盡補”原則,由各縣切塊安排。具體補貼標準由各縣自行確定,報市扶貧辦備案、省扶貧辦備查后實施。所定標準不得低于省定職業(yè)教育培訓1000元/人/學年、短期技能培訓600元/人。兩省各縣在實際實施中,職業(yè)教育培訓補貼1500元/人/學年(高職補3年、中職補2年)、短期技能培訓補貼600元/人。
各縣扶貧辦于每年1月底前根據上年度計劃任務完成情況和當年本地區(qū)貧困生源狀況,本著實事求是、應補盡補的原則,合理測算和擬定年度項目補貼人數規(guī)模,確定年度培訓計劃任務,報請市扶貧辦審核后下達,并于2月底前報省扶貧辦備查。
雨露計劃項目補貼政策實行屬地管理,補貼對象按照“農戶申請、鄉(xiāng)村證明、縣辦審定”的程序申請辦理補貼手續(xù)。凡當年有子女接受高等、中等職業(yè)教育的貧困農戶,可向所在鄉(xiāng)鎮(zhèn)、村或縣扶貧辦提出申請,填寫《申請表》,同時附上就讀子女照片、戶口或居民身份證復印件、就讀學校的學籍證明。《申請表》由所在行政村或鄉(xiāng)鎮(zhèn)政府簽署審核意見并加蓋公章。凡當年已參加短期技能培訓并獲得“兩證”的貧困勞動力,可直接向縣扶貧辦提出申請,填寫《申請表》,同時附上居民身份證、培訓合格證、職業(yè)資格等級證的復印件。
縣扶貧辦收到《申請表》后,對申請對象資格進行審查。審查的重點是:是否屬于扶貧部門建檔立卡戶、是否在校接受全日制中等或高等職業(yè)教育并有正式學籍、是否當年已參加短期技能培訓并有“兩證”。
補貼對象資格經審查初步確認后,其名單應在所在鄉(xiāng)鎮(zhèn)、行政村及縣內學員較集中的職業(yè)學校和培訓機構進行不少于7天的公示。公示無疑義后,由縣扶貧辦在《申請表》上簽署審查意見和加蓋公章并匯總造冊,經縣財政局復核同意后,于次年3月31日前按規(guī)定程序采用“一卡(折)通”方式,將學年補貼資金一次性直補到戶,并在“一卡(折)通”細目上標明“雨露計劃補貼”。
湖北省羅田縣是2010年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雨露計劃21個試點縣之一,雨露計劃項目實施中使用國務院扶貧辦雨露計劃信息化管理服務系統軟件,實行網上申報、手機申報,系統自動比對篩選,網上審核,提高了補貼對象瞄準率和資格審核工作效率,減少了貧困農戶申請和扶貧部門管理運行成本。
在學習考察中,考察組還就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分配問題專門與湖北省扶貧辦進行了座談。該省的作法是:省扶貧辦根據各縣農村貧困人口數、地方財力、農民人均純收入、績效考評結果、駐村工作隊進村入戶率、貧困人口減少數等因素,確定各縣當年資金額度,明確幾項重點任務,打包下達扶貧資金,權力下放到縣。各項扶貧項目擬使用的資金額度,由縣扶貧辦自行決定,報市扶貧辦備案、省扶貧辦備查。省扶貧辦對各市扶貧辦安排一定額度的項目管理費,以保障其實施監(jiān)管職能。
遼寧改革思路
根據江西、湖北兩省在實施雨露計劃中的作法,結合遼寧省實際,考察組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要將職業(yè)教育列入雨露計劃實施范圍。根據國務院扶貧辦的相關規(guī)定,雨露計劃是目前各項扶貧措施中,直接面向扶貧對象“直補到戶、作用到人”的專項扶貧措施。目前,雨露計劃主要包括四大工程:貧困家庭新生勞動力職業(yè)教育培訓助學工程、貧困家庭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就業(yè)培訓工程、貧困家庭勞動力扶貧產業(yè)發(fā)展技能提升工程、貧困村產業(yè)發(fā)展帶頭人培養(yǎng)工程。遼寧省目前實施的雨露計劃只包括貧困家庭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就業(yè)培訓工程和貧困家庭勞動力扶貧產業(yè)發(fā)展技能提升工程,簡稱就業(yè)技能和實用技能培訓。考察組認為貧困家庭新生勞動力職業(yè)教育培訓助學工程是雨露計劃的首要工程,也是“拔窮根”的關鍵所在,應該被列入省雨露計劃的實施范圍。
二是實行“一卡(折)通”。這是實施精準扶貧“直補到戶、作用到人”的重要舉措。考察組認為,在雨露計劃的職業(yè)教育和就業(yè)技能培訓兩項工程中均應實行“一卡(折)通”。這種方式的優(yōu)點是充分尊重扶貧對象的主體地位、扶貧對象真正受益、公開透明、避免培訓學校造假、減輕市縣扶貧辦工作量等等,可以說是優(yōu)點多多,是大勢所趨。但也有一些缺點,比如政策宣傳不到位導致培訓任務減少等,與其優(yōu)點相比是瑕不掩玉。
三是積極推廣國務院扶貧辦雨露計劃信息化管理服務系統軟件。湖北省羅田縣的試點作法方便快捷、減少成本,讓考察組大開眼界,建議在遼寧省15個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推廣這一軟件。
四是培訓資金以縣為主。全省在安排財政專項扶貧培訓資金上,市本級也有一部分。實際操作中,市本級的培訓資金重點用在了所屬重點縣的貧困勞動力培訓上。為此考察組認為培訓資金應主要安排給重點縣,市轄區(qū)如有建檔立卡人口,可適當安排市本級培訓資金,專項用于對所轄區(qū)建檔立卡戶的扶貧培訓。
五是大力做好宣傳工作。一項新的政策出臺,要大力做好宣傳工作,確保更多貧困農戶受益。考察組認為,一方面要求市縣扶貧部門、鄉(xiāng)鎮(zhèn)扶貧聯絡員、駐村工作隊積極主動做好宣傳,做到家喻戶曉;另一方面引導原有扶貧培訓基地積極響應新政策,做好招生宣傳工作,加大對建檔立卡戶勞動力的培訓力度。
六是權力下放到縣。縣是實施扶貧項目的主體,權力應該下放到縣。考察組認為,應該借鑒湖北省的作法,將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打包下達到縣,由縣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分配資金,自行決定項目實施。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