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蘭
一、可持續發展教育解讀
兒童教育如鴻蒙初開,少壯失之毫厘,老大謬之千里。正確的育人價值觀一旦升華為學校自覺的追求,就能成為一種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源泉。2010年,“重視可持續發展教育”被寫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戰略主題部分;2012年聯合國的報告《塑造明天的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過程和學習》提到:“越來越多的教育有識之士認為可持續發展教育是一種讓我們對教育與學習進行重新思考的機制,可持續發展教育可以成為教與學的創新之源,發揮巨大的價值。不少國家的案例表明,可持續發展教育帶來了教學法的演變發展,成為教育變革與創新的催化劑。”
我們也隨之逐漸意識到可持續發展教育是促進教育走向優質的重要途徑,為了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我們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理念融入六一小學沉淀了近五十年的育人思路及目標之中,即真正實現教育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作用,使得小學六年的教育在人一生的發展與抉擇之中留下不可或缺的烙印。我們通過六年的教育雖無法完全決定學生的人生走向,但我們可以讓他們建立起一種獨立思考又能心性豁達、基礎扎實又能自主探究、腳踏實地而又能仰望星空的時代性格。
基于此,結合六一小學的校名,我們提出了“六一教育”,確定“六年為一生奠基”的總體育人目標。“六年為一生奠基”中的“六”和 “一”正是小學六年教育同為學生一生接受更多后續教育奠基的關系,正是小學六年成長和學生一生可持續成長與發展奠基的關系。我們將“六年為一生奠基”的宏觀育人目標分解為了全面發展的“六個一”育人目標和個性發展的“六個一”特色目標。
全面發展的“六個一”育人目標,即收獲一生受用的習慣、修得一身文雅的氣質、擁有一個善思的頭腦、練就一副健康的體魄、保持一種陽光的心態、踐行一種低碳的生活方式。此系列目標更加關注學生是否更具可持續性的世界所需的技能和能力,為未來創新型人才的形成奠定基礎。
個性發展的“六個一”特色目標,即練就一筆漂亮的字、修完一門國學課程、培養一種藝術愛好、掌握一項運動技能、完成一項科技創意、參與一系列實踐活動。此系列目標更加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實施過程中可充分發揮師生的特長,開發創造性課程。
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實踐探索
(一)可持續發展教育在德育中的體現
在可持續發展教育“四個尊重”之倡導尊重傳統文化與個體差異性理念的指導下,我們不僅要培養具有文化底蘊、優雅情懷和民族精神的人,還要給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空間。21世紀的小學生是伴隨互聯網成長的一代,他們的思考方式呈現明顯的去中心化特點,對單向、線性的授受方式存在著天然的抵觸和叛逆,且內容和形式往往是不可分割的。這要求我們必須打破傳統教育的單向、靜態的樹狀傳播拓撲結構,代之以交互式、浸潤式、動態體驗式的雙向網狀互聯教育結構。
基于以上背景,2011年我校自主開發了“3D六一國學苑”網絡學習平臺。“3D六一國學苑”是首次運用3D技術實現網絡學習及評價的國學教育平臺,學生以3D游戲中角色扮演的方式在古香古色的場景中學習,按照自己的興趣、以自己特有的學習節奏從“童生”成長為“狀元”。在網絡環境中還可實現學習者之間的交流與競賽,教師可通過網絡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及時評價。“3D六一國學苑”區別于以內容為中心和以教育主線為順序的傳統教學輔助系統,它是一套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可以自主定制學習內容和學習路徑的交互式自學習平臺。該平臺把中國幾千年來優秀的文化研磨成有機營養成分,讓學生自主地汲取養分,在學海中徜徉遨游,在不知不覺中全面提升了國學素養,潛移默化地接受尊重傳統文化與個體差異性的可持續發展價值觀。
此研究在課程建設方面也取得良好效果并獲基礎教育部門及相關專家認可,“基于網絡環境下的‘3D國學苑教學資源運用的研究”被立項為市規劃辦課題。在第五屆可持續發展教育國際論壇上展示的運用“3D六一國學苑”進行網上國學學習的《探訪李白》一課吸引了許多來賓,來自美國的兩位專家也戴上耳機和學生們一起朗讀古詩。
