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水
科技的進步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相當多的便利,教育領域的信息化愈演愈烈。網絡環境下,小學品德教師如何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優化自己的教學效率呢?
一、豐富課堂容量,拓寬學生知識視野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活動范圍窄,所接觸到的人和事也不很多,其見聞和閱歷都非常有限,因而,在學習某些他們在生活中沒有接觸過的知識時,會覺得有些吃力,因此,我盡可能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優化教學效率。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從電視機的變化說起》這一課時,我在網上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將電視機的發展史理了一遍,下載保存了各種電視機的圖片,并對它們各自的性能及特點做了簡單概括,按時間順序做成了一個PPT課件,在上課時,通過投影儀展示給學生,讓他們直觀感受電視機的過去和現在。學生在短短幾分鐘內見識到電視的發展更新,對科技的進步發出由衷的贊嘆。在開闊眼界的同時,他們的注意力也充分集中到對教材內容的學習上。在教學《環球旅行去》一課時,我也利用多媒體課件帶領學生們體驗了一次特殊的“環球旅行”。從亞洲出發,我們先去日本參加了“櫻花祭”,接著到夏威夷看熱辣的草裙舞表演,然后去加拿大觀賞漫天楓葉和尼亞加拉大瀑布的壯觀,去巴黎感受浪漫之都的別樣風情,在埃及金字塔下追尋法老的足跡,去南極看企鵝……每到一個地方,我就播放具有當地特色的音樂作為背景,讓學生在通過視覺直面感受不同國家、地域的風景民俗時,也享受聽覺上的美感,更立體地進行“環球觀光”。學生在多媒體的聲、色環境當中,同時調動起自身的多重感官,加深對所接收內容的印象。這樣的教學方式,是為學生所喜歡和容易接受的。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的海量信息,擴充了課堂容量,拓寬了學生知識視野,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的最優目標的實現。
二、活化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課堂教學若能在第一時間調動起學生的興趣,激活他們的求知欲,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配合度和其知識的吸收率都是十分驚人的。所以,小學《品德與社會》的任課教師要善于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和體驗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和情感共鳴,從而在正式進入教材文本的教學時,獲取更多的關注。如,在《戰爭風云下的苦難》這一課的教學中,我通過給學生觀看二戰期間的攝影作品,讓他們看到被炸毀的建筑、燃燒的草地、巋然不動的士兵,以及處于動亂年代中的普通老百姓,讀懂百姓眼中的恐懼、不安和擔憂,充分感受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和傷害。除此之外,我還給學生們出示了二戰后的財產損失數據、傷亡人員數據、重建所花費的時間和金錢等,通過具體的數據,將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破壞展示到學生面前。我還通過播放《讓世界充滿愛》的背景音樂,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營造一個同時具備聲感、形感、色感、動感的教學情境,活化學生的思維,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效果顯著。
三、引導小組探討,加強學生交流互動
新課改提倡“少教多學”,要求教師“無論采用何種教學方式,都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基于此,品德教師應妙用信息技術,有效提出開放性問題,激發學生交流探討。仍然以《從電視機的變化說起》這一課為例,教師在給學生展示了電視機的發展史之后,還可以趁熱打鐵組織學生在小組內討論未來電視機的發展方向,讓他們分析現在電視機的不足和未來人們的需求,設計出新型的電視機。最后,每個小組將各自設計的方案在全班進行展示分享,由其他小組的成員,針對其可行性提出修改意見。這一活動,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還能讓學生充分理解社會進步、市場需求和產品更新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加深對教材重難點知識的理解,鞏固學習成果。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出示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案例,提出問題,引發學生討論甚至是辯論,讓他們在思想的碰撞之中強化知識的運用。如,在教學《學會拒絕》這一課時,在接近下課時,我給學生播放了一則短動畫,動畫內容是兩名小學生在網吧上網,旁邊一個初中生模樣的人突然遞過來像糖果一樣的東西,神秘兮兮地說:“我這有一樣好東西,吸了感覺特別好,我看咱們特別有緣,來,嘗嘗吧!”動畫就在這里戛然而止。我順勢向學生發問:“如果你們是動畫中的這兩名學生,該怎么做?”引發了學生們的激烈討論。大家都一致選擇了拒絕,但是拒絕的方式卻各不相同。于是,我又布置了一項家庭作業———“如何拒絕才能不惹怒提供誘惑的人?”實踐證明,通過學生自主交流、探討得來的知識,印象會更為深刻。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挖掘、探討主題,引發學生思考、交流,這樣才能逐漸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品德教育的最終目標。
四、開拓課外空間,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教師應積極拓展課外的教學指導空間,引導學生學會利用網絡進行自主學習,為其終身學習打好基礎。如,在講授《我們的民主生活》這一單元的內容之前,我要求學生先自己預習教材,然后根據預習結果,在網上搜集資料作為教材的補充。此外,還可以通過組建班級QQ群、教師信箱等方式來實現與學生的課外互動,使課堂上沒有得到充分理解的問題在課后得以消化。這樣,形成一個課上和課下的立體學習環境,讓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到自身能力的提高,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愛上《品德與社會》的學習,從根本上提高學習效率。
讓信息技術融入到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之中,不僅是時代的需要,也是小學生認知特點和教育規律的要求。多媒體信息技術以其強大的資源搜索功能和整合功能為擴容課堂、活化課堂做出了很大貢獻,是增強教師教學效果的良藥,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利器。
(作者單位:福建省閩清縣城關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