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琭璐
“今年光靠這300多棵柑橘樹,就能掙6000多塊錢。”看著滿枝頭的柑橘一天天變黃,四川省宜賓市筠連縣塘壩鄉柑子村村民羅月興滿心歡喜。然而,就在幾年前,這些原來的“致富樹”因為老化不能結果,讓他的收入大大降低,“ 幸虧有種子基金提供的低息貸款,我才有資金改造老化的柑橘樹。”羅月興欣慰地說。
在柑子村里,像羅月興這種情況的村民還有20多戶。如今,在種子基金的幫助下,村民對老化的柑橘樹進行了改造,村民們盛贊:“種子基金真是致富的金種子!”
說起“種子基金”,不得不提起82歲的袁承禧,他離而不休20年,嘔心瀝血向社會募集資金創立“種子基金”。2009年,袁承禧在宜賓市大范圍推行“企業幫村扶貧種子基金”項目,據他介紹,該項目每兩年一輪,先后向全市200多個企業募集資金1086萬元,以每村10萬元的規模落實到各個受援村,供貧困農戶微息借貸發展生產,受益貧困戶達9985戶、34335人。之所以定名為“企業幫村扶貧種子基金”,是因為該基金主要向國有、民營企業動員募集,采取以低于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小額信貸形式供貧困農戶循環借用、滾動開發,促進貧困農戶增產增收,脫貧致富。
在宜賓市靠“種子基金”脫貧致富的貧困戶不勝枚舉。在珙縣孝兒鎮,貧困戶金則文借款5000元,栽桑養蠶,加上利用桑條搞食用菌5000袋,年總收入4.1萬多元;在筠連縣塘壩鄉,貧困戶彭良順借貸5000元投入養雞項目,年純收入達4.2萬余元;在筠連縣維新鎮,20戶貧困戶與黃牛合作社互動聯保,向種子基金借貸10萬元,購買黃牛30頭,年總收入31.8萬元,戶均1.59萬元。
袁承禧介紹,種子基金項目已實施到第三輪,宜賓市前兩輪募集的資金已經用完。從第一輪受援的22個貧困村實施情況看,受援農戶普遍增產增收,脫貧致富能力增強。首輪550戶借款戶中,有11個村、260戶人均純收入達到了5000元以上。
2014年8月,宜賓市召開“企業幫村扶貧種子基金項目運行通報暨感恩捐贈大會”,全市57個受援貧困村獲得626.1萬元的捐贈。據了解,近五年來,宜賓推行“企業幫村扶貧種子基金”和“村企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兩大項目,受援村達204個,占全市貧困村的44%。目前,該項目已在四川全省推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