(二)可持續發展教育與教學方式
1.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教學中,教師基本上都是按照“情境導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等過程引導學生經歷課內短短的40分鐘,卻很難讓學生深入思維過程之中,因此課上的某些環節就會按照教師設定的軌跡進行推導,出現了“偽探究”的現象。
上學期,六年級組實驗教師運用學習探究作業對《節約用水》數學實踐課進行“一課多研”的教研活動,也更加認識到可持續發展教育倡導的16字原則、教學流程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其中一位教師在課前設計中,把“引導學生調查身邊浪費水的現象,能用數學的眼光發現、提出、分析、解決與水有關的實際問題,感受節水的重要意義,學會關注與低碳環保有關的實際問題”作為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把“學生能將實踐活動中掌握的研究方法和活動經驗靈活運用到其他相關領域的研究”作為本節課的難點,在課堂上結合生活實際算一筆經濟賬,讓學生了解這些浪費的水或錢還可以做哪些有意義的事情,增強他們的節約意識和面臨資源枯竭的危機意識。這節課提升了學生對節約資源、尊重自然的認識,一位學生在課后感慨道:“我真正意識到了我國水資源還是非常稀少的。尤其是當我們看到那些西部缺水地區的圖片,更是讓我感到害怕!我希望大家能珍惜每一滴水,好好利用這些寶貴的水資源,珍惜現在美好的幸福生活!”
由于教學方式發生了變化,學生上完課后還意猶未盡地談及這堂課:“針對水龍頭流失水這一問題,我們班老師和同學展開了一項綜合性的數學調查研究。課前,我們班每名同學都進行了調查:上網查找資料,采訪學校領導等;還有一些同學找校園里漏水的水龍頭,計算它的滴水量。調查完后,進行資料的分類、匯總、整理。同學在一起探究分析,繪制成多種多樣的統計圖,積極討論。在課堂上,同學們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研究。不僅如此,我們還學會了發現和研究身邊問題的方法。”
2.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可持續教學模式下的課堂對學生提出了具體明確的要求:學生預習匯報作為課堂導入;學生回答問題時要主動面向全體同學;愿意認真聽取他人不同的觀點;要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將講臺讓給學生展示和闡述觀點,教師只做點撥和提升總結。看似只是課堂上幾個學習方式的轉變,但帶給學生的是自主探究意識的增強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3.學生學習效果的變化
第一,促進了學生新的價值觀與行為習慣的形成。“踐行一種低碳的生活方式”是德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通過利用身邊的市級社會大課堂教育資源——八大處公園,開展“植綠護綠”專題教育活動,使學生們深切感受到愛護環境節約資源的重要性,也感到作為祖國的希望應擔起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責任。
第二,更新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在對3~6年級學生進行學習方式變革調查的先后數據對比發現,經常進行課前自主預習的學生,由15.79%上升到73.68%;在課堂上大膽提出自己疑問的學生從23.68%上升到51.89%;敢于在同學面前介紹自己的發現的學生從25.67%上升到81.25%。這一結果說明了我校學生學習能力、預習習慣等均得到提升和鞏固。學生表示,課前探究性的預習作業比課后的大量復習式練習更有意思、更有意義。
在可持續發展教育理論指導下,學習方式的變革也促進了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我校的兩屆畢業生的成績呈穩定發展趨勢,所有科目高于全區平均分。
“六一育人模式”的著眼點是學生的現實發展和終生可持續發展,讓可持續發展教育進一步提升六一小學的教育質量,幫助萬千學子扎實奠定一生可持續學習與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基礎,讓每一個走出六一校園的孩子都能堅定地走向未來。
編輯 潘雅 校對 郭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