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春林 史凱冊
【摘 要】 從國際因素和國內因素兩方面分析我國海運船隊結構存在的問題,為加快優化海運船隊結構、盡快擺脫航運困境,就國家戰略層面、行業管理層面及海運企業層面等方面提出相關對策。國家有關部門應與海運企業共同努力,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不斷優化我國海運船隊結構,從而為實現海運強國這一戰略目標提供有力保障。
【關鍵詞】 海運船隊;結構優化;海運強國
2014年9月3日,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海運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促進海運業健康發展、加快推進海運強國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這是第一次從國家層面發布海運發展戰略。《意見》第2條強調“建立保障有力的海運船隊”;第4條強調“優化海運船隊結構”“建設規模適度、結構合理、技術先進的專業化船隊”。這是我國實現從海運大國向海運強國轉變的重要任務。
1 存在的問題
海運船隊在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和經濟運行安全、推動對外貿易發展以及提高海運企業經濟效益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海運船隊發展迅速,目前總運力已達1.42億t,占世界海運總運力8%,在世界船隊總排位中名列第四。[1]由此可見,我國船隊總規模和經營主體專業船隊規模已經進入世界前列,成為世界海運大國,但從總體上看還不是海運強國。
近年來,我國海運船隊經營業績不佳,面臨連年嚴重虧損的局面,甚至一些海運船隊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1.1 國際因素
從外部環境看,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經濟衰退,國際貿易萎縮,船隊運力過剩,從而造成整個世界海運業長期低迷。
1.2 國內因素
從國內環境看,我國海運船隊自身結構存在以下問題,無法適應國際貿易結構的變化。
(1)運力總體過剩,目前運力已超30%,尤其是干散貨船運力過剩比例更大。
(2)老齡船、超齡船比例較高。
(3)平均噸位較小,缺少大型運輸船舶。
(4)缺少特種運輸船舶和專用船舶,無法承攬高價值貨物。
(5)承運我國進出口貨運量的總體份額偏低,目前只占到進出口貨物總量的25%,尤其是承擔國家戰略物資運輸保障能力偏弱,如我國鐵礦石進出口量占世界50%,但其中僅有25%由我國海運船隊運輸。也就是說,我國進口鐵礦石運輸市場的市場份額并沒有掌握在自己船隊手中,從而造成我國在海運服務貿易方面出現逆差,與航運大國的地位不相符。由于我國缺少大型油船,進口石油運輸能力不足。在這種情況下,我國80%的進口原油需租用國外油船進行運輸,而由自己海運船隊承運的進口原油份額只占20%。顯然,我國油運能力存在很大缺口。
(6)綜合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較弱,加上近年來燃油和勞務等成本大幅上漲以及稅負重和融資難等問題,均造成我國海運船隊經營成本高、效益差。
(7)在船隊中,有一半為方便旗船,而提供方便旗的國家大都是發展中國家或小國,他們沒有能力盡到船旗國的責任,無法對方便旗船進行有效管理;因此,有些方便旗船在安全方面存在嚴重隱患,甚至還存在被海上恐怖主義所利用的潛在危險,從而威脅我國海運船隊的安全。
2 優化對策
針對我國海運船隊結構存在的問題,國家政府有關部門和各航運企業應共同努力,認真貫徹落實《意見》,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來優化海運船隊結構,盡快擺脫目前困境,實現從海運大國向海運強國的轉變。2007年,原交通部部長李盛霖在第三屆國際海運(中國)年會上明確表示:“未來,中國要由航運大國變成航運強國!”建設航運強國最重要的標志是國家必須擁有強大的海運船隊。交通運輸部原副部長徐祖遠認為,強大的國際海運船隊是指海運船隊規模進一步擴大,船隊結構更加合理,競爭力明顯提升,與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相適應,在保障戰略物資海運通道安全方面發揮積極作用。[2]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交通運輸部水運局原局長宋德星認為:首先,應意識到由大變強的重要性;其次,國家應制定政策措施,推進船隊、港口進一步壯大和發展。[3]
2.1 國家戰略層面
