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煌平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起探究意識
設計問題情境,就是通過讓學生的求知欲與所學知識間產生一種矛盾,把學生引入問題情境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的探究意識薄弱。在探究數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容易受到原有知識水平、思維水平、年齡特征、知識內容、知識難度和學習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意識地設計情境,讓學生在問題中,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給學習以動力,讓學生的探究情緒達到最佳境界。
在六年級的數學活動課中,筆者教授學生“乘方”的知識時,用了“拉面問題”創設情境引入,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問題情境:“一位顧客到拉面館吃面,只見拉面館的師傅把一團面團搓成一根粗長的面條,然后第一次將長面條對折并拉長,接著第二次又把手上所有的長面條繼續對折并拉長,如此反復10次,就能拉好一大碗拉面,顧客很好奇,想知道這碗面條共有幾根。你能用數學知識來幫這位顧客解決這個問題嗎?”這個問題一出來,學生們的好奇心都被激發出來了,大家爭先恐后地猜想、思考、尋找答案。創設這樣一個富有挑戰性和吸引力的問題情境,不僅達到激發學生主動探索身邊數學問題的意識,還能引起學生認知上的沖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感興趣的活動中開始新知識的學習。
二、創設生活情境,提供探究素材
數學來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數學問題。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選擇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加以提煉,這對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數學觀念尤為重要,同時也進一步促使學生掌握和應用所學知識。
例如,教學“小數加、減法的簡便運算”。教師出示這樣一組材料:牙刷(3.7元),牛奶(1.8元),面包(5.3元)。教師問:“老師只有9.8元錢,請你幫老師挑選一下,該買哪幾樣商品?”在學生提出買“牛奶和牙刷”“牛奶和面包”與“面包和牙刷”這三種方案后,教師引導:“按每種方案購買后各還剩多少元?”讓學生介紹計算的方法。從而在解決這樣一個實際的問題中,逐步讓學生掌握減法的簡便計算。
北師大版的教材十分重視數學與現實的聯系,注重從學生的現實經驗出發,設計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教師可以好好利用這些環節,為學生提供探究的素材。例如,在“認識小數”的探索與實踐環節中,筆者讓學生調查自己家的各種收支情況,并做成一張小報,擇期展出。學生樂此不疲,經過調查、策劃設計、制作等環節,一張張精美的、圖文并茂的手抄報誕生了,最后在全班擇優展出。由此可見,來源于生活的教學題材可以讓學生感到親切,從而更加愿意參加探究活動,可以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三、創設活動情境,參與探究過程
小學數學的教學活動是學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經歷實際問題數學化的建構過程。在教學中,我們應圍繞數學活動,根據教學需要創設情境,促進學生自主地參與探究和交流活動。因此,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設現實、有趣且具有挑戰性的活動情境,使其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求,享受參與數學探究學習活動的喜悅。
例如,在“素數與合數”這節課中,教師先讓學生經歷“三個正方形可以擺幾個長方形”“四個正方形可以擺成幾個長方形”的簡單事例的研究。教師提問:“如果給出的正方形個數越多,能拼出的長方形個數會怎樣?”學生答:“會越多。”教師保持沉默,學生則陷入深思。有學生提出:“不一定?!苯又處熡痔岢觯骸敖o出的正方形個數越多,你們能說出拼出的長方形個數嗎?”當學生猜測“拼的長方形不一定會越來越多”時,教師及時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小正方形學具進行操作驗證的活動。通過操作與交流,學生發現自己的猜想是不完整的,于是就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解決問題欲望。從而在教師的引導下,問題最終得到解決。這一活動情境的設計,說明學習活動并不僅僅是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的過程,更是發現新問題,引發新思考的過程。只有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才能真正體驗到探究學習的樂趣,從而積極參與探究學習的過程。
四、創設交流情境,培養探究能力
《課程標準》倡導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課堂學習的重要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建構知識的過程,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通過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去共同解決問題,學習知識,最終形成探究能力。然而,探究能力的發展需要學生在長期的探索中逐漸成長,探究學習方法的掌握更有賴于教師的指導。因此,在教學中,通過情境的創設,組織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和討論,讓學生真正參與知識的探究過程,在交流中明確該怎樣進行探究學習。
例如,在“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在學生掌握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后,出示這樣一道發展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若干分鐘后,教師讓學生進行匯報。學生紛紛發言,生:“我填的是+,我是先把變成,再把拆成+,約分就是?!鄙骸拔姨畹氖?,是把的分子和分母都擴大4倍,變成,再拆成+?!边@時,教師接著問:“像剛才這幾種方法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學生思考片刻后,認為:“都是先把這個分數分子、分母同時擴大,再拆成兩個分數的和。”教師進一步提問:“那么像這樣的分數你們可以填出多少個呢?”通過這樣的交流活動,讓學生逐步發現、歸納規律,得出結論。交流情境的創設,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不僅讓學生享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掌握了探究建構知識的方法,從而培養了學生積極主動進行探究的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各種不同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并在解決情境中的問題時幫助學生建構探究學習的方法,促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在運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活動中得到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