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偉
摘 要:大豆在我國廣泛栽培,是東北地區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大豆油更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一種食物油。文章通過對東北地區大豆高產栽培模式構建的剖析,進一步提出了大豆高產土壤環境的精細整地、合理選擇種植方式與密度、適時施肥保證大豆高產養分、加強病蟲害防治為高產營造生長環境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關鍵詞:東北地區;大豆;高產栽培模式
引言
東北是我國大豆最主要的大豆主產地區,黑龍江省大豆產量占到全國大豆總產量40%以上,在我國有著重要的地位。但近年來東北地區大豆產量受到影響,主要原因就是種子資源弱化、行業創新能力不強、受國外進口沖擊大造成的。我們有必要通過大豆栽培模式創新,提高大豆生產力,全面推動大豆產業良性發展。
1 種子的選用
1.1 選擇適宜的優良品種
合適的種子是保證大豆高產的關鍵,優良品種的大豆種子是豐收的前提。各地區要充分了解當地氣候條件,根據不同情況因地制宜選種。不能盲目引進外地不合適的種源,特別是外地高產,而在本地沒有經驗科學實驗的種源引進來,那樣不但影響了本地種子基因,也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也達不到預期設想的效果。根據當地氣候、土壤、肥力、生產水平和品種生態類型進行優選優育,對那些生育期適宜、抗逆性強、產量高的優質大豆品種多引進選用,以此保證大豆品種單純,產量豐厚。
1.2 種子精選
選種一般都在播前進行,利用人工粒選或選種器精選,選擇合適的種子。只有那些發育良好的種子,才能確保大豆苗齊、苗壯、苗全,實踐證明,那些粒大而整齊的種子,能有效增加產量,大體能高產出一成成品豆。
2 整地技術
大豆的根系及其根瘤在土壤結構上虛下實,是直根系作物之一,對土壤要求較嚴格,一般容重不能超過1.2gm3,含水量要保持在20%以上。為了讓種子良性發育,就需要對土壤進行整治,每年的耕翻整地不是誤工誤時,而是非常必要的熟化土壤、蓄水保墑、消滅雜草和減輕病蟲危害的合理措施,能夠保證大豆出苗時健壯結實。只有通過合理耕翻,才能為大豆生成創造良好耕層構造,對那些重迎茬地塊,更需要進行合理耕翻。要依據當地季節特征,選擇合適的時間段進行,合理把握生態特點、生產條件及茬口情況。對那些無深翻深松基礎地塊,要進行秋翻,以深松旋耕深松或者耙茬深松為耕翻標準,保證深度在18~20cm、翻耙結合,無大土塊和暗坷垃,耙茬深度為12~15cm,深度為25cm以上;對已經深翻深松的地域,就能夠秋耙茬,把茬子揀干凈以后,耙深至2~15cm左右。如果大豆須壟作的,一定要保證伏秋就整地、起壟,以備春耕。
3 播種方法
根據不同的地段塊和豆種,可能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由窄行密植播種法、精量點播法、60厘米雙條播、原壟播種、耬播、等距穴播法、麥地套種、板茬種豆等大豆播種方式。
(1)等距穴播法。以機械播種為主要生產工具,通過等距穴播,進一步提高播種工效。苗株距離相當,分布比較均勻,個體和群體都能均衡成長,結的莢比較密實,這種方法產量比條播要多出10%左右。
(2)60厘米雙條播。這種播種方式首先需要對土地進行深翻細整或耙茬細整,這樣能夠較好的清理雜草。使用機械進行大面積的平播,然后進行中耕起壟。這種方法能夠提前進行播種,播種深度相當,種子分布均勻,苗株齊整,通過后起壟、松土壤、精管理達到高產的目的。
