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兵,侯守國,王彩萍,侯小峰
(1.農業部優質農產品服務中心,北京100020;2.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山西汾陽032200)
我國是谷子的發源地[1],谷子在我國分布廣泛,幾乎全國都有種植,但主要產區分布在北緯30°~48°、東經 108°~130°。谷子適宜生長在≥10℃積溫3200℃,1月平均氣溫-10℃的地區,其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3],其中,河北省、山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是種植面積較大的3個省(區)[4]。谷子耐瘠薄,營養相對均衡,被認為是應對未來水資源短缺的戰略貯備作物、建設可持續農業的生態作物及平衡人們膳食結構的特色作物[5-7]。
山西省作為谷子的主產區,晉谷21號的育成[8]極大地推動了山西省谷子產業的發展,優質谷種植面積大大增加,沁州黃、汾州香、檀山黃、珍珠黃、太行貢米、青珍珠、晉谷香等各種品牌的小米紛紛上市,商品化程度居全國之首[9]。但是谷子產業存在著普遍性的問題,諸如勞動力投入大[10]、補貼不到位、產量不高[11]、新品種更新換代慢、管理粗放等[12]。
為摸清近10 a來的谷子產業發展情況,本研究2013年在山西省谷子主產區汾陽市進行了生產調研,旨在摸清谷子產業的基本情況,提出其今后健康發展思路,為國內谷子生產提供一定的參考。
我國歷史上谷子的最大種植面積曾經達到0.133億hm2[13],在糧食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受國家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影響,近年來谷子主產區的種植面積較20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大幅下滑。2012年,我國有22個省種植谷子,總面積為73.65萬hm2,還不足20世紀90年代的50%。當年全國谷子種植面積最大的5個省區是山西(占全國28%)、河北(21%)、內蒙古(19%)、甘肅(8%)、遼寧(7%);產量最大的5個省區是河北(占全國23%)、內蒙古(23%)、山西(18%)、吉林(13%)、陜西(9%)。單產方面,內蒙古是我國谷子主產區中單產最高的一個省份,河北次之,山西居第3位。

表1 2003—2012年全國和山西種植面積變化情況 萬hm2
近年來,受雜糧種植產業結構調整和政策鼓勵的影響,山西谷子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在20萬hm2左右,占全國谷子種植面積的22%以上,但是總體上近10 a種植面積呈現下降趨勢,2006,2009年下降到20萬hm2以下,原因在于玉米和其他經濟作物發展迅猛,擠占了谷子發展空間,同時還受到市場價格調整等因素的影響(表1)。
從圖1可以看出,2008年山西谷子產量出現大幅跳水,這可能與2008年自然氣候異常有很大的關系,導致山西谷子產量在全國所占的比例下降到5%。山西谷子單產在全國處于中等水平,主要是谷子的種植地在山旱地、瘠薄地,生產中重品種、輕管理,優種重復種植導致優勢退化等多因素作用的結果。加強中低產田改造,提純復壯品種,增加農家肥有機肥的投入,進一步提升谷子品質和產量是山西谷子種植業健康發展的基礎。

我國谷子出口主要銷往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等35個國家和地區[14],銷售價格189~303美元/t。從圖2可以看出,山西谷子出口在近10 a除2007年有上升外幾乎一路下滑,原因在于國人健康觀念的普及,對小米等雜糧類食品需求旺漲,谷子內銷增加,出口比例下降。

