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滿
一、在實際生活體驗中創設問題情境
現行數學教材中有許多問題情境是取材于實際生活,體現出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時,教師不僅要授予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生活中靈活應變,達成舉一反三的效果。因此,從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體驗入手,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重點是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去挖掘教學素材,并從生活角度逐漸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例如,教學“利息”一課,為了能夠引導學生更加深入了解“利息”的概念,可以首先預設一個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在教師“什么地方是存放貨幣的最佳地點?”問題的啟發下,學生積極發言提出了許多建議,此時教師應及時提醒學生“銀行儲蓄是不是最安全的?”避免無效問題的產生,提高效率。教師繼續引導:“我們把錢放入銀行時要不要先了解一下儲蓄的相關知識呢?誰給同學們簡單地介紹一下這方面的常見知識?”此時學生積極發言,在發言中已經將“利息”講了出來,教師最后將學生的發言進行整理,之后向學生詳細講解了關于“利息”的相關知識。
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教學情境的創設時,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生活中的相關知識來引導學生找到生活中的知識點,這樣通過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征等因素,將我們的數學知識融入生活,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好奇心,為順利開始新知識教學奠定基礎。
二、在多媒體課件演示中創設問題情境
隨著多媒體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將數學知識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表現出來,這樣不僅使傳統教學中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生動、形象、直觀,也能夠重新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欲望。在創設問題情境教學中,利用多媒體的技術優勢,以多種不同的直觀方式來表現數學教學內容,可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有利于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就如,在“圓的認識”教學中,為了能夠更加直觀地讓學生了解“圓”的特征,教師可以在屏幕上播放動畫:小貓坐在一輛汽車上去趕集,但是汽車的輪子是方形的。一路上,車子不停地顛簸,此時小貓非常緊張地抓緊汽車的扶手,表情看起來很難受。教師:“同學們,小貓為什么表情很難受呢?”學生:“因為它坐的汽車輪子是方形的,如果汽車輪子是圓的話就不會顛簸了!”教師再播放第二個動畫視頻:小貓所坐汽車的輪子換成了圓形的,但是車子仍然十分顛簸。教師:“車子的輪子已經換成了圓形的,為什么還這么顛簸呢?”學生:“因為車子的車軸沒有在圓形的中心位置,所有才會很顛簸。”
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的一個問題情境,成功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趣味十足的動畫讓學生對圓有了初步的認識,通過此類高效方式為此課教師講解“圓的認識”做了很好的引導工作。
三、在動手操作實踐中創設問題情境
在教學過程中,任何可以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因素,教師都必須認真挖掘。在傳統的教學中,如果我們設計的問題比較呆板,無法激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便無從談起。在課堂問題設計時,教師需要注意問題本身是否具有啟發性,是否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擁有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空間。學生在動手操作活動中,能充分調動自身各種感官,這樣不但能使學生操作技能得以提升,還能充分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對此,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知識點,精心準備一些教具、學具,在學生動手操作實踐中創設問題情境,提高課堂實效。
例如,“圓柱和圓錐的體積關系”一課的教學。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一組等底、等高的圓錐體與圓柱體的圖形。之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兩者間的差異性,教師問:“同學們,你們有誰知道圓錐體與圓柱體在體積方面存在什么關系呢?”同時,向學生提供實驗材料(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圓柱體容器,沙子等),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利用教師所提供的材料來發現圓錐體與圓柱體在體積上的關系。學生在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引導下,小組間展開積極的討論,并設計出多種不同的實驗方法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其中有部分學生將圓錐容器裝滿沙子后再倒入圓柱容器里面,此時沙子只占到圓柱容器的■。
通過設計動手操作的問題情境,不僅能夠給予學生最大限度的自主探索空間,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展。
四、在新舊知識聯系中創設問題情境
教師在課前設計時應該注重對教材的深入挖掘,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中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利用“遷移”的方法,由“已知”推出“未知”,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讓所有的學生通過課堂教學而實現智力的快速提升。
在實際教學設計時,教師在十分熟悉教材知識結構的基礎上按照教學設計思路調整教材知識的順序,并融入學生較為熟悉的相互關聯的知識點,這樣便可以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能夠讓學生在思考解決課堂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參與新知的形成過程。在此類課堂教學方式的引導下,教師極大地擴展了學生學習的思考范圍,充分彰顯小學數學的知識魅力。
例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一課為了讓學生對三角形的知識能夠有真正的了解,并且能夠使學生掌握三角形的計算公式,教師可以挖掘教材呈現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在課前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剪、拼幾何圖形的動畫,其中將平行四邊形分割成兩個大小相同的幾何圖形作為本節教授的重點內容。首先,教師向學生展示兩個相同的三角形,然后利用課件動態演示將兩個三角形進行拼接,最后形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全程參與到拼接活動中。之后,讓學生嘗試自己動手用三角形拼接成平形四邊形。在此基礎上,教師追問:“同學們有誰能夠說出所拼成的平行四邊形與之前三角形的高、底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緊接著給予學生逐層的引導,通過引導讓學生逐步推導出三角形的計算公式。
在新舊知識聯系中創設問題情境,不僅讓學生在輕松的問題情境中學習到數學知識,還讓學生發現了不同幾何圖形之間存在的關系,使學生對探究幾何圖形的關系產生了興趣。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準確掌握創設問題情境的基本原則和技巧,并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問題情境元素,采用探究式與啟發式的教學理念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平市永福中心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