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櫻
語文教學不僅僅是認知活動,同時也是情感活動。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具有積極、健康、豐富的情感,把自己對課文情感的把握滲透到語文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中,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與文本所表現的情感產生共鳴,在愉悅的情感享受中積極熱情地投入學習,達到情、知互動的教學目標。本文以北師大版五年級《普羅米修斯的故事》為例,談談如何以情施教,形成教師、學生、課文三者情感的和諧交融。
一、挖掘文本情感之源
1.把握情感。備課時,教師要鉆研、吃透教材,從整體角度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定好文本教學的情感基調。如《普羅米修斯的故事》(簡稱《普》,下同),這是一個古希臘的神話故事。故事中并未提及一個“愛”字,但普羅米修斯對人類偉大無私的愛卻從頭至尾地展現在讀者的眼前,讓人不禁潸然淚下。“愛”就是這篇課文的情感基調,教學時,要緊緊扣準“愛”,再重點抓住普羅米修斯因抗命取火而“遭受磨難”這動情之點,引導學生細細品讀感悟,才能打動學生的心,使其深刻地領悟英雄為了愛而不惜犧牲一切的崇高品質。
2.理清層次。情感的發展線往往隱藏在語言文字中,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而有層次地變化著。對《普》文進行認真剖析,可以發現,圍繞“愛”的情感主線,有“博愛無私”“勇敢堅強”“精神火種”三個情感層次。理清了這個情感層次,才能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逐步感受普羅米修斯的偉大精神,為融情共鳴奠定情感基調。
二、引領學生融情共鳴
1.比較體情。通過比較可以明辨差別,抓住特點,較準確地把握文本所要體現的情感。教學《普》文時,當學生走進文本后,筆者抓住“人類必須有火”這個重點句提出:為什么人類必須有火?通過直觀形象的圖片,啟發學生聯系生活思考:有了火,我們還可以做些什么?然后,話鋒一轉,“如果沒有火,我們吃的米飯、烤鵝、蒸魚將是什么樣的?(根據學生的回答播放相關圖片)以此突出“火”對于人類的重要作用。在有火與無火的圖片對比中,帶領學生聯系生活進行體驗,使古希臘這一與學生相距千年的文化,走進學生的內心,引起學生心靈的強烈震撼,從而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這時再讓學生與文本進行直接對話,沒有火時“饑寒交迫”“彼此獵食”;有了火,人們家里都燃起了歡快的火焰,開始了新的生活。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逐漸琢磨,“可憐”與“幸福”形成鮮明的對比。普羅米修斯不顧主神宙斯的反對,帶回了寶貴的火種,博愛無私的英雄形象便形象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
2.想象入情。英雄“受難”部分最令人刻骨銘心,使人震撼。必須讓學生緊扣文本展開豐富的想象,加深理解和體驗,最終獲得思想啟迪。教學《普》文時,筆者讓學生一邊讀一邊畫出體現普羅米修斯受殘酷折磨的詞語,再展開想象:“你的腦海里出現什么景象?”接著要求用“我讀著 這個詞,仿佛 ”這個句式說一說。借助想象的翅膀,學生仿佛看到了普羅米修斯在遭受著非人的折磨。英雄的勇敢和堅強撥動了學生的心靈與情感之弦。此時的學生既有對宙斯冷酷殘暴的痛恨,對普羅米修斯遭受磨難的同情,更有對英雄勇敢堅強的欽佩。
3.讀中悟情。朗讀是發揮情感因素感悟文本的重要一環,它能使作品中的情景躍出紙面,使學生進入角色,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受到文章情感的感染熏陶。因此,整個教學中,筆者非常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有層次的朗讀。如對“普羅米修斯忍受了這一切苦痛而不哼一聲,決不乞求宙斯仁慈,決不對自己做過的事說一句懊悔的話”這一句話,筆者循序漸進,層層推進地引領學生讀中悟情:普羅米修斯把火帶給人類,面對宙斯的殘酷懲罰,他是怎么做的?(一讀)“這一切苦痛”指什么?感受到普羅米修斯忍受著多么巨大的痛苦(再讀)。看到普羅米修斯受到殘酷懲罰,這時,有好心的天神沖到高加索山上勸告他,他后悔了嗎?屈服了嗎?(三讀)這樣生不如死的折磨他忍受了多久呢?——“一年又一年、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普羅米修斯一直被捆在那里。”(四讀)多么難熬的日子,多么漫長的歲月。普羅米修斯必須付出多少毅力,多少代價啊!是一種什么信念支撐著他?(補充課外資料)這就是我們偉大的英雄,讓我們再次來贊美他。(五讀)濃濃引讀氛圍的創設,吸引、喚起學生的情感,迅速調動學生將自身的情感熔鑄于朗讀之中,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從而加深對作品的整體感知,進入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4.拓展激情。要深層次地把握文本蘊含的情感,就必須適當地拓展文本,讓文本的意蘊得以最大限度的提升,讓課堂更具文化的張力。普羅米修斯的英雄行為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人們通過音樂、油畫、戲劇等各種形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英雄。不少著名的詩人也以詩明志,用詩歌來傾訴心中的仰慕之情。通過英國詩人雪萊《普羅米修斯的贊歌》這首詩的拓展閱讀,讓學生不僅感受文字的美麗,詩歌語言的美妙,積淀了語言文化,更積累情感體驗,再次感悟普羅米修斯不屈不撓、勇于奉獻的崇高品質,感情得到升華,對于英雄的語言和行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創設情滿溢發的境地
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較準確地領會文章中的情感,被人物精神所感染,隨著情感蓄積,會出現“情滿而溢發”的現象。在教學《普》文的課堂高潮部分時,筆者首先借助多媒體課件,讓屏幕上呈現一幅幅普羅米修斯在高加索山上受懲罰的畫面,同時播放悲壯沉重的音樂《黃河頌》,配上教師煽情的語言描述“多么難熬的日子,多么漫長的歲月。普羅米修斯必須付出多少毅力,多少代價啊!”精心創設的情境渲染了氣氛,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多種感官。其次,讓學生們在這情境中一遍又一遍地誦讀著普羅米修斯的“決不乞求宙斯仁慈,決不對自己做過的事說一句懊悔的話”。這樣耳聽目視,口誦心惟,心動而情發,普羅米修斯堅定的聲音在學生心靈深處得到認同。學生從心底里感受到普羅米修斯堅強的意志,并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再次,巧妙地創設小練筆“你想對普羅米修斯說些什么?”,給學生提供表達內心感受的最佳時機,培養學生的移情能力。學生豐富的情感在筆下得到釋放。發自內心情感的文字是學生的“情滿溢發”,書寫著對英雄的贊美之情。此時的課堂,如一幅美妙的畫,一首靈動的歌!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西隅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