應明確我國海運船隊優先發展的方向。數量強大和結構優化的商船隊不僅在世界上代表國家的實力和形象,而且具有巨大的經濟政治意義。每個國家都力圖使用自己的工具進行貨物運輸,以此保障國家對外貿易的安全,甚至是維護國家的獨立。國家擁有一支強大的商船隊,可以減少對外國商船的依賴性,有助于維護國家在經濟政治上的獨立。[4]為此,應從國家戰略層面提出優化對策。一方面,隨著造船科技和航??萍既招略庐?,世界海運船隊開始向規?;?、大型化、專業化、高速化、智能化、標準化方向發展;我國也應盡快改善海運船隊的類型、船齡、噸位等結構,由過去類型單一、噸位較小、以散雜貨船舶為主的船隊發展為類型齊全、功能多樣、技術先進、安全性強、管理水平高、具有綜合競爭力的現代化混合船隊,從而與貨源結構、港口、航運設施相適應,與現代物流和信息系統發展相協調。另一方面,應將海運船隊結構的優化與國家能源、原材料的運輸安全相結合,增強我國海運船隊對進口能源、原材料等戰略物資的運輸保障能力以及對航運市場的控制權,在任何時候都能保證運力的平穩,以提升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保障重點物資的運輸。尤其是要建設大型油船,滿足“國油國運”的需要,承擔至少60%左右的石油進口運輸量,以應對國際石油海運市場的大幅波動,確保國家經濟運行穩定和安全。
2.2 行業管理層面
應積極為海運船隊結構優化創造有利的條件:
(1)制定綠色船舶排放標準,加強對老舊海運船舶技術的監督管理,嚴格實施船舶強制報廢制度,盡快淘汰能耗高、安全和污染風險大的老舊海運船舶和單殼油船,以提高海運船隊運輸安全性和服務質量。
(2)設立海運船隊結構調整專項資金補貼,通過減免稅收和行政事業性收費等手段,加大對符合市場需求、節能環保、安全性能好、技術標準高的船舶在更新方面的支持力度。
(3)依法對海運船隊發展市場進行有效監管,根據“總量調控,結構優化”的原則促進船舶更新,改善船隊運力供求關系。一方面,應動態管理和調控船舶運力的投放及退出,控制海運船隊發展節奏,有序發展運力,進一步規范由貨主建立海運船隊,促進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應完善運價報備制度,及時查處海運船隊“零運價”“負運價”等違規行為,并加大懲罰力度,以防止海運船隊相互之間在低谷時期的惡性競爭。
(4)實施中資方便旗船特案免稅回國登記政策,以吸引中資方便旗船改掛五星紅旗,壯大我國海運船隊。
(5)成立跨部門的跨國投資和并購審查委員會,依據反壟斷法和國際海運條例,對國外海運企業并購國內海運船隊可能帶來的影響及該并購是否構成壟斷和威脅國家經濟安全作出評估。
(6)充分發揮船東協會和專業委員會的作用,加強行業自律和協調,共同維護航運市場秩序,積極為我國海運船隊結構優化營造良好的環境。
(7)積極鼓勵現代航運服務業的發展,尤其是促進航運法律、金融、交易、保險、信息、仲裁等高端航運服務業的發展,為優化海運船隊提供相關服務保障。
2.3 海運企業層面
應準確研判和把握國內外海運市場發展態勢,根據自身實際,科學規劃海運船隊的發展重點,加快海運船隊結構優化的步伐。
(1)加快轉變海運船隊發展方式,不斷優化貨源結構和航線布局,做大做強海運船隊主業并打造新興增長點或具有發展潛力的海運船隊特色業務。同時加強海運船隊精細化經營和安全管理,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2)拓寬融資渠道,努力推進船隊結構調整的低成本擴張戰略,充分利用當前造船價格較低的有利時機,建造符合國際新規范、新公約、新標準等要求的新型船舶,以提升我國海運船隊的國際競爭力。
(3)加強海運船隊管理及其有關新技術的研發,增強海運船隊應對各種復雜形勢、化解危機和風險的能力。尤其是在目前海運市場長期低迷的形勢下,各海運船隊應“抱團取暖”,走聯合共贏發展之路。交通運輸部水運局原局長宋德星認為,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國際貿易格局發生較大變化,使全球航運業進入結構調整期,意味著規模小、實力弱、效率低的航運企業必然會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通過加強合作,可以降低成本,分散經濟危機帶來的風險,提高競爭力。因此,合作聯盟將成為當前及未來航運市場的一大趨勢。為此,海運企業應采取委托經營、期租或融資租賃等經營方式將合作成員企業所擁有或控制的船舶或者同一船型的船隊納入聯盟旗下進行橫向和縱向聯合,組建海運船隊聯合體進行統一經營,揚長避短,以達到資源配置最優化、成本控制和抗風險能力最佳化、綜合經濟效益最大化,在困境中實現突破性發展。
(4)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鼓勵有實力的海運船隊走出去,積極參與全球戰略合作,提升我國海運船隊的國際競爭力和服務水平,增強在國際海運界的地位和話語權。
3 結 語
國家有關部門應與海運企業共同努力,通力合作,使我國的海運船隊在盡快擺脫當前困境的同時,進一步發展壯大,成為世界一流的海運船隊,從而實現海運強國這一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 加快推進海運強國建設――交通運輸部水運局局長宋德星解讀《關于促進海運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J].中國水運,2014(9):13.
[2] 徐祖遠.走向世界的中國海運[J].中國水運,2009(6):4-7.
[3] 王祖溫.中國航運名家訪談錄(第1集)[M].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10:13-14.
[4] 石家鑄.海權與中國[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