為了解山西省谷子主產區的生產及加工生產情況,于2013年8月谷子生產季,組織研究人員實地走訪谷子主產區汾陽市有名的谷子加工企業、谷子集中連片種植區及谷子種植戶。山西省汾陽市有人口40萬,耕地以丘陵、坡地為主,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培植起比較成熟的谷子種植和加工市場。當地從事小米加工的企業有50多家。有規模有品牌的生產企業10多家,這些企業大多注重禮品市場,在包裝上投入較多,外包裝繁復高檔;資金比較雄厚的企業甚至采用真空包裝,以提高小米保質期。
對當地超市、農貿市場調研發現,小米以初加工產品為主,散米銷售是主要消費方式,包裝后的產品價格虛高,各種品牌包裝重復性高,深加工產品稀缺。近年來,有小米加工企業走包裝高檔化之路,以吸引人們注意力,這無疑是對其他企業的一種誤導,大眾化的消費仍是小米消費市場的主流。
近年來,由于主產區種植面積減少、產量下降,不少企業出現等米下鍋的局面。2013年,汾陽當地產的谷子不能滿足加工企業的需求,許多小米加工企業無奈選擇從外地調入,由于原料緊缺,企業之間為獲得原料暗中競價,推高了小米的成本。小企業沒有固定的基地,缺乏專業人員的統一管理,其產品質量無法保證。導致近年來小米市場品質參差不齊,一些企業的信譽受到損害。調查發現,谷子產業存在以下問題。
受國家種植業結構調整和經濟效益的影響,谷子的種植呈現逐年下降趨勢,盡管近年來國家在扶持農業龍頭企業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農業企業本身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勞動力密集,勞動力成本逐年增高、產品附加值低、受氣候等自然因素影響嚴重,農民的種植谷子積極性得不到鼓勵等,使得玉米等經濟效益好、管理相對容易的作物擠占了谷子的種植空間。
我國每年審定的谷子新品種有20~30個之多,每2 a召開一次中國作物學會粟類作物專業委員會鑒評的優質米品種會,每次有30多個小米品種列入一、二級優質米名單,但是這些谷子新品種、優質種很難在短時間內推廣開來。谷子種植戶每年自留種,連年種植,導致優質谷出現品種混雜退化、抗性降低、產量下降,對優質谷的提純復壯工作目前還未引起種植戶的足夠重視。從“汾州香”小米產品的原料晉谷21號來看,其于1991年審定,現在仍有大面積種植,目前的米質在色、香、味等主觀感覺方面遠不如1991年剛審定之初。
谷子加工企業普遍存在小、散、多,技術含量低的特點。谷子加工企業資金少,準入門檻低,因此,在谷子主產區大大小小的企業遍地開花,全國零散小企業有500多家。家庭作坊式的小米加工企業是行業中低端生產企業現狀。許多小企業以原糧經過簡單的脫皮就進入市場,有些小微企業直接銷售散米,產品品質、質量安全難以保證。由于有諸多小企業參與競爭,使一些龍頭企業面臨原料不足,不得不拿出更多的資金來囤積原料,導致企業開發新產品方面的投入后勁不足。
小米是一種大眾化消費的食品,但是近年來超市里小米專柜產品越來越高檔化、奢侈化,使得小米尤其是優質米逐漸遠離普通消費人群,廣大消費者只能消費低質低價的小米。企業在包裝上投入的資金要納入小米成本,這種高檔化、奢侈化的投入助推了大眾化消費小米的成本虛高態勢。
1991年谷子收購價為每千克1.30元,現在收購價為7.60元/kg左右,是1991年的5.8倍。1991年小米每千克1.60元,現在簡單包裝過的小米每千克10元,是1991年的6.25倍。某超市包裝奢華的小米2.5 kg價格為997元,創出了小米單價的紀錄。企業營銷思路導致小米市場畸形發展,嚴重阻礙了市場的發展壯大,使得多年來培育起來的小米市場只能艱難維持生存,而無暇在做大做強上下功夫。
利用主產區荒山、荒坡、瘠薄地種植谷子,是擴大谷子種植面積、提高總產之路。谷子具有極強耐瘠薄的特點,在水澆地、高水肥地競爭無望的情況下,在山區、邊緣地帶發展谷子生產無疑是一條可行之路。只有這樣才能既保證國內谷子加工的原料,又能擴大谷子的產能。
科研人員加強對種植戶的技術培訓工作,以保證高產、優質谷在生產中的比例。科研人員在推廣新品種的同時,加強優質谷提純復壯的技術培訓工作,以保證優質谷子多年種植品質不退化、產量不降低。
谷子產品的研發和深加工是我國谷子產業的薄弱環節,企業和科研單位都應該在產品研發上下功夫,豐富小米產品,擴大小米產品銷路,從而延伸小米產品的產業鏈條,提高小米產品的附加值。
國家在農業方面的扶持力度在逐年增加,農業龍頭企業要積極利用這些有利的政策條件,把產品做好,建立自己的營銷渠道,把企業做大做強。
農業企業在做好產品的同時,要積極宣傳企業文化,打造企業品牌,保護企業的知識產權。參與行業標準的制定,使企業進一步正規化、產品標準化,從而提升知名度,讓品牌成為企業的核心和靈魂。
[1]溫琪汾,王綸,趙衛紅,等.山西省谷子種質資源的繁種入庫[J].山西農業科學,2002,30(4):32-34.
[2]習現民.谷子產業化發展的現狀與未來[J].農業科技通訊,2008(3):10-11.
[3]張國軍,王甘龍,張艷飛,等.淺析谷子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3(S2):136-137.
[4]張錦鵬.谷子在干旱逆境中差異表達基因的分離與表達譜分析[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6.
[5]刁現民.中國谷子生產與發展方向[M]//柴巖,萬福世.中國小雜糧產業發展報告.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32-43.
[6]張海金.谷子在旱作農業中的地位和作用 [J].安徽農學通報,2007,13(10):169-170.
[7]華林甫.唐代粟、麥生產的地域布局初探 [J].中國農史,1990(2):23-42.
[8]陳瑛,衛天業,景小蘭,等.晉谷21號的選育及推廣前景[J].山西農業科學,1992(12):7-8.
[9]王玉文,王彥龍,田崗,等.對我省谷子品質改良的思考[J].山西農業科學,2004,32(1):13-17.
[10]程汝宏.我國谷子育種與生產現狀及發展方向[J].河北農業科學,2005,5(4):86-90.
[11]李順國,劉猛,趙宇,等.谷子種植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以種植冀谷 31為例[J].貴州農業科學,2011,39(11):45-48.
[12]劉國強,郭二虎,李瑜輝.山西省谷子產業發展現狀及應對策略[J].遼寧農業科學,2011(4):61-63.
[13]寧學貴.共同破解我國谷子機械化生產之難題[EB/OL].[2012-10-16].http://www.amic.agri.gov.cn.
[14]農業部.我國谷子出口和國際貿易情況如何?[EB/OL].[2012-07-18].http://www.ag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