(3)窄行密植播種法。這種方法比較普遍,通過縮壟增行和窄行密植的方式,達到多播種、高產出的目標。能夠合理布置了群體、利用光能和地力,同時還能抑制雜草。從頭至尾都是機械播種,可以說從播種、中耕、管理直至最后收獲,無須人工過多參與。使用機械耕翻地的效果是土壤墑情好、出苗整齊均勻。具體就是對以往60~70厘米寬的行距進行整改,為40~50厘米窄行,通過增行,就能夠多產出10%~20%左右。
(4)原壟播種。這種方法一般在干旱的季節時使用,主要就是為了避免土壤跑墑問題,通過原壟重茬進行播種,能夠抗旱、保墑、保苗、提高地溫、消滅雜草、利用前茬肥和降低作業成本。
(5)精量點播法。這種方法一般需要先進行秋翻耙地或秋翻起壟,只要刨凈茬子,就能夠在原壟上精量點種了,一般使用的是點播機或改良耙單粒、雙粒平播或壟上點播的方式進行。好處是下籽勻、播深好、保墑、保苗、集中施肥、不用經常間苗。
(6)耬播。這種方法用在勞力緊張、土壤干旱時使用。主要是秋天收割完成以后,馬上進行整地耕深,一般達到15~16厘米左右,然后再耙平耪實、搶墑播種,播后再耙耪1次,利于出苗。
4 加強田間管理
4.1 查苗補種,間苗定苗
播種后一定要進行檢查,發現缺少的就需要進行必要的補種,一定要趕早,提前進行浸種催芽,然后才能進行部分補種。為了利于葉片和根系生長、保證根瘤發育,就需要進一步協調好地上部和地下部、個體和群體的協調關系,充分利用地力和光熱,這時就需要通過人工間苗,保持大豆植株均勻,一般是在子葉展開、對生單葉尚未展開的芽苗進行帶土移栽。出苗斷壟在25cm以內的,必須要斷壟兩側留夠雙株、斷壟在25cm以上的,就需要進行補苗或補種。在間苗時,需要對那些弱苗、病苗、小苗、密集成堆的苗和雜株進行去除。
4.2 中耕除草
一般中耕需要進行2~3次,深度以第1次淺、第2次深、第3次再淺為原則,間苗后是第1次,當苗高在15~17cm時為第2次,花前再一次為第3次。通過合理的中耕,能夠改善土壤物理性狀、消除雜草、保墑防旱、增產增收。苗后除草劑一般使用15%的穩殺得750~900ml/hm2除單子葉雜草,防除菟絲子及單子葉雜草可使用48%的地樂胺乳油3375~3750ml/hm2兌水450~750kg噴霧,25%苯達松水劑4500ml/hm2除雙子葉雜草;播后芽前除草一般根據土壤墑情具體情況,掌握好水的用量可以使用乙草胺,一般用水600~900kg/hm2左右。
4.3 破除板結
破除板結最佳時間是,雨后表土泛白最宜,太濕太干都不能達到良好效果。通過人工鋤或者用耙破除的方式,在大豆播種后的暴雨后,把表土形成板結層破除,如果不破除,就會造成葉片出土難。
4.4 肥水調控
為了增產增收,就需要在不同時期進行合理施肥。大豆開花結莢期:向葉面噴施尿素、磷酸二氫鉀及微量元素鉬、鋅、硼等,同時酚情追施尿素75kg/hm2。苗期:如雨水較多,開花前用20%的多效唑450~600ml/hm2兌水600kg,適當化控防徒長。開花鼓豆期:如果遇到雨多過多時,則注意做好防水排水工作,保持果實成長。
4.5 預防大豆落花落莢
大豆花莢脫落主要是發育失調、土壤養分不足、植株群體光照惡化、病蟲危害、暴風雨襲擊等造成的。預防措施主要有通過細致整地,讓植株積累充足養分,達到花莢好減少脫落的目的;通過培育良種,選用光合效率高、葉片透光率好、株型收斂的多花多莢高產良種進行播種;通過科學施肥,保證有充足的養分供應,促使苗壯,積累光合產物,減少脫落;通過合理密植,保證在較理想的群體狀態下,使個體發育健壯,協調養分分配;加強病蟲害的防治和旱時灌水、澇時排水的工作;噴施生長調節劑,調節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失調情況。
5 結束語
大豆高產栽培技術是創新技術,能夠保證節約成本、提高產量、增加效益。只有不斷加大推廣力度,創新技術能力,才能在未來的大豆種植中,獲取更大的綜合效益。
參考文獻
[1]劉雷,麻君君.淺談大豆栽培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09(5).
[2]劉玉平.淺談大豆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