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寧
當前,以多元文化、人文關懷、創意表達為內涵的藝術教育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學科本位的藝術教育思潮。藝術教育不再是僅僅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為目的,更多的在于結合學生的興趣,以及社會、文化環境,培養學生感知美、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發展其關愛他人、關懷社會的情操。同時,新課程改革更加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強調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這一背景下,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究和教學實踐,將音樂、美術學科相互滲透,以便更好地促進兒童發展。
一、探究的現實基礎
1. 現有的教材基礎。新課程更加注重學生情感的體驗與表達、審美的培養、文化的傳承、個性的發展等等,在教材上也呈現出一定的學科互通基礎。倉山區小學音樂學科選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樂教材,美術學科選用的是浙江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美術教材。兩套教材在內容上就有許多共通點,如第一冊的《好朋友》(音樂)和《新朋友》(美術)、《國旗國旗真美麗》(音樂)和《彩旗飄飄》(美術)、《豐富多彩的動畫人物》(音樂)和《畫家筆下的童話》(美術)等等;第二冊的《小動物唱歌》(音樂)和《粘貼小動物》(美術)、《春天音樂會》(音樂)和《各種各樣的樹》(美術)……
2. 師資基礎。倉山區音樂、美術學科近年來引進了大量高學歷、高素質的年輕教師,他們有良好的藝術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善于學習,勇于創新;中老年教師有豐富的藝術課程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并深受新課程改革精神的影響;音樂學科“奧爾夫音樂教學法進課堂”的實踐活動已開展多年,“音樂圖譜”在教學中的應用較為普及。
二、探究過程
在上述基礎上,我們嘗試采用音樂、美術學科聯合教研的模式,試圖在不淡化學科特征的前提下,尋求音樂、美術兩種不同藝術形式在審美意蘊、表現手法等方面的相通之處,以之作為兩門學科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契合點。通過教師間的合作交流,實現學科間的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從而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對美的敏感力、鑒賞力與表達力、創造力,培養學生的良好情操并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達到更佳的美育效果。
(一)初次嘗試———同一主題互補教學的嘗試
1. 初期準備。首次嘗試,我們選取了相同主題的《四季童趣》(音樂)和《四季歌》(美術)教材為載體,圍繞四季這一主題,引導學生展開了一系列的藝術探索。
實驗班級所在學校的音樂、美術教學活動開展正常,學生音樂、美術發展水平良好。參與聯合教學實踐的兩位教師關系融洽、溝通良好。
2. 探索過程。本次教學實踐活動,我們預設的學習目標是:①感知四季的色彩、體會四季的特點;②分享四季中的趣事;③用畫筆描繪四季;④用不同的音色表現四季;⑤感受生活的美好、感受藝術表現形式的多樣性、體會藝術活動的趣味性。
考慮到美術表現形式上的直觀性,我們將美術探索活動安排在音樂活動之前。
美術活動中,教師先用沙畫呈現四季更迭,讓孩子們感受四季匆匆轉換中無聲無色的美;再以攝影短片中,快鏡頭下同一片樹林的四季色彩變幻,讓孩子們贊嘆大自然的神奇;又通過尋找色彩的游戲活動,引導孩子們觀察、回想出四季的色彩;接著用《四季童趣》的歌曲動畫引出孩子們對四季生活的回憶討論;最后在音樂聲中,和孩子們一起用砂紙畫的方式,對各自心中的美麗季節進行了描繪。一系列的活動,為下一堂的音樂探索活動做好了充分的鋪墊。
音樂活動中,教師通過引導孩子們對自己繪畫作品的討論,輕松喚醒了孩子們心中對四季的情感體驗;繼而對美術活動中出現過的歌曲進行回顧,此時,孩子們心中已建立起十分鮮明的藝術意象;再結合美術課堂上出現過的四季的色彩,感受歌曲中的音色變化;接著引導孩子們嘗試用不同的音色表現四季的變幻之美。
3. 效果分析。美術、音樂兩部分的活動,通過執教者有意識地相互滲透,結合在一起。美術活動用其直觀性為音樂活動中藝術意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甚至直接將其先作出了直觀的形象呈現。而音樂又在美術活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迅速激發起孩子們的愉悅感,而且也無形中引導孩子們聯想起相關的情感體驗,刺激了孩子們的靈感。本次實踐對預設的各個目標的實現情況都令人滿意,效果大大優于學科各自授課的班級。
4. 反思。這種教學模式在實踐中不易推廣,因為,①同主題的聯合教學模式對教材的要求較高,現有教材中,能用以實施此種教學方式的教材很少;②需要相關音樂、美術活動的同步開展才能實現較好的效果,現有條件難以滿足;③對教師間的合作度要求較高,需要教師間大量的交流溝通。
(二)進一步探索———教材中契合點的尋找
基于初次嘗試的效果分析,我們嘗試在不同主題的教材中尋找契合的音樂元素與美術元素,展開進一步探索。
1. 探索準備。本次探索,我們尋找到的學科契合點是美術線條點畫的韻律感與音樂的節奏感。實際上,“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中的“音樂圖譜”就已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二者的相通之處。
2. 探索過程。本次探索中的教學活動是由美術教師相對獨立地進行的。我們選擇的教材是三年級美術《跳舞的點和線》。這是小學階段初識彩墨畫的一課,旨在引導孩子們感受墨、色、筆觸變化的趣味性,難點在于探究如何以墨、色、筆畫表現所感所思。
基于三年級孩子對音樂的節奏、不同樂器的音色區別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們決定將音樂作為本節課的突破口。
教學實踐中,簡單地讓孩子們認識了一下毛筆和紙墨之后,教師就引導孩子們跟隨音樂聲進行繪畫嘗試活動了。先由輕快、節奏固定的“叮、叮、?!钡穆曇糸_始,教師和孩子們一起嘗試用手中的毛筆在畫紙上表現聽到的聲音,大多數孩子在紙上留下了較均勻的圓點;接著,用同樣節奏但厚重的鼓聲“咚、咚、咚”引導,大部分孩子都用了黑且大的點;再變換鼓聲的節奏,變成“咚咚、咚”,許多孩子都開始調整點和點之間的距離;然后,換成“嘀———”的長音,孩子們“跟隨”自己的耳朵,在紙上畫下了長線;接著,起伏的長音———波浪線;有規律變化音量的長音———螺旋線……繼而是點和線的組合、色彩的加入……最后,在一段精心設計的音樂旋律中,孩子們用手中的畫筆描繪出了一曲美麗的“歌”。
3. 效果分析。本次探索,看似是美術教師的獨立教學活動,實則離不開音樂元素的融入滲透。音樂不再是以往美術課堂中的“背景音樂”,而是成為了教學的主導。豐富的樂聲,取代了教師的言語描述,激發了孩子們的表現欲,又把控了課堂的節奏,更重要的是,它將抽象的“線條的韻律美”變成了具體可感的節奏、旋律,輕輕松松地將點、線、面和腦中的所感所思聯系了起來。
4. 反思。此次探索大體上是成功的,但有兩點需注意:①大量音樂元素的融入是對傳統美術教學模式的顛覆和挑戰,難以被所有美術教師所接受;②這樣的探索,需要美術教師有更寬廣的視野,不再單純從美術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教學,對教師的要求大大提高了。
區別于傳統模式下美術、音樂教學“各自為政”或曾有的藝術課堂一堂課中既學習音樂又學習美術的情況,這種模式保留了學科的自身特點,通過促進不同專業領域的教師間的交流、合作、探討,尋求并利用學科間的共通點,使音樂、美術課堂具有了互通性、延續性,從而使各自的課堂達到更佳的效果,使學生在審美、興趣、能力、情感、個性等等諸方面得到更好的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教師進修學校)endprint